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红
【摘 要】本研究采用“走进去,领出来”的方法对一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治,通过走进家庭、走进孩子,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后“对症下药”,即家庭教育药、转移注意药、耐心引导药、代币制药,结果“药到病除”。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矫正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4.203
每所幼儿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一些孩子: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抢,抢不到就吵架、打架;他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哭打闹,用拳头打自己的身体或打同伴出气;他们喜欢故意摔东西、故意推别人以引起大人的注意;他们会莫名其妙地谩骂、嘲笑、诋毁同伴……我们班的毅毅就是这样的一位孩子,常常对同伴进行言语或身体攻击,班上的小朋友都怕他,拒绝与他交往,而他却又因同伴的拒绝而大打出手。可想而知,如果任其不断升级,对自己、对他人的身心发展、人格发展、品德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还会造成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会交往的困难。因此,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矫正,及时合理地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学期,我与配班老师采用“走进去,领出来”的方法对其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走进去,分析原因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为什么毅毅的攻击性行为会如此厉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主要從两方面入手,分析原因。
(一)走进家庭
家访中,我们了解到毅毅刚出生两个月,他的爸爸妈妈就因夫妻感情不合离婚了,毅毅一直由外公、外婆带大。外公、外婆视他为掌上明珠,对他百依百顺,甚至到了放任、纵容的地步。在家中,毅毅没有同龄玩伴,他的主要活动是看电视。毅毅的妈妈一直没有再婚,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毅毅身上,对其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毅毅做错事,她拉过来就打,但常常会遭到外公、外婆的反对,外公外婆还经常会当着毅毅的面批评妈妈。在交谈中,毅毅外婆、外公还流露出怕毅毅在幼儿园挨打吃亏的想法,有怂恿其“打要还手”的倾向。
(二)走进孩子
我们用两天时间对毅毅的一言一行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发现其在集体活动时产生攻击行为的次数最多,不到10分钟就会发生1次;其次是自主游戏、户外活动时段,每小时约发生4次;在阅读、收拾整理等活动中产生的攻击次数很少,两天中仅发生过1次。
(三)分析原因
1. 毅毅从小缺乏父爱,外公外婆觉得他很可怜,对他有求必应,无原则地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以致养成他独占、独霸的习惯。而毅毅妈妈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恨铁不成钢,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他,结果他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小朋友,表现出攻击行为。
2.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强化了毅毅的攻击性行为,外公外婆的护短行为使其觉得有了保护伞,可以为所欲为。“如果有人欺侮你,你就狠狠地揍他。”成人错误的引导,导致了毅毅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3.在家里,毅毅几乎没有同龄玩伴,缺少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在家中他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看动画片,他的很多行为都是从动画片中学来的。
4. 毅毅在集体活动、自主游戏、户外活动时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非常高,有时是觉得无聊而攻击同伴,有时是因不当的交往方式而发生攻击行为,还有时是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而产生攻击行为。
二、对症下药,领出来
找到了“病因”,就该“对症下药”了。但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时间与纠正的时间是成正比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不奢望短时间内就能把毅毅的不良行为矫正过来。一学期来,我们主要给他用了四种“药”,结果“药到病除”。
(一) 家庭教育药
家长在矫治孩子攻击性行为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毅毅的妈妈、外公、外婆都缺乏相关的科学育儿知识和引导策略。毅毅外公、外婆处于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认为这样的孩子不会吃亏,而毅毅妈妈则处于干着急却不知怎么办的处境,这时教师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尤为重要,要让家长知道这种行为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危害以及如何矫正等,这样才能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地认识和对待孩子,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为此,我与毅毅的妈妈、外公、外婆交流,告诉他们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危害,强调家庭教育一致性的重要性。首先,外公外婆要改变无原则、无底线的教养方式,不溺爱孩子,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拒绝,不当着孩子的面反对妈妈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学会尊重妈妈。其次,妈妈要改变棍棒教养方式,避免暴力教育手段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负效应,学会正面引导孩子。
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为此,我建议毅毅家长提供足够的玩具,多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避免让孩子看有暴力画面的电视剧或动画片、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及游戏,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在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时能温和地疏导,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合理宣泄;建议家长经常带孩子串门,与邻居、朋友、亲威家中年龄相仿的孩子游戏,利用同伴效应帮助自己的孩子纠正攻击行为;建议家长力求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在帮助孩子矫正攻击行为的步伐上保持一致,及早将孩子领出“攻击性”行为。
(二)转移注意药
毅毅在集体活动、自主游戏、户外游戏时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比较高,而在收拾整理及阅读时攻击性行为会大大减少。于是,我们对他进行较多的隐性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情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培养他多方面的兴趣,陶冶性情,从而达到根治攻击性行为的目的。如,我尝试着隐性引导他阅读、班本剧表演、绘画、折纸,剪纸、拼图等活动,体会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开展多种游戏活动,增加新的趣味中心,使他不感到无聊。他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不露痕迹地帮助其树立榜样,引导其观察和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当发现他采用攻击性行为想吸引大人时,我们则用温柔亲切的态度安抚被攻击对象,对他的攻击性行为不予理睬,这无形中也为他提供了非攻击性行为的榜样,使其逐渐懂得有利于别人的事就去做,不利于别人的事就不去做。
(三)耐心引导药
幼儿年龄小,打、骂的粗暴手段不但起不到效果,有时可能还会变本加厉。因此,当孩子有攻击行为发生时,教育者一定要先弄清楚原因,既不可无原则迁就,又不可放纵,应细心观察,耐心引导。记得在一次游戏中,毅毅用积塑拼了一条船,洋洋觉得好玩走过去摸,毅毅便用积木砸到洋洋的头上,我马上快步走过去说:“毅毅,你怎么打人?”他不服气地说:“他抢我的玩具。”我心平气和地问他:“这玩具是你的?”他瞪大眼睛看着我,我耐心地说:“这玩具不是你的,也不是洋洋的。这玩具是我们大家的,每个小朋友都可以玩,所以你打他就是你不对了。大家一起玩,不打人才是好孩子,爱打人的小朋友没人喜欢的。”后來我偶然发现他遇到别的小朋友抢玩具,便也模仿着我的样子教育别的小朋友,一副小老师的样子。这时,我赶紧走过去,在他的小脸上亲了一下,并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他开心地笑了。
(四)代币制药
孩子由于具有攻击性行为,长期表现出对同伴不友好,因而同伴就会对他敬而远之,如果成人也对他采取嫌弃的态度,孩子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殊不知,这种孩子是最渴望得到肯定的。因此,我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采用代币制法对毅毅进行教育。所谓代币制,就是指在某种情境中出现了一个行为,会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使用代币来换取其他强化物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例如,我将毅毅的攻击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确定只要他哪天不打小朋友,不和小朋友争抢玩具,就能得到一个“喜洋洋”印章。如果第一周能得到2个印章,就可换取一朵老师自制的红花;第二周能得到3个印章,也可换取一朵红花;第三周再得4个印章,就再换一朵。得到三朵红花后,老师就奖给他一个喜洋洋玩具,得到10朵红花后,家长就奖他一个玩具或带他出去玩一次。为了能得到喜洋洋印章,毅毅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经常到记录表格前数自己的印章数,每天下午放学前都会提醒老师给他印章。
1.研究效果:经过近三个月的干预、矫正,毅毅攻击他人的不良行为基本消失了。最初毅毅每天攻击行为多达十多次,现在一周出现攻击行为平均一次,但主要原因是其他幼儿的主动攻击。现在,同伴们都喜欢和他做游戏,好朋友也越来越多。
2.研究后记:这是一个成功的个案矫正案例,有效地矫正了毅毅的攻击行为。在对毅毅攻击行为的干预中,我们采取了“走进去,领出来”的方法,从结果看,还是非常有效的。但值得深思的是,现如今的孩子往往是6个大人在教养,祖辈亲人和年轻父母的教养方式很难达到一致,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不断呈上升趋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更加复杂,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我们应该走进家庭、走进孩子寻找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这样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