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素养”囊括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而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旨归,亦是语文区别于其余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对此的渐趋明晰基础上,语文教学则跳脱独立文本授课的藩篱,转向人文素养培育潜力更大的大单元主主题化教学,而大单元备课亦便由其前提地位而首先成为学科教研的重点。本文便就此“初中语文大单元备课思路”的话题做出分列: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此大环节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大单元备课;思路
单元整组教学打破了传统文本各自独立的惯性教学模式与局限,而真正注意并重视到教材文本单元化分割的依据及功用,即: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联系、思维的扩展与对单元多文本共同反映人文性、工具性主题的理解;除此,其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文教学模式诠释着语文教学的多重可能性与开放性。在此单元整组教学的可行性理论奠基之下,首需着手進行的单元备课活动则可按照教、学的一般逻辑和思路,分为整体感知、部分体验与整体感悟此三个环节,并分别以:明确学习目标、奠定目标基础、实现学习目标的形式最终完成需得预期完成的课程“使命”。
1.整体感知——单元导语与文本初读,明确学习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即学生在文本阅读解析之前,需得要明晰将要学习内容与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其才可有条理、有方向性地进行学习,而此亦便是大单元备课“整体感知”此第一环节的主要内容指向与设立缘由。在此之下,单元导语对本单元文本在内容与形式此两方面共性的概括呈现与学习目标的简述,则使其足够具有除学生实际的文本初读之外的、作为“整体感知”的主要渠道的资本。
例如:在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此四篇课文在内的单元整组阅读教学备课中,我则将此环节在“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此目标之下的行进思路设置为两个前后衔接的部分:第一:单元导语阅读,以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及目标,如“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平凡但向善、务实、求美的‘小人物’的故事”、“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等。第二:单元内文本初读,提出并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内容及目标。如:“小人物”:保姆阿长、送水拉车的老王与一生致力于修建高台阶的父亲等;感受文本中小人物之“美”、学会表现人物的方法、领会文本在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如此,同学们则能够在明晰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高效的部分体验。
2.部分体验——按一定次序文本解读,奠定目标基础
继单元学习目标设定之后,则应是对在此目标之下文本解读的环节。为更突出单元整组教学与传统文本独立教学的区别性,同时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包括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内丰富内涵在内的语文素养,则应按一定次序将文本探讨对象分列几个维度,进行维度之间的串联式、对比式解读,以奠定学习目标实现基础。
例如:在上述包括《老王》等文的单元备课中,继上述整体感知环节之后,沿着“部分体验”的路径,我则将此处的教学思路设计为:人物故事梗概、人物良好品性总结、作者对人物的情感、人物描写和表现手法此四个维度,同学们则按此维度将四篇文本的对应处进行填充,并进行比较而发现每个人物在每一维度处的共性,在“人物描写和表现手法”维度中,由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的形象对比总结得出“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刻画”等的结论,这皆为之后的单元整体感悟环节奠定了坚实的文本认知与情感基础。
3.整体感悟——围绕主题的文本总结,实现学习目标
在按照上述形式的部分体验之后,便应是立足于单元主题进行的文本总结、整体感悟,以实现学习目标的环节。在对此环节的教学思路设计中,教师应秉持开放化的原则,即不以教材、教辅既定的单元主题为局限,对学生的感悟方向进行刻意引导,而应给予其充分自主、个性的感悟生发空间,促成多样化、个性化的思维面貌。
例如:在上述“部分体验”的环节结束之后,我则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结合自身在此环节内的文本理解与情感激荡,围绕本单元“小人物”的主题,进行各自关于此主题的自由化感悟表达。此“自由化”权限的给予则可使学生真正回归至自我的内心,生发多样的结论。在此,我则会预设出几种可能的结论并做出预先补充:以“爱”为中心,诠释小人物仁爱的内心;以“善”为中心,诠释小人物质朴向善的品质;以“穷富”为中心,诠释穷之失、之得与富之失、之得......如此,则会最大限度地保障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遵学生之所愿”的方式能够真正使学生的个性化文本解读与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
总之,囊括多篇文本的大单元备课与实际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还尚处于幼稚的阶段而更需慢节奏的探索、完善与深化。因此,备课需细、亦需精,以在备课时同步提升教师的思维认知能力、拓展思维认知面,而能够更利于对学生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马颖颖.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单元教学思考与实践[D].鲁东大学,2017.
[2]魏小敏. 初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高静, 1980.8,女,四川双流,四川省双流中学协和实验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