摘要: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石,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条件下,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着形式单一、实效性差、组织繁琐等问题。教育的信息化,不仅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也使学校有了新的突破条件。本文研究,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如何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是开展有效教育工作的基石,不仅是决定着教师的工作质量,也决定着教师施教的方向正确性,是学校必须要夯实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条件下,师德师风建设的质效并不理想,主要的问题是形式单一(纪律约束、集中学习和印发材料)、实效性差(师德师风教育需要经过资源整理、自身整合、活动设计、资料编撰、印刷组织等一系列繁杂流程)、组织繁琐(由于教师教育和教师教学之间存在著时间冲突,把教师组织起来需要以不影响教学为前提。找到合适的时间、地点很不容易)——我们现在拥有了信息化教学条件,这不仅是为我们提升教学质量、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利用这个现代化工具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质效也应提上日程。
一、教育活动组织数字化
信息化给学校组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带来了组织上的变革条件。原先,我们组织教育活动,需要经过一个复杂低效的流程。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就是教师集中学习和印发教育材料两种。集中学习,在时间确定、通知集中等环节上是相当低效的。首先是需要考虑所有教师的时间窗口,然后是需要挨个进行电话通知。即便如此,教师因教学而缺勤的问题也会每每发生。而有了信息化设施,我们寻找教师较统一的时间窗口变得非常容易,只需要通过大数据统计,瞬间就可以完成。而通知教师参加师德培训,也不需要一个个电话通知(这也需要等教师课间时间,而且还不一定能及时找到),而只需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或QQ)发布一个电子通知即可。而且,学习的组织形式,也可以由集中地点、时间的学习,变为异地同时、异地异时等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与师德教育的时间、场地冲突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学习方式整合多样化
在传统的师德师风教育方式上,主要就是集中学习加少量交流体验活动。而集中学习则是以文件的形式(或是领导宣讲或是阅读材料)。而有了信息技术条件之后,教育的呈现方式上就有了新的突破空间。
以视频为主要方式的师德教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这种教育方式,首先说在推送形式上就与纸质材料不同,不仅是无纸化,节约了成本投入,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无线的推送,我们不再需要面对面把学习资源递到教师手里,而是通过网络平台来传送。更且,这样的教育资源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长期存储,查找非常方便,也不会出现文件丢失的问题,还有一个随时、随地取用的优势。另一方面,以视频教育替代一部分纸质材料或宣讲,极大地提升了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直观性。文本、图像、视频同时作用于教师,教育的深度、广度将大大提升。特别是直观化教育,将师德师风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比如我们宣讲某位教师的事迹,原来只能是通过文字事迹材料的形式,而现在我们可以将先进教师的工作情态直接呈现出来,强化其对教师内心的冲击力——现身说法显然要比“听说”的效果大得多。
三、监督评价机制数据化
师德师风包含行为因素,但主要是意识形态。那么无论从教育培训还是从行为落实上,在没有信息化的条件时,其实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我们监督教师是否有效接受了师德师风教育,主要就是以签到的形式来完成。而其师德师风的落实,则主要是依靠调研加评分的方法,评价机制和结果都略显粗糙。
而现在,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教师接受培训的情况进行高效监督。这不仅是能够通过数据图表准确、快速把握教师参加培训的出勤情况,而且可以对教师接受教育的收获程度进行评价。比如说,我们让教师学习某个材料,通过电子的形式组织,当教师学习之后,需要完成后面的几个测试题,只有完成正确答题之后,才能提交确认学习完成。变原来的先签到(中途有可能退席),为现在的确认学习效果之后的“签到”。虽然并不一定是现场监督,但教师不学不行,无效学习也不行。
而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除了传统的调研(这个方式还不能放弃,因为人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之外,我们可以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数据化、精细化处理。构建一个更科学、理性的评价体系。师德师风建立量化考核机制——比如违反师德行为扣多少分,师风特定行为表现加多少分——然后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长效跟踪。图表化、数据化的评价手段,使这些工作操作起来非常简便、准确、公正。
以上,从组织、方式及监督评价三个方面,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将传统师风师德建设的策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在教育管理的质量、效率上得到新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玉平,喻琼,仝双梅,等.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岗前培训中师德教育刍议[J].知识经济, 2018(6): 143-145.
[2]国晓华. 对新媒体背景下师德建设实效性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15(10): 57-59.
作者简介:欧阳茜 ,女,安源区城区小学,江西 萍乡,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