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学分制改革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2019-09-10 07:22钟守昌钟佳艺丁玲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0期
关键词:学分制导师制以人为本

钟守昌 钟佳艺 丁玲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在我国高校得到了普遍推广及应用。本文通过分析学分制改革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完善学分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学分制;以人为本;导师制;学业预警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credit system reform has widely promoted and applied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aims to improve the reform of the credit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constraints that exist in the practice of the credit system reform and proposing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Key words: credit system; people-oriented teaching; tutor system; academic alert

學分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实用与自由兼备”的教育理念,弥补了传统学年制僵化的教育模式的不足,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前,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 促进文理交融”。2018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中再次提出,“完善学分制,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学分制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大趋势。

一、学分制改革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学分制彰显的是“学习自由”的大学理念。这在西方不少院校已比较成熟,但在我国成功范例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对西方国家百余年的学分制历史,我国学分制改革历程较短。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学分制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5年的试行阶段(学分制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步引入我国);1985~1993年的推广阶段;1993年至今的深入发展阶段,前后总共60年的历史,经验尚有不足。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虽纷纷开展学分制改革,实施选课制、导师制、绩点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等,以此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然而,大多数高校学分制改革没有统一思想认识,对学分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够,部门没有联动,措施没有到位,资源没有配足,这也是学分制改革在我国“水土不服”,陷入了困境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1.学分制改革目标不够明确。

不少学校提出学分制改革没有从学校战略发展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深化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是仅仅出于对教学管理改革的要求,过于强调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的改革。甚至有些学校提出学分制改革仅仅是为了按学分收费,加强收缴学费工作的力度。

2.学分制改革思想不够统一。

学分制提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学分制改革从学年制教育管理“单一培养”、“教师主体”、“管理教育”等模式彻底转向“个性化培养”、“学生主体”和“服务引导”等模式[1],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在制定各项政策、开张各项教学活动都要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处处为学生着想,促进学生差异化成长。

3.学分制改革政策协调不够。

学分制改革粗看是教学管理的改革,实则是学校整体管理体制改革。学年制下学生管理以班级为单位,有统一的课程和活动安排,比较便于管理。学分制改革以专业教学班为单位,带来教学时段延长,加大了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首先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还没有围绕学分制改革,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科学合理考核评价。其次是学院应配备学业导师和班主任不够,指导学生学业进程不到位,针对性不强。再者人事部门没有根据学分制管理对教师制定相应评价和考核机制;学校后勤、团委、图书馆、实验中心等部门在涉及学生工作时考虑学分制改革带来的新情况较少,考虑自身部门工作方便性、统一性较多。因而,学校层面政策协调一致性差,教学质量不仅没提高反而下降。

4.学分制改革宣传不够深入。

学分制的最大特性是选课制,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由选择修读课程,获得规定最低学分即可毕业。有些学校开展学分制改革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学生没有充分了解学分制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对完全学分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认识不足。这样造成部分学生只会被动接受教育,完全学分制下不会选择。另有少数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不是根据学业需要和个人发展选择课程,而是什么课程简单易通过就选择什么课程,学分制改革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二、完善学分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完全学分制是在选修制基础上,通过有效协调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强化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理念。完全学分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对现代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在价值取向上,学生学习自由化和成才个性化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完全学分制要体现的,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成才; 第二,在培养功能上,学分制从侧重单一模式培养管理衍生为以学生为本,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人性化服务管理[2]; 第三,在作用发挥上,完全学分制增强了学校现代教育理念,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培养多样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学分制改革成功必须充分认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并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学分制改革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个性化、多样性人才。

在制定和修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中,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充分考虑学专业基本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制定较为宽泛和开放的培养计划。除要求必修的少数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尽可能开设选修课程,明确学生达到最低毕业学分即可毕业,减少特殊的毕业限制条件。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尽可能相同,专业内尽量不要设置专业方向去捆绑学生必修特定几门课程,允许学生跨学科选课。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既强调了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满足了同一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培养社会所需多样化人才打下了基础,体现了学分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3]。

2.加强师资队伍和課程资源建设,满足学生选课需要。

学分制改革需要相对充足的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学设施(教室、仪器设备、实践基地等),更需要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适合学生修读的优质课程。一方面,学校在引进或招录新教师时切实考虑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排除人为干扰因素,招录专业吻合度高,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避免引进或招录新教师没课上或开设专业培养不需要的课程,还照样逼着学生修读。另一方面,当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时,不能仅仅从教师“饭碗”的考量,限制学生从该专业转出,为了“工作量”教师开设一些既不实用、学生也不喜欢的课程,浪费学生时间。高校要通过学分制改革,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学生为本”,加大专业调整力度,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强化课程评价和教师教学考核,通过奖惩机制和岗位再培训、或岗位调整机制。同时,学校要加大课程建设投入,鼓励优秀教师多开课,开好课,提供大量优质、适合专业培养要求、所学生喜欢的课程。

3.强化教学运行管理,凸显人性化服务理念。

教学运行管理改革是学分制改革的主要部分,相比学年制教学运行管理,学分制教学运行管理的环节复杂的多、精细程度也高得多。在整个教学运行管理流程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凸显管理环节精细化。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选课是学分制最主要的特征。要想让学生选到称心如意的课程,除了建设优质的课程资源外,编排好开设课程表也十分重要。编排课表既要充分考虑课程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课程的均匀性、时段性以及学生学习的规律性。由于学年制教学理计划的统一性,教学管理人员根据“教师的要求”,按专业或班级编排课表,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所上课程以及任课教师均由学校安排,学生缺乏一定的选课自主性。但学分制下学校虽然提供了开课计划,编排了时间和地点,制定了任课教师。但选修课程较多,同时部分课程多名教师任课,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业规划和兴趣挑选课程以及课堂,这样同班级的学生选课不完全一致,编排课表需要扩展上课时段。为了满足学生选修到合适的课程,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 的服务理念,克服上课时段限制,扩展晚上和周末上课,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课程表。

(2)推行导师制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关键。实施学分制的高校根据学生需求,给本科学生配备导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专业认识、学业规划等多方面的指导需求,以期使教学过程在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轨道中顺利展开[4]。但在一些地方高校,导师制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关键在没有深刻认识学分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精髓。导师没有根据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加以认真指导,还是按照学年制指导方式,整齐划一集中式辅导。因此,学校要健全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发挥导师制的专业和学术指导作用,在导师的遴选与培训、学生评价与部门考核、奖励与约束等加以完善。对导师而言,在完成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时,实质性地参与学生管理,熟悉学生个性特征,了解学生学业状态,在一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问题。

(3)加强学业预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实施学分制虽然是旨在有效协调学校资源、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之间关系,但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适应多样化社会需要的个性化、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对没完成预定学业的学生分别进行学业预警、学业警告和退学预警[5]。只有通过这样预警制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压力,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学业预警精准化操作和人性化服务。在对待被学业预警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简单发个通知或者警示单。教学秘书、学业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彼此沟通,相互合作,精准服务。要采取措施,修正学业规划,除去困扰因素,改变不好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4.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水平。

完全学分制的给予学生相当充分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或者同一课程的不同课堂,打破了原来按班级上课的整体性,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到一个课堂上课。有鉴于此,学分制下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担负着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个性才能、特殊发展的重要任务。要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观念,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其次,实施分类推进教育。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的发展存在着差异。着眼于受教育主体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以不同层次学生为目标定向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教师要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强调转变老师的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摒弃“填鸭式”教学,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第四,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有困难,要多给表扬评价,多给予辅导帮助;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使他们不甘“一般”;对成绩好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努力拼搏。

5.改革学生管理工作,强调对学生服务指导。

完全学分制打破了学年制同一年级一致教学进程、同一专业单一培养模式、同一班级相同学习节奏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极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统一程式的教育管理新体制,使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而。为了适应完全学分制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1)从以管理者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通常采取“以管理者为主体”的工作思路,强调教育管理,强调老师的权威。完全学分制下鼓励学生自主选修课程,自主选择修学进度和年限,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把学生看成教育管理的对象,更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需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理念,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作用,指导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成长成才[6]。

(2)从教育管理型转变为服务指导型。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将人的因素放在管理的首位,并认真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强化全天候、差异化为学生服务,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气质、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从“千人一面”培养转变为“因此施教”的培养。学分制条件下,要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家庭环境,性格特征、兴趣志向、专业选课以及修学年限的不同做好直接、有形、针对性强的教育管理,使学生由过去的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向个性化、复合性方向发展。

6.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完善教学保障与后勤服务。

学校图书馆、健身房、计算机中心、创新实践中心、公寓自习室等都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地。 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学习多样性增加,除需要增加大量仪器设施和图书资料外,还要实行开放式管理,扩展时间段,让学生随时可以到这些地方进行学习。 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调整和适应服务的方式,以满足学分制的要求。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自己选择时间上课。课堂时间段分布广,学生上课不一致,导致教师和学生进餐时间拉长。后勤部门在兼顾效益的同时,要树立“以人为本,为师生服务”的理念,必须打破常规,调动广大后勤职工的积极性,扩展进餐时间,开展全天候服务,保证学生无论早晚,还是周末都有饭吃,为实行学分制创造有利条件,给师生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三、结束语

人的因素学分制改革成败的关键。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固然需要相对充足的教学资源和一些基本条件,但更需要从领导到群众、从教师到管理人员、从学校到院系、从教学一线到后勤保障,深刻领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达到思想高度统一。学分制改革不仅仅是教务部门的事情,各部门都应该积极参与,并相互协调沟通,围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如果这样,相信高校学分制改革才能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覃海霞.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别敦荣. 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范畴[J].现代教育管理,2013,(10):8-10.

[3]罗先锋. 论现代大学之学分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9):75-79.

[4]严红. 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体系构建[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39-40.

[5]范伟. 学分制视角下的高校学业预警:制度困境与程序优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2):88-92.

[6]曹飞丽.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J].才智-创教新育,2016(137).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介紹:钟守昌,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通信作者:丁玲,高等教育专业,博士。

猜你喜欢
学分制导师制以人为本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