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节能门窗产业人才校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的目的是提高学校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的是“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办法,并取得了毕业生技能证书考取率以及就业率的双提升,为企业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其他职业院校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校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2017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重点提出要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山东省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質产业工人的决策部署,与中欧节能门窗产业园30余家会员企业单位共同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使教学和生产融为一体。在“校企一体化”过程中,总结了一系列问题和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积极借鉴其他职业院校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教学培养模式改革办法,最终实现了学校就业率和技能证书考取率的提升。中职院校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产业需求的对口率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山东省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开展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节能门窗产业人才校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实践,有助于山东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校企融合进一步的实践推进,有助于国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有助于“中国制造2025”产业工人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深入研究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节能门窗产业人才校一体化培养模式对能够帮助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更清楚地认识到“校企一体化”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促进中职院校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
二、职业院校校企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理论和企业需求脱节
过去,山东省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设有与节能门窗行业对应的如建筑、机电等专业,但教学内容和教材却与大学相应专业的教材一致,不仅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还增加了教学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些专业课程的设计多偏向理论而缺少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使得很多知识理论学生无法直接运用。如在《电机与拖动》的专业课教学中过多地集中于理论计算上,而关于电机的启动、制动以及调速仅以动画演示的方式一笔带过,而企业实际需要的并不是电机参数计算方面的人才而是会实践操作电机的产业工人。专业理论和企业需求脱节在“校企一体化”教学改革之前较为普遍,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步伐以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部分改革效率较低的职业院校依然存在这种问题。
(二)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在山东省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过去的教学规划中,给与了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较多的实践机会,并有企业技术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带队。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为了避免影响企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教学环境多以参观介绍为主。这虽然避免了学生发生事故的可能,但也使得教学实践流于形式,学生不仅得到真实的实践锻炼机会,还给学校及企业在当地的口碑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实践机会不足的问题在于企业担心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这在众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都多次体现,如果没有校内培训基地的建立,这种问题可能在其他职业院校长期存在。
(三)校企交流沟通不足
校企交流沟通不足的问题在很多职业院校也比较普遍,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均没有与对口企业深度沟通,企业也没有介入学校教学环节的意识,使得每到毕业季企业仅选择性地选择部分优秀学生,而其他学生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解决就业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培养的人才技术水平不高,无法直接被企业运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和企业沟通不足,企业没有为学校在毕业季预留足够的岗位,直接在社会上补充了足够的员工。并且,校企沟通不足也使得企业不愿意把自己的产业工人送到职业院校二次培训,减少了企业工人和学生交流经验的机会。
三、节能门窗产业人才校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结合企业需求设计专业教学内容
在山东省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校企一体化”改革实践中,通过对门窗行业岗位知识技能需求的调研,设立了与门窗、电商、机电、建筑等多个领域知识相关的专业,建立了涵盖“材料学”“技能知识”“机械加工知识”“建筑知识”“电商知识”等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切实贴合企业生产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并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二元管理机制,成立了“节能门窗人才培养委员会”,共同商讨课程体系建设以及长期合作等事宜。并且学生的考核制度也不再是简单的笔试考试,而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入了与企业生产相关的实践操作考核以及课程设计等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深度贴合企业发展需求。
(二)搭建校内实训基地
为了提高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山东省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了校内实训基地,并设立了“节能门窗班”,为中欧节能门窗联盟企业培养培养门窗设计、制造、安装施工、项目管理等岗位的专业人才。在实际考核中,企业不仅深度参与考核设计还参与了相应的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机制建设环节,使得在校的优秀学生能够对企业有一定的认识和归属感,减少了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信任负担。校内实训基地推行 “教师+师傅”“学生+学徒”“教学+生产”的三项融合制度,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确保学生不仅能够从教师身上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得到充分的实践经验。校内实训基地对于职业院校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也有很大帮助,教师在上岗教学前会由专家进行岗位技能教学培训,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相融合,从而使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融为一体。
(三)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机会
中欧节能门窗联盟企业有较多员工来自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知识技能水平不高,仅勉强能够适应技术生产需要,山东省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与中欧节能门窗联盟企业在商讨教学培训方案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员工培训也有涉及。在实际实践中,学校和企业积极组织企业员工到校轮训,根据生产岗、管理岗、技术岗以及涉及专业的不同分别展开岗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并鼓励学生与企业员工多多交流,以实现企业员工和在校生的融合交流,既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理论知识水平,又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学生以及员工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学校积极组织进行职业技能证书考试,为相关人才的职业技能提供证明,也为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提供保障。
结语: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节能门窗产业人才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益,专业技能得到迅速提升,近几年学校毕业生学生技能资格考证考取率、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等逐年提高,得到了合作企业的高度认可和好评,部分毕业生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对其他员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因此,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校企一体化”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经验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为众多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企业与学校建立联系以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乔国荣.产教融合构建校企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1):121-122.
[2]刘洋.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育人实现途径实践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17(19):183.
作者简介:杨本兴(1973.09-),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本科学历,职称: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