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全红
【摘 要】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充分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借助于情境教学可以更好的实现语文的教育价值,陶冶学生的情操,使语文课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以彰显。本文从情境教学内涵出发,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构建高效的情境教学进行初步分析,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7.125
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不足,而人生和生活经验的缺失,也使得他们的情感认知和体验能力相对欠缺,情境教学就是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和精彩。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构建策略主要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和推进: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一些小学生不喜欢阅读,不喜欢写作,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文化基础不足的原因,也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僵化保守,形式单一,不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有关。有鉴于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责任,借助于情境教学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拉近学生和语文之间的距离。
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两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三个人,三个人按照学习基础和能力分成上中下三等,互相进行语文知识比赛,如造句,成语接龙,有感情地阅读课文等,通过模拟田忌赛马的比赛形式,最后决出优胜小组,这样的情境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学生们的语文知识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对学生来说趣味十足。
二、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
情境教学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和交流。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各自认识和见解,情境教学才能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否则如果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忽视学生的自主交流和合作,那么情境教学就会停留在程式化和形式化的初级阶段,其价值和意义也会大打折扣。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主导和灌输式的教学习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交流和探索欲望,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情感。
如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段大禹治水的动画视频,突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看完之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让学生针对刚才视频营造的情境故事畅所欲言,表达对大禹这个人物的认识。有的说:“大禹就像雷锋,心里只有他人没有自己”;有的说“大禹治水故事很让我感动,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精神真的很高尚。”还有的说:“我们应该像大禹那样,做一名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既认识了大禹这个人,同时对奉献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情感认知。
三、营造欢乐的课堂环境
在情境教学中,通过营造和谐欢乐的课堂环境,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够增进语文课堂魅力,培育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感悟。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应该借助于情境教学,使语文真正成为一门欢乐有趣,同时充满文化气息的学科。
如在教学《七子之歌》时,教师就可以在和学生一起朗诵课文之后,把学生组成一个合唱团,然后在歌曲《七子之歌》的感染下,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合唱这首优美的诗歌旋律。
在合唱之前,教师有必要和几位歌唱基础较好的学生一起组成一个示范小组,先让其他学生观看具体的合唱形式和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之后再把全体学生组织起来,大家一起演唱,一起舞动,在歌唱中感受音乐和诗歌的情感交融,感受澳门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进而受到巨大的艺术触动。
四、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
情境教学法对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情感基础和道德素养有很高的要求,既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和态度,增强责任感,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身心特點和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也需要教师做一名有道德,有情感,有文化,有良知的人,才能在情境教学中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学生也能够从教师高尚的道德,充沛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中受到思想感染。
有鉴于此,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以和蔼可亲的细心,真诚友善的爱心,忘我无私的耐心去关注语文教学的发展,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道德基础,这样才能符合语文学科对教师的要求。
五、结束语
语文是启迪学生情感和心灵的学科,只有在情境教学中,小学生才能从真挚感人,积极向上,充满真善美的语文世界中受到灵魂的洗礼,进而爱上语文。教师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实践情境教学内涵,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谢荣清.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64.
[2]屈爱玲.谈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J].甘肃教育,2018(2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