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珍
摘要:二轮复习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基础知识复习的深化提高和对单元教学成果的巩固,又有助于知识系统化、逻辑化。重视二轮复习,对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提高高考成绩非常重要。在二轮复习中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整合主题系统、提升历史认识等方法和手段提高二轮复习效率。
关键词:二轮复习;知识体系;联系;历史认识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关注到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产生既吸收借鉴了古今中外民主政治的经验,又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是与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紧密结合。因此,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建议教师在中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建立纵向、横向、立体的知识体系,突出专题的主题知识,关注专题的时政热点,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深入分析,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知识网络。
一、突出主干知识,建构知識体系
1、构建单元结构。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特别强调:让学生懂得各个知识点的轻重,懂得它们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突出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条理化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本课一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时间轴)和阶段历史特征,构建本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阶段。
新一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时空观念,指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能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理解。复习中让学生自主建构单元的知识框架,梳理中国现代史的历史阶段,厘清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三个发展历程,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
2、完善基础知识
二轮复习中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整理,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完善基础知识。用表格归纳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到新时期发展完善为四大政治制度,整理每个政治制度产生至今的主要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表格式的整理不仅条理清晰,便于学生记忆,也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建立长久的记忆。
3、重组知识内容
二轮复习中老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指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能正确处理教材的叙述与材料,历史依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像研究者一样开展学习。
片段一: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有很多,书上只要叙述了全国人民普选的具体史实,二轮复习中重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产生的背景过程中,可用一道典型例题。
例题: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学生分析后,得出答案B。
【设计意图】史料型选择题,补充了新的背景史料,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题代讲的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二轮复习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形成一些习惯或意识:一是看到教材的叙述,努力反推各类材料的习惯;二是看到各种材料力争转化成教材叙述的习惯;三是引导学生认识教材结论得出的依据;四是重组知识内容,不断补充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习惯。
二、展开有效联系,整合主题系统
对知识复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标准将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零碎的知识变成系统的知识,形成专题体系。主要方法有:
1.进行有效的纵向联系,分析概括不同阶段历史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片段二:现代中国政治制度产生的背景。
师:古往今来世界有哪些民主的制度?分别有什么可取的?有哪些内容不适合中国?(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1)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民主精神可取,但直接民主的形式不可取。
(2)近代西方的代议制:间接民主的形式可取,但民主为少数人所享有(资产阶级民主)不可取。
(3)现代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党制:民主集中制可取,但一党专政不可取。
师:回顾中国,中国古代至今经历了哪些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1)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原则)
(2)近代以来,近代资产阶级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都未能成功。
(3)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部分根据地开展了民主政权的建立以及民主选举的尝试。
师:基于世界与中国的历史,新中国制度建设应该怎么做?
生:在传承文明、学习西方、立足国情、有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设计意图】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政治传承中衍生出来的,只有从历史和国情视角观察国家政治发展的历程,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本单元是必修一民主政治的最后部分内容,将古今中外的民主和政治制度进行归类总结,获取共识:专制走向民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任何社会制度都有本民族文化的基因和特点;任何社会制度都有各自的优劣等等。
2.进行有效的横向联系,揭示歷史发展的规律。
即要从分析各专题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入手,理清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同时,将该专题的历史现象与同时期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其实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
片段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民主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异同。
学生归纳,自主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比较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即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具有的特点:前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质:人民民主;原则:民主集中制;政党关系:政治协商;民族关系:民族平等。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西方代议制同属于间接民主的,两者的差异是与特定的国家、社会、文化相适应,与各国的国情相适应。
复习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在知识之间建立起各种联系,多视角整合史实,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
三、结合时政热点,提升历史认识。
依据热点问题进行有效联系。热点问题是历史学科不可回避的命题切入点,是沟通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在复习中,一方面要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特别关注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外问题的对比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的综合思考。
片段四:
师:如何理解“法制”与“法治”的不同概念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法制”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法治”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的内涵。
师:图2有四个概念,请大家观察曲线图,回答
师:“宪法”用词高峰时期有哪些?对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生:1954年(54宪法),1882年以后(1982年修订宪法),1999年(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师:归纳这些关键词总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我国民主法治呈现什么特征?
生:总的趋势4个用词都是越来越多;1966-1978年用词都下降。体现了民主化、法治化的趋势。
师:从法制到法治的变迁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法治这个词语更加严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漫长而曲折。
【设计意图】新材料,新情境紧扣本课复习的几个重要事件,与社会热点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思考。
片段五: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美)约瑟夫·奈
材料2:今天的制度不仅是100多年来中国最成功的制度,也是60年总体看来全球表现最佳的制度!——宋鲁郑 《中国正迎来自信时代》
师:两段材料共同的观点是什么?
生:肯定中国的民主政治,中国的民主政治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师: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不仅有利于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也被他国借鉴。
师: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生:民主道路具有多样性;立足于国情,选择适合本国的民主道路;积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完善本国民主;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深化了学习内容。问题设计紧扣课程标准,注意问题角度,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史实基础上拓展学科思维,培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站在历史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充满民族自信。课堂中呈现的中西方学者的两个观点,让学生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的二轮复习为例,有效开发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发展学生能力与素养。通过提供形式多样的材料,设计角度不同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体系、整合主题、关注热点,切实提高了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2]王少莲:《借用方法策略 促进有效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例谈》,《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年第3期
[3]陈国兵:《复习课:提升而非重复——谈历史高考复习课的学习层次和课堂结构》,《江苏教育》,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