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2019-09-10 07:22张晨恺吴成成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政教育德育

张晨恺 吴成成

摘要: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不仅可以拓宽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的内容,而且可以发展高职工科学生的专业素养。在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法上,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德育过程具有内在一致性,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开发专业课德育资源,挖掘学校特色文化等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德育

一、引言

高职工科学生是未来活跃在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是企业实现高效运作、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的推动力,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工科学生必须具备工匠精神。从德育养成角度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一方面可以开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弥补专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对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中,寻找培育工科学生德育新路径,提高高职工科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反映了国家层面上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诉求。工匠精神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的热点问题。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执着,对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包含专业敬业的职业情怀、追求极致的理想信念、一丝不苟的处事方法、耐心专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通过德育养成高职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养成的必要性

(一)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拓展了工科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很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从专业层面培育,在教学做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工科专业教师的目标是培育合格的工匠,在培育合格的工匠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对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育不够重视。很多高职院校过于强调热门专业与热门职业而忘记职业教育的初心,特别是对工科学生的培养上。过于考虑企业的当下需求,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与职业成长的素质要求。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是职业伦理、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工匠精神,明确职业活动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从而提高自身职业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所以,从德育角度培养工科学生工匠精神,能够开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弥补专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的不足。

(二)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能够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的内容

德育理论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不能不关注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现阶段高职德育忽略现实的需求。从德育目标来看,重视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忽略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德育内容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没有结合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和创业要求。脱离实际的德育,没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影响德育的实效性。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中去,培育具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能工巧匠。,这不仅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推动高校德育理论的新发展,而且使德育紧贴实际,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三)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能够发展高职工科学生的职业品质

高职学生处于高招录取链末端,他们的某些特点和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有时与“工匠精神”是不能完全吻合的。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较难改变,比如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精神,不能静下心来刻苦钻研,缺乏学习的自信心,遇到困难不能坚持到底竭力克服。在平时的学习、实训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抗压能力欠缺,遇到一点点挫折和困难就表现得很颓废,还经常怨天尤人。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能够发展高职工科学生坚持、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职业品质。

三、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养成的可行性

(一)在人才培养目标层面,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德育过程有其内在一致性

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长足发展的需求。培育高职工科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已成为现时代德育目标之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调细作的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目的也是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是养成人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高职工科学生培育目标上工匠精神培育和德育养成教育具有一致性。

(二)在人才培育内容层面,工匠精神的养成与德育过程有其内在的统一性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包含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及乐于奉献的价值追求等。工匠精神中内涵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是优质的德育资源。高职德育应以高职生修身成才为落脚点,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是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的培育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中应有之义。工匠精神中内涵有的这些内容也是高职工科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匠精神培育和德育养成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让学生德育养成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工匠精神。

(三)在人才培育方法层面,工匠精神养成与德育过程具有同一性

工匠精神的养成过程是认知—情感—行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方法:其一是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正确是理性认知;其二,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养成工匠精神。在做中学,學中做,教学做合一。在具体的实训中、实践教学中、第二课堂教育中培育。德育方法是师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手段。由于德育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多层次的发展过程,包括知、情、意、行等几个环节。高职工科学生德育的具体方法:说服教育法,解决学生道德认知问题;情感陶冶法,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实践锻炼法,在行为实践中锻炼养成良好品质;榜样示范法,榜样教育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德育方法和工匠精神养成方法有同一性,都是通过认知、实践来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四、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养成的制约因素

(一)高职德育工作者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要在德育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就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热爱德育工作的“工匠型”德育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德育队伍令人堪忧,出现了教师对职业精神、职业信仰的危机。新形势下,部分德育工作者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育人观念淡漠、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缺乏,无心教改,不能将学校当前德育工作与当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难解学生之惑。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每位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作为德育工作者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及时更新观念,在平常的德育工作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二)高职工科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发展不平衡

受到学历层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工科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学习缺乏动力,对专业课程敢兴趣,大都偏重技术应用,对德育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身缺乏主动学习习惯,并且缺乏刻苦精神进行学习与钻研;社会责任感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做事情绪化,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缺乏决心、信心及毅力将其解决,这些均会导致培养工匠精神难度有所增加。

(三)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滞后于学生专业素养发展需求

现阶段高职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和方法、德育体制上滞后于学生专业素养发展需求。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德育仍以德育理论为主,与学生实际生活、专业素养发展等相关的问题涉及较少,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职业道德领域的诸多困惑,不能在德育教育中解决。高职院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现阶段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滞后于学生发展需求。多数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和奖惩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失信惩罚机制和信用评估体系,德育课程与各专业课程之间配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将所有的东西以分数的形式量化在具体评选中,导致学生“唯分数论”,知行脱节,造成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五、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德育对策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德育功能。“工匠精神”重在精神,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能,还需要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因此在学习和练就技能时要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在进入企业工作时能更专业、敬业。这种精神的形成需要学校加强培养和塑造。高职院校主要开设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工匠精神融入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侧重点不同。《概论》课重在培育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传承上。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第八章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文化强国讨论学习。强国、敬业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塑造。《基础》重在让学生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做到知行统一。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精神的传承中,重点分析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第五章第二节职业道德融入工匠精神,重点分析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关系,探讨如何弘扬工匠精神锻造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题中之义,是基础。“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升华。要弘扬和塑造工匠精神,就要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并在平时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有意识的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二)改进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推进工匠精神的知行转变

从认识到实践,从动机到行为的转化是德育中基本的一环。要重视和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充分利用专业第二课堂、实训、顶岗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工作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本质,同时自觉追求工匠精神。对于培育和塑造学生工匠精神,专业课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在专业实训、见习中塑造工匠精神。专业实践活动中,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都要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和每个细节,时时处处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规范操作。塑造工匠精神,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同时还需要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熏陶。高职院校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和关键能力。企业与学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共参与,把学校培养的工匠精神诉诸企业实践中来。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高度融合,躬行践履、精益求精、知行合一,把工匠精神实践化、具体化。在专业实训、顶岗实习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技能任务,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磨练技艺、体验,在实践中形成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坚持、专注的工匠精神。从中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水平的重要价值。通过学生的长期练习,让工作要求成为他们的习惯,从中提高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实现工匠精神的从知向行的转变。

(三)开发专业课德育资源,强化工匠精神的养成

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也是专业课程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所以我们要充分开发专业课的德育资源,在技能训练中塑造和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制定可操作、可执行的内含“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标准体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不同专业工作岗位的要求,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体系和标准体系。主要包含专业技能标准和操作要领标准。这两个标准体系要细化,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用工匠标准养成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安排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训课程,要包含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内容,并设计培育职业精神的教学环节。专业课教师在进行项目化教学和实训中,每一项任务也要提出具体的素质培育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标准,并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要将其纳入到课程的考核当中来。再次,要有具备“双师型”、专业本领过硬、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专业教师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教师的工匠精神对学生具有感染作用。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精神,专注执着的工作态度等对学生影响很大,会让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工匠精神的塑造必须靠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

(四)挖掘高职院校特色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氛围

经常性的开展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高职院校根据高职工科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形成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工匠精神”的相关讲座、优秀毕业生报告会、演讲征文比赛等;文艺活动,以诗歌朗诵会、歌咏活动、舞蹈小品等。这些活动重在确立学生具有工匠精神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结合学校社团活动,教师参与社团指导,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高职院校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具特色的社团。为了使社团能够经常性开展活动,活动有意义有成效,教师要参与积极指导,每项工作按照“工匠精神”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有相应考核和奖励。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注重企业文化育人,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中来。高职学校认真调研和研究,将职业、企业、行业的文化要求以及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重点培育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领悟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在校园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养成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黃春梅. 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18, No.918(14):77-80.

[2]王文涛. 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1):194-198.

基金项目:衢州市市级社科课题(18QSKG38LX)、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QZYRWZ1803)资助。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思政教育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