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茹
【摘 要】《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题材”的教学,需要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历史,触摸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事迹,在理性的历史知识面前,让“情”贯穿始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历史题材 方法微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5.008
南京师范大学高德胜博士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安排历史题材教学内容的独有意义是历史支撑‘中国心’的形成。没有历史,爱国情感是空壳,也就没有了爱国的内涵,历史就是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知识符号。”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下面我就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用抗争洗刷百年耻辱》这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进行小学品德历史题材的教学。
一、课前初探——未成曲调先有情
《用抗争洗刷百年耻辱》这一主题中,两页的内容,简简单单的文字资料,简简单单的几幅图片,把这一历史时期的抗争就以片段形式展示在孩子们面前的。初翻教材,面对这段遥远而又陌生的历史,孩子们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结合教参“学生能力目标”中“通过收集、整理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选择、甄别资料的方法”的要求,我将全班40个孩子分成6个小组,将教材内容分成3个小主题:著名的战役、奇特的斗争方法和抗日英雄事迹。提前一周,采用抓阄的方式,每两小组针对其中的一个主题去收集、整理、筛选资料。孩子们分头行动,上网查询资料,去图书馆翻阅图书,去社区采访老人。课间孩子们经常会追着我说:
“老师,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共进行了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击毙、打伤日军20645人!彭德怀爷爷真了不起!”孩子兴奋的小脸上洋溢着自豪。
“老师,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本的军医残忍地剖开他的腹部,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残忍的敌人还砍下他的头颅在通化示众了3天。”
沉默片刻,孩子接着说:“老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们的教育在这个时刻已经无需再用什么语言了。
孩子们走进了这段历史,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触摸到了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们,他们被激励他们被感染他们深深地知道了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课中深究——此时无声胜有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一直以来,三尺讲台是教师的主阵地,而我们的学生大都是静静坐着的观众。怎样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让学生做了扎实的前置性准备之后,我做了大胆的尝试。
我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分析、整理、筛选他们课前准备的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汇报。奇特的斗争方法中关于“地道战”的展示,我至今记忆犹新。在这个展示活动中,孩子们有序地分成了三个环节:
第一,王晓伟进行地道战的解说;
第二,刘佳同学利用照片分享了自己去冉庄地道战参观的所见所闻;
最为精彩的是第三部分,这个小组展示了他们重新设计规划的地道战的图纸!
我和其他同学被深深吸引,从他们的展示分享当中真实感受到了广大人民超凡的聪明才智和超强的凝聚力。有了这样的人民,什么样的敌人赶不走!
三、课后践行——心中悟出始知深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我深知只有单纯的课堂这个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和校长商量好,利用校队会的活动,在清明节时期我带领孩子们去本区陈庄烈士陵园扫墓。在那里,孩子们面对着墓碑前洁白的纸花,面对着墙壁上密密麻麻的烈士的名字,往日叽叽喳喳活泼的他们沉默了。
是啊,这里有他的爷爷,年仅39岁被捕,被敌人捆在树上拷打,扁担被打折了两段,但是誓死不说出党的机密,最后被拴在马尾巴上拉走的。至今不知道牺牲在了何处。留给孙女的只是这面墙壁上小小的一个名字。
这里有他年仅21岁的哥哥,被敌人追到了村外自家的地里,打光了最后一发子弹,鲜血殷红了那片如今开满油菜花的土地。
……
许多孩子眼里含着泪花,他们默默地献上了洁白的纸花,默默地走出了陵园。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这是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导。《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题材”的教学,需要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历史,触摸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事迹,在理性的历史知识面前,让“情”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丁晓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