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 蔡瑞龙
摘要:当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对学生要求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过程评价难、缺乏持续改进机制等问题。学习产出教育模式作为国际普遍适用性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高校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学习产出教育模式的视角下的“价值观与公民”“终身学习与科学精神”“职业能力与个人发展”“人文修养与身心健康”模块,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实施过程控制和质量保障机制,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产出教育模式
1981年Spady W.D等人率先提出学习产出教育模式,将其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确保学生能获得在未来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自20世纪末开始,《华盛顿协议》各成员国多数开始采用这种成果导向的认证标准,现己称为欧美诸多发达国家教育的主流理念。我国自2014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在中国高校中开展学习产出教育模式理念的工程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了要发展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素质教育一直是引人关注的重点。面对新形势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学习产出教育模式通过明确毕业生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寻找科学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预期目标,为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学习产出教育模式中,一切教育活动开展、教学设计都要围绕预先制定的目标、导向和预期成果来展开。该模式的核心是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学习产出教育模式的教育更注重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途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的反馈为驱动,持续改进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学的目的是使毕业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教学计划要明确反映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师资、课程等教学资源的配置要以保证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为导向,最后需要逐项评估毕业的要求是否达成,质量保障与评价以学生学习结果为标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形成“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毕业要求”的闭环。当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对学生要求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过程评价难、缺乏持续改进机制等问题。学习产出教育模式作为在国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制定四大模块培养目标
高校以第二课堂为教育主阵地,加强项层设计,把课堂教学、讲座培训、社会实践、科研竞赛等各项教育活动规划整合,把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以社会素质教育提升和职业素质培养为驱动,构建以“价值观与公民”“终身学习与科学精神”“职业能力与个人发展”“人文修养与身心健康”模块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1.价值观与公民素养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责任奉献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的品质和奉献精神,具有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
2.终身学习与科学精神方面: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科研创新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宽泛博学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具备将知识和理念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开阔,跨文化交流能力突出。
3.职业能力与个人发展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表达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承担领导角色,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表达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合作精神。
4.人文修养与身心健康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文明礼仪、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使学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善良仁爱的品格和宽厚大度的胸襟,具有健康心理和身体素质,培养艺术情操,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
二、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科学制定培养方案
(一)明确阶段重点
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各年级学生发展需求的特点,有计划、有侧重地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大一年级注重适应大学生活,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大二年级着重提升专业学习能力,培育学术创新意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大三年级着重提高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增强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规划;大四年级注重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升适应社会能力。
(二)细化模块内容
价值观与公民素养体系分为理想抱负与价值塑造、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行为准则与法制意识小模块。理想抱负与价值塑造模块包括中国梦系列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集体意识培养等实践项目,达到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塑造正确价值观的目标。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模块包括感恩知报意识培养、奉献精神培养等实践项目,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行为准则与法制意识模块包括校规校纪学习、普法教育、考风与学业诚信教育等,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增强行为准则认知和法制意识。
终身学习与科学精神体系分为学习力与学业发展、创新力与国际视野小模块。学习力与学业发展模块包括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培养等实践项目,通过以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业能力、激发专业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目的的各项学风建设与学业辅导活动的参与,培养学习力,聚焦学业发展。创新力与国际视野模块通过学术竞赛、论文、专利等科研训练及创新活动,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海外学习交换、国际学术交流、参与跨文化交流等活动,拓展国际视野。
职业能力与个人发展分为生涯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小模块。生涯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模块包括创新能力培养、就业能力提升培养等实践项目,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促进可迁移、可持续的基本能力发展。团队协作与领导力模块包括领导力提升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培养等实践项目,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提升领导力。
人文修养与身心健康体系分为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心理健康与和谐校园、人文情怀与校园文化小模块。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模块包括身体素质锻炼与提升培养、體育精神培养等实践项目,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运动习惯,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心理健康与和谐校园模块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宿舍互助养成教育等实践项目,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和适应能力。人文情怀与校园文化模块包括文明礼仪教育、艺术文化素质培养等实践项目,培养人文情怀和艺术修养。
(三)凝聚各方合力,构建保障评价长效机制
高校成立综合素质培养与认定专项工作小组,制定《认定方法》,明确活动项目类别和积分的认定标准,形成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班主任等多方协同联动的机制。征求学院教授、班主任、社团、学生干部等各方意见,征求意见建议,不断凝练活动,突出特点。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宣讲,积极动员,扩大方案覆盖面,保障体系的顺利实施。建立有效的跟踪反馈机制,吸引社会各方参与评价,并建立长效的机制,来进行培养目标达成的定期评价,
学习产出的评估作用是学习产出教育模式不可缺失的环节。基于学习产出教育模式理念,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可以依据毕业生调研反馈、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反馈、社会需求调研等多种渠道来进行修订,建立“评价.反馈.执行一监控.评价”的闭环,保证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晓倩,戴光麟.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4):464-467
[2]顾佩华.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01):27-37
作者简介:陈英(1968-),天津人,北京化工大学继教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