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9-09-10 07:22成涛王俊
科教导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时代培养

成涛 王俊

关键词 新时代 工匠精神 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9.003

Keywords new era; craftsmen spirit; technical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工匠精神”一词自2016年开始已经连续三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发展规划中,蕴含着出党和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品质呼唤,表明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育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全民共识。工匠精神渗透到各行各业,是个人成长,企业腾飞、民族复兴梦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尤其在当今“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时代,工匠精神更是实现中国制造华丽转身之魂。

1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者的融会贯通。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内涵,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升华,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工匠执着追求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品质的产品。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现代要义,新时代的生产方式是大机器,工匠承担的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工作,必须要依靠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庞大的工程。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紧跟技术创新,推动产品换代升级,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 新时代工匠精神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关联性

乘改革东风,职业教育大步前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这些人才具有的优秀基因之一,也是这些人才特质的集中表现,故认为工匠精神培育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本质大致相同,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耦合。

(1)内涵逻辑一致性。高职院校以工匠精神为导向进行技能技能型人才培养,符合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立校之本和其培育应从高职教育入手的原则,故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逻辑上是密切联系,这样就能实现为国家发展培养大量技艺精湛、守正创新的大国工匠和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匠人的要求。

(2)价值取向共同性。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中国从制造大国—智造大国—创造大国跨越发展的催化剂,高职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助推器,所以培养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的表现,也是贯彻落实“职教20条”精神的具体举措。

(3)实践内容统一性。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多方共同培育,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养成,因此高职院校需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高职生掌握专业技术能力后,到企业去锤炼匠心,逐步向精艺湛技的工匠精神靠拢。

3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性

(1)成就个人梦想需要匠术。从个人层面来说,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具备良好工匠精神的人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行业领域练就高超的匠术,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好为“两个百年梦”贡献出青春力量。

(2)激发企业活力需要匠心。从企业层面来说,精耕细作,提升产品质量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重塑企业工匠魂,精工制作产品,严把质量关,打造名优精品尖货,目前已涌现出一大批注重产品质量、成功突围的优秀匠心企业,比如海尔、华为、格力等,实现了在新常态下经济的腾飞。

(3)筑梦制造强国需要匠人。从国家层面来说,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工匠精神尤为重要。工匠精神不仅诠释了一种新的生产理念,而且指明了中国制造业破局的方向,实现这一转变,亟需一大批通过求实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匠人,使制造业由大变强成必然之势。

4 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入校抓起,使工匠精神贯穿于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工匠文化传承相统一,形成“四位一体”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生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高度统一。

(1)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育人途径。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的之一缘于相互需要,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配合、相互融通,将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融入到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化环境中。最终企业找到对口的高技术技能的员工,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最大限度的双赢。具体做法是:学校与用人企业双方在深度合作洽谈的基础上,共同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标准、教学计划、敬业精神效果监督和评价体系,通过“订单班”、“委培班”等形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工匠精神的基本教育思想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不仅提升师生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学校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构建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育人途径。在工匠精神课程观的引领下,一方面做好工匠精神教育主阵地专业教学的工作,专业教师要深化教学改革,开展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的教学内容、环节和策略,同时增设素质教育内容,不断研究、评价和反思,如何激发高职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润物细无聲地将要传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实现高度融合。专业教师还要紧跟信息技术的步伐,牢牢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以增强职业院校课程吸引力为出发点,以调动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学习主动性为切入点,以提高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效果为落脚点,设置适应“互联网+”新业态相适应的的课程模式。另一方面依托实践教学的特有作用进一步实现工匠精神内化于高职生的精神世界之中。教师制定职业技能目标、岗位职业操守、自我修养标准等,让学生运用学校实训室、虚拟场景构建、大学生创业培训孵化基地、企业考察调研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使其在现实情境中磨炼领悟工匠精神的巨大价值,实现新时代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中。

(3)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育人途径。坚持立德树人为高职院校立身之本,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思想素质保障,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应把这项工作摆在首位。一方面,思政理论课老师要把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作为思政教育教学的新使命,突出工匠精神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重点优化“三大平台”,即优化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平台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平台,形成集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研究型教学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创新“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推进“组合”式教学,立足学生实际,量身定制“课堂育人三分钟”“卓越工业文化讲坛”等特色课程,进一步将“思想导师制”“企业导师制”“现代学徒制”打造成我校树德强技的育人品牌。另一方面,一支追求卓越的高素质的四有好教师队伍,是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质量保障,要求从事思政教育教学的全体教师要广闻博学、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切实担负起育人责任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展现工匠精神,针对性地规划大学三年不同阶段的思政教育教学的工作重点和方法,通过言传身教将高职教育时期工匠精神培育贯穿到高职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实现个人生涯发展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4)构建工匠文化传承育人途径。高职院校应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其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提升自身文化发展软实力的坚实基础、内在动力和重要抓手,营造适宜工匠精神健康成长的良好物质、精神以及环境氛围,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文化底蕴,切实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另外,依靠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力量,让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身临其境感受企业文化,接受熏陶。同时,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芙蓉工匠来校参加“卓越工业文化讲坛”活动、分享榜样们扎根技术生产一线的成长成才的故事。

千年传承,匠心再出征。我校通过创新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与实践,进一步完善新时代人才培养观,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着力培养芙蓉工匠后备军和为湖南机械装备制造行业输送大批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JGB2016048);本文系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育科研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H1352016ZD10);本文系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党建思政专项委托课题“高职院校卓越工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YKYD201801)

参考文献

[1] 肖海慧.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2019(04):101-105.

[2] 陶红,单丽娜.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04):18-24.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新时代培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