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2019-09-10 23:07张琼华
南北桥 2019年5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教学效率小学语文

张琼华

【摘    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提问,合理运用时间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174

很多语文教师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效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尤为值得深思的了。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现象分析

1.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泛泛而谈”。提问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

3.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课堂提问随机应变不够,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纠偏……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问题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1.“问题”是学习行为的原动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是很敏感的,他们活泼大胆,富有探索精神,他们不愿意依样画葫芦,跟在人后亦步亦趋、人云亦云。“问题”的产生,激起他们去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去发现一个新天地,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入,如果教者有心,将会发现此时连学生的眼睛也会明亮有神。

2.“问题”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契机。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师相信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辩证地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阅读、讨论、归纳问题等,使学生少走弯路,从多方面、多角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就是注意了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般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学习动机。

3.学会质疑进而不疑是学生自能读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由见疑、质疑、思疑、释疑组成的。要培養学生自行读书的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见疑和质疑的能力。疑是未知通向已知的大门,不会质疑,连门都找不着,自然是永远也入不了知识的大门。对学生来说,读了课文能提出问题,其实也就是他们揣摩课文语言文字、思考课文内容思想的结果,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无疑有很大的好处。

三、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问题的设计要巧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笔者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式,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2.问题的设计要纵观全局,提纲挈领。从语文新课改的方向看,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不变的主题,所以所设计的问题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完美交流。问题教学适应信息量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发展,更体现了对阅读教学的明确引导。所以要提高学生对整体阅读的认识,培养整体阅读的能力,就必须开展有效的问题教学。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就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设计出一个“全面”的主要问题,或是抓住文章的文眼,或是找到文章的线索来进行提纲挈领的提问。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把学生引向更深一步的对文章的研读。在教学《夸父追日》的课文时,我设计的问题是:夸父为什么要追太阳,他是怎么追太阳的?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全文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搞懂了,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问题的设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能系统、有效地揭示文章的内涵。

3.问题的设计要重点突出,思考性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听到这样的课,有的老师问题设计得很好,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答题的方法、思路。于是当一个问题下去,学生答不到老师的要点时,便让老师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有的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一个答不出就换另一个,再答不出再换,直到答对为止;却不告诉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去思考,从什么地方去寻找答案,用怎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是难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的。告诉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解决,才是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体。

四、结束语

总之,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在准确把握二者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教学效率小学语文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