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融合:古诗教学新模式

2019-09-10 07:22胡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9期
关键词:方塘朱熹哲理

胡霞

【设计理念】

教者尝试以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设計课堂结构,进行《观书有感》的教学,实现古诗教学“文字落实、文章上口、文学有味、文化体认”的新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书吗?假如让你以“读书有感”为题写一段话,你会写些什么?

知道宋朝大诗人朱熹是怎么写“读书有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可以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方面解读。

【设计意图:导入简洁明快、联系生活,拉近儿童与古诗的距离。指向语用,教给方法,为学生走近诗歌配上“寻宝地图”。】

二、文字落实

1.出示全诗

“观书”是什么意思?朱熹是怎么写观书感受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2.指名读诗,相机理解

“为”是多音字,请问你为什么读成第四声?(借机点评:根据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鉴”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徘徊”是什么意思?

还有什么字词不懂吗?(生自由提问:“渠”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落实字词是准确理解诗意、把握诗情的基础。很多汉字的音、形、义有着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寻记忆、理解的窍门,习得方法,提升能力。】

三、文章上口

同学们,对于古诗而言,只读正确还远远不够,因为古诗是语言的贵族,有着独特的韵律美。怎么才能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呢?谁来说说?

1.节奏富有变化

古诗看上去句式整齐,其实有着内在节奏的变化。老师标出了停顿符(课件出示),如果你能读好停顿,就显得有板有眼了。

2.字音有长有短

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诀:第一声、第二声的字是平声,应该读得长一些;第三声、第四声的字是仄声,应该读得稍短一些。这里还有三个标注成红色的字——“一、得、活”,它们在古汉语里是入声字,要读得短促。

3.押韵

你很善于发现。如果我们把韵脚读得特别清楚、饱满,就会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比如说:开——,徊——,来——下面,请大家把握停顿长短,读好韵脚。(生自由地练读,指名读,配乐读。)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闲暇时,就这样读读古诗,不知不觉中,诗的韵味就会浸润我们,我们也会因此变得富有诗意起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从停顿、长短、押韵三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节律朗读指导,逐层推进,综合练习,配乐煽情……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将古诗读得抑扬顿挫、余音袅袅。】

四、文学有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写诗往往将自己的感受附着于具体的事物,要想读出诗的味道,首先要能想象画面临其境,然后才是深入思考悟其蕴。

1.想象画面临其境

好诗就像一首歌。其实好诗还蕴藏着画呢!请大家默读精思,展开想象,将前两行诗所写的景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画面一:方塘像一面镜子打开了,蓝天、白云、太阳、小鸟都倒映在池水里,构成了一幅五彩的图画。一阵微风吹来,湖水泛起了涟漪,阳光和云影在水里来回移动,好开心呀!

画面二:方塘的水清澈见底,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游鱼、水草。瞧,水中还有一轮太阳和无数朵变化的白云,它们正悠闲地走来走去,似乎被这池水陶醉了。

方塘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呢?

哦,问渠那得清如许——诗的后两句通过设问,解决了池水清澈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丰富意象,展开大胆想象,尝试通过写话,入情入境。】

2.深入思考悟其蕴

(1)还记得本诗的题目吗?朱熹只讲了方塘清澈的原因,难道这和读书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咱们先来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背景。

(2)什么叫“范观博览”?朱熹想通过“使池塘变得清澈”告诉山村弟子们什么呢?

(3)看似普普通通的半亩方塘,朱熹却从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不愧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补充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以及诗题与诗句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探寻诗人心灵深处的幽远情思,使学生获得一种了然于心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

3.延伸拓展明其法

(1)出示:观书有感(二)。

(2)他还写过另一首《观书有感》,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思考:这首诗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道理1:读书学习就像是行船一样。如果功夫不到家,我们的学习就如同推动艨艟巨舰一样费劲。只有苦下功夫,厚积薄发,才能有所突破。

道理2:读书学习就像这一江春水,艨艟巨舰就如同学习的困难。江水大,船行就像羽毛一样轻快。同样,书读得多了,学习中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

(3)你看,朱熹借助方塘之水、一江春水这样的具体景物描写,形象地表达出了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你知道这种写法叫什么?(板书:借景喻理)

像这种揭示人生哲理的诗,叫哲理诗。这两首哲理诗一直为世人所赞颂。让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再次感受其深刻的哲理。

【设计意图:朱熹的这两首《观书有感》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非常相似。把握住诗意与哲理的结合,便把握住了朱熹诗歌创作的根本特点。引导学生对比理解,便于学生透过诗句看意蕴,进而更加清晰、自然地了解哲理诗的内涵。】

五、文化体认

1.认识意象,感受文化

朱熹借助鲜明、生动的事物,使自己的想法具体化,从而增强了诗的表达效果。其实,除了朱熹之外,我国古代还有很多诗人也曾用这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思,比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李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自己读一读,看看你能读出哪位作者借助什么事物表达了什么?

你看,像“方塘”“一江春水”“银河”“梨花”这些具体事物都被寄予了作者某种情思,我们称之为意象。

2.尝试表达,传承文化

你能学着朱熹或者别的诗人的样子,尝试着选取一个意象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某种情思吗?

填空式说话:

(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花儿尽情绽放),就像我受到老师的表扬,内心无比喜悦。

(秋天到了,树叶纷纷飘落),就像我离开妈妈的怀抱,独自外出。

(无数根钢针戳在心上),就像我摔倒之后,腿上流血,非常疼痛。

……

同学们,意象是中华文化的特有产物,是古诗词中的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意象有很多种类,每个意象都体现着中国文人的聪明才智。愿我们能够传承民族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熠熠闪光。

【设计意图: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教学古诗文,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教学中,通过对话交流、适度拓展、读写互动,引领学生感受意象这一古诗词中的特有文化,体认并传承民族祖先古诗创作的技法和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市育才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方塘朱熹哲理
过碱河
春日
观书有感(其一)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朱熹治足疾
守护方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