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林炎
【摘 要】初中生物是一门需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科,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自主探究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 思维导图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3.017
思维导图又叫思维脑图,是表达发散思维的有效工具。把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可以将平面的学习方式变为立体的放射性的学习方式。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些转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生物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科,发散学生思维是教学中的关键,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一、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优缺点
(一)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现行教育模式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这种负担表面看为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这两种负担均来源于过重的“过程负担”,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痛苦,所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学习效率过低。而将平面的教学与适应大脑工作机制的立体思考功能相结合,就能极大减轻负担,真正达到减负目的。在课堂中,思维导图有利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将结构完整、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體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开发学生潜能
人脑的两个半球有着不同的分工,左脑为思维脑,右脑为创造脑。思维导图是利用“左脑+右脑”的创造性的“全脑”思维模式,它有着与发散思维相似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在应用思维导图模式学习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画图等结合自己的想象,将零散琐碎的知识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关系、联系和规律,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更加深刻体会知识的内在体系,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1]。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构建一个思维导图需要大量的知识,教师完成这项工作就需要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并将知识系统化,理清脉络。在构建体系时,教师可以寻找不同的关键词发散思维,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导图。但是最终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思维完成知识的构建。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能力。
(四)形成新的教学策略
课堂中可采用“价值引领—自主构建”的模式,教师在启动学生学习内部动力、设计问题化的教案、组织交流互动、营造民主和谐氛围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的“自学互动、知识内化、自主构建”提供优良的引领作用,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形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学科教学策略,具有切实的改革实践意义。
(五)耗费较多精力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对教师来说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若教师知识储备欠缺,则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在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时,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大,个别学生容易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在制作导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也会存在一定区别,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2]。
二、初中生物课程应用思维导图策略的反思
思维导图能够优化生物教学,但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优化课堂,从而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阶段性总结,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初中生物学知识容量大,知识结构庞杂,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在最初课堂上,学生每节课后作思维导图记忆,但是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少,均是知识片段,无法达到整合知识的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在讲完一章或者一个单元后,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知识网络,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注重小组合作
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给出复习重点,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思维导图,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例如在复习七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单元时,给出学生知识重点:植物类群,被子植物的一生,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学生尝试构建知识体系时,部分学生容易漏掉实验内容,例如“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学生只注重文字性记忆,往往忽略了实验在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复习,可以集集体智慧于一体,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和合作交流展开,学生的复习效果也更好,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将思维导图策略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是很有必要的,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课堂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提高了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应用思维导图中,教师要善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东霞.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6(12):10.
[2]陈曦.思维导图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2017(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