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钊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今天,教育者对教育模式也产生了诸多思考。对于初中地理而言,以往的教学形式逐渐受到了学生的排斥,教育者也开始思索新的教学方式,“助学式”教学模式也随之应运而生。所谓助学式,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让教学不再是静态存在,而是动态发展。师生以及生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影响,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地理;助学式教学;师生互动;策略
引言
助学式教学方式的核心是‘生本教育’,其强调的是利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帮助拓宽思维,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初中地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初中地理教学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地理教学仍然不够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上,最明显的现象是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所灌输给自己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自身,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通过这种有效互动来提升教学效率,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1],具体如下:
(一)初中地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流于表面
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在利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学时,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教学脱离现实,学生对抽象的地理知识本身有所抵触,教师的讲解如果再脱离实际,就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再加上一些学校为了落实互动式教学,往往重视形式,却忽略了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结合,一样无法提升教学效率。
(二)本末倒置, 缺乏针对性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大多数地理教师之所以展开课堂互动,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教师本身没有意识到互动教学的重要性,所以这样的教学也势必无法获取原本期待的结果。而且这样的教学也缺乏针对性,既浪费学生的时间,还无益于教学。
二.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展开助学式教学
(一)教增强师生互动,优化课堂导入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课前导入。导入就相当于一节课的脸面,如果导入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算完成一半。因为初中生本身心性较为轻浮,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在展开细致地理教学前,必须重视导入环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互动[2]。通过互动能够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地区——东南亚》为例, 教师可以提前播放相关视频,还可以简单扼要介绍东南亚地区, 这样学生对东南亚会形成一个初步印象。等学生看完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从刚才的短片中,你了解到什么?或者问学生,你眼中的东南亚是什么样子。教师既可以安排学生之间互动,也可以直接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来进行互动。总之不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会主动思考,而且也会对即将展开的课程充满期待。这也充分说明了导入的选择对于一节课的重要程度。如果善于运用互动的形式来导入,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也会事半功倍。
(二)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带动学生的互动热情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相对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再加上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仍然需要完善,所以这也导致课堂中形成师生互动存在一定困难。笔者认为,地理教师应该善于构建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通过日常例子来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这也做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而且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构建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场景,比如学校或者公园、自然景观等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身边都有哪些自然资源。如果学生的描述不够细致,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带领学生走出班级,让学生看看校园中都有哪些自然资源。学生经过实践,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需要留给学生充足讨论时间,让学生交流彼此的见解。如此一来,既增加了初中地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但增加了知识,还提高了表达能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进一步提升,可谓一箭双雕。
(三)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初中地理具备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不能只是自己自问自答,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例如学习到有关黄河的知识时,有的同学提出应该将黄河“几”字形拉直,在甘肃兰州和河南洛阳之间挖出一条运河,这样就可以促使上游的水快速流向中下游了。教师面对这样的说法不应该嘲笑或者讽刺,而是将其作为一个课题,抛给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想象假设自己就住在黄河附近,是否认可这一说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也会轻松融入课堂中,不知不觉学会地理知识。
结束语
初中地理是一门非常生动的科目,助学式教学能够最大程度体现初中地理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因此需要引起教育者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海燕. 浅谈初中地理中开展互动式教学的策略[A].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四[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2.
[2]王慧琴. 初中地理課堂导入的现状与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