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划片摇号招生制度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如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适合的教育?分层教学,呼之欲出。
关键词:合作学习共同体建设;高效课堂;分组教学;分层教学。
一、前言
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12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在新形势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教育事业规律,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从而真正地实现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们的我们一直在探索。
二、初中划片摇号招生制度下分层教学的必然性
教育均衡的提出,其目的是让每个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均衡的教育,而不论孩子的成绩。于是,我区初中招生从2016年9年开始实行划片摇号招生,让区内每个孩子享受均衡教育。现在,这届孩子经历了三年的学习,已经顺利毕业。作为师者,陪伴了完整的一届的划片摇号生源后,又即将迎来新一届的划片摇号生源,不禁反思:我们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本着均衡原则,我们不仅划片摇号尽显均衡,年级平行分班更显均衡。但在三年里,班级内孩子们学习成绩分化愈演愈烈,两极分化及其严重,毕竟进校之时孩子们的水平就已参差不齐。而在老师们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面向中档生,那优生如何培优?差生如何补差?在一个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又如何因材施教?这都成为当下老师们最为头痛的问题。或许你会说合作学习共同体建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全国的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持续了多年之久,但有多少成效似乎仍未让学生逃出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我校近年来提出的建设合作学习共同体也由最开始的愈演愈烈到如今的逐渐趋于平淡。而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无论对于全国性的新课改还是对于本校的建设合作学习共同体,都是应该责无旁贷地走在前列。我一直坚信,教学正如“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即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而所谓的传授知识应该屈居其次。但其实我们在教学生如何去学习的过程也只是通过传授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思考去感受,更重要的是现在学校、家长和社会对教学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以学生的升学成绩为主。作为一名老师,又怎么敢忽视学生的成绩呢,更何况这还关系着学生以后的学业之路。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想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平台来探讨问题来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但教学进度又该如何办?但课堂的教学时间又该如何去找?
现如今的建设合作学习共同体是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呢?
合作学习共同体即把各个层次的孩子分成一组,让学生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让老师的一人之力演变成多人之力。貌似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执行起来却似乎是困难丛丛。首先,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助耗时长,进度慢,效率低;其次,小组内的讨论未必能讨论出什么,因为只有同层次的孩子之间才有共同交流的语言,但如若把學生按同层次分组,差生之间又该如何交流互助?最后,课堂的学习主要在交流互助中进行,老师讲授的少量知识点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求?对于特差生如何跟上?对于优等生如何提升?课堂人人高效达到了吗?
从众多教师经验体会,模式化的合作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上需要大量的时间,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老师们总会生怕有哪个学生没明白哪个问题,总是想让每位学生都明白每个问题。但好像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五十几个学生肯定是有差异的。从初一到初三,在数学学习方面我都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因为我觉得他们每个孩子是都有能力学好数学的,但课堂的效率对每个孩子而言是不一样的,那么效率低的孩子该怎么办?源于我们学校初中部的传统,初中老师们总会利用课余的时间来对这些效率低的孩子进行过关辅导,这样单独的辅导肯定是效果卓著的,但太费时间,老师和学生都很累。而我也不例外,我对学生的课余过关辅导一做就三年了。我不禁会反思,明明可以课堂就完全解决的问题但还要花上课堂成倍的时间来解决,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吗?要是以后的学习中没有了老师的课外帮助孩子又怎么办?还有什么更好更科学的方法可以让那些效率低的学生在课堂上来提高学习呢?让优等生帮助?但这样做对优等生公平吗?因为优等生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让自己更进一步提升。课堂时间到底该如何有效分配?课堂教学到底该如何因材施?我们的课堂到底该如何打造成为高效课堂?
那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在划片摇号的招生制度下,我们都憧憬着能给孩子们创造高效课堂。在双重愿景下,似乎彼此又是矛盾的,但真的矛盾吗?我校高中一直以来,积极倡导因材施教,数年来开展分层走班制,不分班但分层,既保证了班级均衡管理,又保证了学科的因材施教。
那在初中,分层教学何不借鉴?当然,分层教学需要一定量的教室和师资支持。根据初中学科特点,或者可以优先分化较为严重的学科分层,如数学和英语。再者,我们还可以尝试把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相结合,这样对每类孩子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不正是大家所期盼的吗?小组讨论不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话,优生可以更优,中等生可以平稳发展,差生可以进步。先分层,再分组,如此的合作学习共同体建设,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这不正是高效课堂的体现?
三、小结
学习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教育均衡制度的大背景下,我们一直在探寻一条尽可能适合每个孩子的优质教育之路。所以,在初中划片摇号招生制度下,分层教学,迫在眉睫!期待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吴平,女,汉族,重庆市开县人,职务:重庆市第七中学校教师,职称:中一,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初中数学和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