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巧雨
内容摘要:外宣翻译在很大程度体现着国家的外语翻译水平。要使翻译达到预期效果,既要体现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坚持我国立场绝不动摇,形成中国自己的声音,又要符合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仿照对象国的语言和逻辑去表达。因此,在研究翻译策略时,选用外宣题材的翻译不失为好的办法。而语篇翻译角度包含逻辑关系的处理、衔接、连贯等多方面要素,由此可见,外宣翻译绝不能仅仅是字或词、句的对应翻译,语篇的概念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以外文局出版的《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中部分翻译为例,从语篇角度分析了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语篇翻译 外宣翻译 《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
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全方位的革命性进步表明了中国是本世纪对世界产生最为重大影响的国家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外宣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外宣翻译是一国政治发展、政治运作和政策执行的总体现,是国家发展的缩影,也是外界了解一国最权威的窗口。中国关键词的解读及其外宣翻译要求译者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专业精神,不同于简单文本的翻译,外宣翻译要求的不仅是内容的对等,更要最大程度保留中国特色和中国声音,使其符合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两种语言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对于语篇中逻辑关系的处理、重构、衔接、连贯等方面都要特别注意。
一.语篇的基本概念
关于语篇的定义,胡壮麟(1994:1)认为,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小句、一首小诗、一篇散文,甚至是一部小说都可以成为语篇。韩礼德(Halliday,2001:1)也认为,语篇是意义单位而不是形式单位,包括任何长度的书面语和口头语。应该说, 韩礼德和胡壮麟对语篇的定义是一致的,即语篇是具有完整意义的语言,既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头语。许多学者都强调了语篇之于翻译的重要性。如奈达(Nida,2001:198)认为译者应关注的焦点是语篇,因为语篇是具有意义的最基本单位。Neubert和Shreve (1992:23)则提出翻译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a top-down recreation of the text),通过有目的地选择目的语语言资源进而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在笔者看来,翻译过程中立足于语篇,使原文文本的意义通过语言结构而非单一的词句来体现,这对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有着重要意义。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把一種语言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对等的篇章材料来替代”(J.C.Catford 1965:20)。在这个定义中,翻译的对象是语篇材料,翻译的原则是对等。语篇的连贯、逻辑关系和文体风格是语篇本身所具备的要素,属于语篇研究对象的语言系统和言内因素;而由于汉英语言文化认知上的差异,这些言内因素同时又受到社会文化语境这个言外因素的制约,因而这四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服务于建构一个意义完整的语篇。
二.“一带一路”的国际地位和相关翻译的必要性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以来,世界多个国家纷纷加入其中。“一带一路”对于世界发展、和平、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国的大国形象如何能更好地展现,一方面也与外宣翻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一带一路”这一概念及其相关材料的翻译可谓是高度准确、与外语表达方式高度契合才可。不同于其他翻译材料,在进行此类文本的翻译时,既要把握细节,又要把控大体,二者缺一不可。以此类翻译为基础,研究并学习所用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三.从语篇分析角度看《中国关键词》对“一带一路”基本概念的英译
《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是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和中国翻译协会联合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关键词”多语种对外信息传播平台的专项成果,以多语种关键词的形式向国际社会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核心理念,解读中国政策和中国发展道路。而“一带一路”的提出无疑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下文为该书中对“一带一路”关键词的阐释与其官方译文,为突出语篇概念,均为全文选取。
原文:(1)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了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该提议以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意相通”为主要内容,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实实在在地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3)“一带一路主要涵盖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4)“一带一路”建设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5)截止到2016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意愿,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
译文:(1)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hina’s proposal to build a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a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 cooperation with related countries-was unveiled b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during his visits to Central and Southeast Asia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13.(2)The initiative focuses on promoting policy coordination, infrastructure connectivity, unimpeded trades,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closer people-to-people ties through a consultative process and joints efforts, with the goal of bringing benefits to all.
(3)The initiative covers primarily East Asia, Southeast Asia, West Asia, Central Asi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4)It reflects a convergence of interests and an increasing need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cooperation. The response from countries along the proposed Belt and Road has been enthusiastic.(5)By the end of 2016 over 100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 had expressed an interest in participating, and more than 40 of them had signed cooperation agreements with China.
结构上,原文仅有一段,而英译本将内容切分为两部分,即逻辑重构,第一部分为“一带一路”主要内容,而后一部分为参加和响应的国家,结构明显,内容的层次也更清晰。材料中(1)的原文与英译,体现了典型的中英差异,一方面,中文表达中短句居多,“一逗到底”,在翻译时衔接与句子的连贯是难点,而译文中处理得当,将多个短句处理成英文中的长句,符合译入语习惯。(1)中包含两个完整句子:其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二,“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了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而译文中调整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hina’s proposal to build a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a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 cooperation with related countries-was unveiled b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during his visits to Central and Southeast Asia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13.”不同于原文的结构与句子顺序,在译文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只出现了一次,在连接句子时理清思路与逻辑,用介词或介词短语将分句连接,不失为好的办法。
词语的处理也非常得当与地道。在(2)中,原文出现了“以......为主要内容”,译文直接用动词词组“focus on”处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也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意相通””的途径,因此译文中用“ties through”将前后连接,结构简洁,意思表达准确,“实实在在地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译为“with the goal of bringing benefits to all”,增补“with the goal of”得当,因为此句确实为目标所在,将“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译为“bringing benefits to all”,意思准确、对等,因为此处的“all” 必然指代上文中提到的地区的人民。
原文中(3)(4)(5)中,“一带一路”共出现3词,但在相应译文中,一次“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也没有,只出现了一次“The initiative”,(3)与上文紧密连接,又承接下文,为避免重复,使句子更加简洁,出现了“The initiative”,(4)的主语用it指代,(5)中多将“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细化,如“signed cooperation agreements with China”。
为尽量体现外宣翻译中的篇章翻译策略,以上选于《中国关键词 “一带一路”篇》原文和译文均为整体选取,由以上分析可见,在外宣翻译中,因其对内容翻译的准确性高,对语言的要求也力求简洁准确,篇章的概念也显得尤为重要,众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篇章、句子的重构,中文短句到英文长句中变换所需的连接,逻辑关系的理清,代词、介词的使用,动词的增补等。
四.结语
篇章翻译中涉及的关注点较多,不同文本的重点有所不同,笔者选取的外宣翻译有一定的代表性,因其内容的准确性、对译入语语言的精准度要求较高,从上述选材不难看出,在处理篇章翻译时,不可只重词汇或篇章翻译的某个重点,既然对象是篇章,也就务必既求大局、又要力保细节完善。而频率较高的处理方式有:调整逻辑关系,句子重构,增补动词、主语,使用代词替代多次出现、表意明显的术语,用介词或介词短语连接句子等。此外,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还要注意中外语言差异、中外语言表述习惯等不同之处。篇章翻译或外宣翻译都要求把握主体部分,但也不可忽略细节。由于选取材料篇幅有限,只可挂一漏万,但笔者仍然由衷希望本文采用外宣翻译的材料研究篇章翻译、同时又将外宣翻译作为研究篇章翻译的基本对象,来研究篇章翻译下的外宣翻译的研究策略,能够为广大译者提供部分启示。
参考文献
[1]Gardner,D.& Miller, L.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Halliday, M. A. K., &Ruqaiya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胡壯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曾剑平.外宣翻译的中国特色与话语融通[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10):239-245.
[5]宋平锋,孙吉娟.外宣翻译研究综述(1997—2017)[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5):51-56.
[6]刘娟.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时事外宣翻译策略——评《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J].新闻战线,2018(16):174.
[7]严云.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苏轼词英译中的情感缺失[J].海外英语,2017(16):91-92+98.
[8]周阳.汉译英外宣翻译的语篇重构策略探讨[J].海外英语,2016(21):148-150.
(作者介绍:刘凯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翻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