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一样的爱情 舒婷笔下的浪漫

2019-09-10 01:14崔春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致橡树舒婷朦胧诗

崔春

紧张又开心的教师亮相课结束了,带着些许喜悦,也带着些紧张,总之五味杂陈,感触颇深。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愛情诗代表作。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同时《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在诗中作者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向我们传达了它独特的情感内涵;分析学情时候我思考了很久,我特意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诗歌中鲜明而独具特色的意象,了解象征手法;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强化学生对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诵读感悟法和探究交流法。

在导入环节中,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爱情,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认识题目。其实这个环节我犹豫了很久,我担心我的问题抛出去学生反映比较尴尬或者炸开锅,于是乎我设计了听读环节,先是认真听朗读者的朗读,听出爱情的味道,并且让孩子们从人称找寻入手,很快的理解文章,走进文本,这样学生对爱情就有了新的认识,当然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导入环节之后我设计了“走近作者,知人论世”这个环节,让学生简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但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朦胧诗及朦胧诗的特点,为理解诗歌内涵蓄势。学生都已经青春期,对诗歌的理解应该不是问题。

读是个必须做到的事情,各种读是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感受教师的理解,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比一味的让学生朗读更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通过齐读,让学生整体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通过个别朗读,男女生分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的读的环节设计的还不错,有整体读、分组读、男生女生分开读,基本上几轮读下来,学生的理解比较深刻。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这是鉴赏诗歌的指导原则。诗歌中的木棉、橡树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所以在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时,应该将“象征手法”这一艺术手法点透,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选择“木棉”这个形象代表女性形象,这个环节我自认为我做的不到位,只是浅层次的让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和对比,学生理解没有达到预期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这个过程需要改进。

在领悟本诗的思想和探究本诗的手法之后,我设计了“结合体验,谈谈感想”这个环节,但主要是引导学生谈对爱情的新的认识,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这个环节设计得非常成功,唐家敏精彩的一句话表达赢来了听课师生的阵阵掌声,教室里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本课在这个环节达到了高潮。

最后的课尾,我设计了“总结启发,换位尝试”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萌动和早恋现象,同时让学生以《致木棉》为题,写几句小诗,课后完成,从后来收上来的学生作品看,大部分学生真正领悟了这首诗。总体来说我的孩子们在这节课上没有出现大的失误,我的教也是很顺利的。最后一个环节师生一起再次诵读全师,再次进入诗的境界,结束本课。

《致橡树》放在初三年级,一方面考虑了初三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也充分考虑了即将面临中考这个人生重大选择的孩子有必要对自己的新人生有个初步的规划。舒婷是个神奇的作家,短短一百多个字就把爱情描摹的如此浪漫、如此感人。

猜你喜欢
致橡树舒婷朦胧诗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舒婷《致橡树》的解构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致橡树
北岛《回答》:理性姿态的思考,掷地有声的回答
浅谈朦胧诗语言的空灵性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一路顺风
诗,我喜欢舒婷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