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宁 赵慧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普及面,以非医护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急救知识技能知晓情况和了解途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驾驭急救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利用互联网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结论是高校非医护专业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知晓率较低;绝大多数的非医护专业的大学生表示对急救技能有兴趣,愿意学习;非医护专业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认可程度和技能获取满意度产生矛盾冲突;非医护专业大学生获取急救技能的途径狭窄,多通过电视、杂志、报纸等途径;非医护专业大学生急救技能掌握率偏低,要通过专业平台进行加强。
关键词:急救技能;互联网;应用对策
1 引言
随着心脑血管患病率和意外伤害发生率的增加,我们身边急救情况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对生死线上的患者、伤者来说,黄金抢救时间就几分钟,这时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往往比急救医生更加关键。当代大学生有必要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以便自救和他人遇到危险时能够合理正确的给予帮助。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发现,非医护专业的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掌握于运用情况并不乐观,要加强他们急救技能的掌握,就要扩大他们获取技能知识的途径,建立移动客户端、数据库,便于他们更好的学习和对他们学习问题的整理收集。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2 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在校非医护专业的大学生,对他们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获取途径进行分析。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对高校非医护专业大学生的急救技能及其行为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2)调查问卷法
对非医护专业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大学生急救技能掌握的相关情况和学习获取途径进行调查。我们选取山东协和学院非医护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我们一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7份,调查结果有实效性。
(3)访谈法
为了了解非医护专业大学生对急救技能掌握与获取途径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访谈。从多个角度了解大学生急救技能的掌握与获取途径的实际情况,发现了问题。
(4)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学分析。
3 结果
3.1急救知识技能知晓掌握情况
非医护专业大学生对常见的急救技能的知晓率较高,实际操作掌握率偏低(表1)。知晓率、掌握率最高的为拨打“急救电话”达94.8%。“地震逃生”次之,知晓率、掌握率为88.3%、74.1%,考虑与学校逃生演练有直接关系。除上述两项急救技能调查结果良好外,其他急救技能如“煤气中毒急救”、“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技术”、“骨折固定”、“烫伤伤口清理”调查结果均低于50%。
3.2 急救知识技能获取途径
调查对象表示获取急救知识技能的途径主要有电视医疗记录片、新闻、杂志,其次来自周围人告知的生活常识。调查发现,非医护专业的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技能途径狭窄,过程复杂。所获得的知识零散,实践操作困难,遇到突发事件时技能利用率低甚至是不敢施救。
3.3 对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视和获取技能的渴求
多数调查对象表现出对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的强烈认同感。医学上把发生伤病后的头4分钟,称为急救“黄金时间”。如果能有更多人掌握科学的救护知识,无疑会在挽救生命时抢得先机。对于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问题,大学生表示希望采用网络授课,直播指导的方式可以更方便准确的保证知识技能的获取与掌握。
4 讨论
4.1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
医学上将伤病后的头四分钟成为“黄金救助时间”。现场急救技能,可用于如交通事故大出血、休克、电击、溺水等情况,在4分钟内如果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一般都可救活。如果超过8分钟,救护的成功率只有5%,超过16分钟基本不能救活,而医院救护车是在接到电话后5分钟内出车,按15分钟后医护人员到达预计,多数情况下会错过救护病人最佳时间。急救知识技能在院前急救方面效果显著。
4.2 大学生作为主体的合理性
大学生接受精英教育,理解接受知识能力快,实践动手能力强。同时大学生是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过渡桥段,对大学生的教育培训是投资回报率最好的对象。大学生掌握相关的急救技能在其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他们所在的事业单位相关的工作领域展开急救知识技能的推广培训,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急救知识技能的知晓掌握率。长此以往,提升全民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推动社会急救事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多年之后我国的急救知识技能知晓普及率赶超发达国家。降低身边人猝死和意外伤害后的死亡率,提升院前急救的成功率,一定程度上减低医患关系紧张程度,减少因抢救不及时而产生的医患矛盾。
5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与意外伤害死亡的人数逐年增加,但在我国心脏骤停救活率不到1%,而发达国家高达60%。这与发达国家急救技能高度普及率有关,在美国已经把心肺复苏术纳入到小学课程中。对比发现,我国急救知识技能普及范围小,掌握率低。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非医护专业大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知晓掌握率都偏低,在遇到紧张突发场面场面时难以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施救。同时多数非医护专业的大学生表现出对急救知识技能浓厚的兴趣和学习需求,但我国对急救知识技能在大学内的推广普及不到位,出现“求学无门”的现象。非医护专业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技能途径受限,难以形成统一、合理的规范性学习。
5.2对策
(1)学校和教育部联合开展非医护專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公共讲座,提供专业老师指导。
(2)建立网络教授平台,开设网络直播课。
(3)建立数据库,对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整理组织。
参考文献:
[1]朱显婷,张霞,方成.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与情况调查[J].医药前沿,2012,(31): 89-90.
[2]秦坤伟,杨立刚,高强等.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现状及需求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4):48-49.
[3]邱洁萍,孙梦雨,吴之涵.安徽省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情况及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8):135-136.
作者简介:
宋君宁,女,山东协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读本科生。
赵慧(1986-),女,指导教师,通讯作者,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大数据。
(山东协和学院计算机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