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鹏 缑星
【摘 要】近年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纷纷向应用型转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主旋律。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对产教融合的部署及推进不断深入,随着一系列产教融合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转型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深化产教融合 新机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006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为打破上述困局,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在转型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是关键一环,成为助推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政策机遇:一系列产教融合政策的出台,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产教融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部署。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积极推动构建“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大格局。该《意见》与前面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一脉相承,推动产教融合迈向了新阶段,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意见》的出台,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和难得的良机
(一)《意见》对产教融合作出的全面部署,契合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需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对新时期的产教融合作出的全面部署,正契合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需要:一是推动高校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增强高校发展活力。深化产教融合能够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由过去的封闭办学转变为面向社会需要特别是产业发展需要办学,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推进“引企入教”和产教协同育人,有利于人才培养类型及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能够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根据产业企业需求,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及方案,同时支持和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学改革,促进更好地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鼓励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生产性实习实训,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这两者都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培养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四是倡导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的针对性。产教深度融合能够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转换,同时又能够将产业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反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技创新,从而形成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意见》的出台,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统筹推进“四位一体”提供了新契机。《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完善顶层设计,强调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供需对接作用,搭建了“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架构体系,将产教融合延伸到整个教育体系,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推动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有了政府的主导和深度参与,政策利好就会加快转向利益供给和保障,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的各方主体激发动力,扎实开展产教融合各环节的有效对接。
2.强化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为统筹推进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提供了新契机。《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提出企业办学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实行“引企入教”改革,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等;推动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支持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能够推动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有效促进产业企业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全方位融合,打破校企之间的信息孤岛壁垒,解决“两张皮”问题。
3.强调“教育优先、人才先行”的政策导向,为统筹推进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提供了新契机。国家着眼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提出在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类规划时,要明确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要将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提升人力资本中推动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在顶层设计中对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的要求加以明确,必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全完善和产教融合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4.强调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推进机制,为统筹推进产教融合相关方的利益保障提供了新契机。《意见》提出,重点构建三项推进机制:一是在学校侧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引导各类学校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在企業侧加强财税用地和金融支持政策协同,鼓励企业投资产教融合。三是在地方政府等层面,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等试点,支持有条件地区、行业、企业先行先试。《意见》对地方政府、企业侧、学校侧作了统筹安排,明确了各方职责和相应的鼓励支持,为产教融合各参与主体协同发力和保障利益夯实了根基。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抢抓政策机遇深化产教融合之路
(一)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增强开展产教融合的动力
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来看,研究型大学垄断了高端产业和精英人才的供给,高职高专成为产业中低端人才供给的中坚力量,应用型本科高校容易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既不愿放弃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追求,又不想单纯办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办学目标不科学、发展定位不清晰成为制约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办学的关键因素。要办出质量和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并坚持办学目标定位,重点突出地方性、应用性和特色性,全方位、多渠道地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到办学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围绕所在地的自然资源、主导产业和人文特点,立足于现有办学条件,充分考虑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发展层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和释放政产学研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潜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力,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上下大功夫。
(二)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增强对接产业企业标准的能力
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过度追求大而全,导致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与地方产业结构联系不紧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造成千校一面,特色不鲜明。从审视学科专业的结构性问题的视角看,可以發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传统学科专业偏多、新兴学科专业增设缓慢、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占比较低、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偏少、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少、学术团队整体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师资引进乏力、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少,等等。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当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坚持学科-专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以优势专业集群为基础,积极拓展学科领域,合理控制学科存量,注重增量优化和交叉学科的培育,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导向,增强对接、引领区域产业企业发展的能力。
(三)引入优质特色企业参与融合,增强校企协同育人的合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一部分坐落在三、四线城市,远离经济和产业发达地区,当地三大产业大多比较落后,缺乏能够长期合作的优质先进企业;一部分虽然位于发达城市和先进地区,但囿于办学实力不强、社会吸引力不足,能够开展合作的优质特色企业为数也不多。同时由于校企合作长期呈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一些院校开展的“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大多因为对口企业接受规模有限及人才适用面较窄,导致这种合作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引入更多优质特色企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高质量的引企入教,应用型本科高校瞄准区域产业企业需求,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更好地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的良性互动和结构平衡,才能切实增强校企协同育人的合力,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协同,又需要在校内开展从顶层设计、办学目标定位到内部治理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等一系列的改革。面对深化产教融合的艰巨任务,唯有抢抓新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健全多方协同机制,整合跨界资源,打造融合育人平台,扎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方能又好又快地建成一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参考文献
[1]陈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46-56.
[2]叶飞帆.产教融合: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49-50.
[3]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9):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