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程程
摘要:体育是有生产力的,一场体育比赛的成功开展会对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对社会文化的进步也有积极的价值与意义。办好体育比事,在举办地周围能产生经济的吸引力、对举办地经济、文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等等都有一定的推动发展。为赛事的举办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流量。马拉松比赛这个运动项目,能很好的考验人的耐力与毅力,现在世界各方都在举办不同形式的马拉松比赛,有的是源于竞技,有的源于对城市宣传,有的源于企业的文化推广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掀起了马拉松的热潮。
关键词:马拉松;体育产业;经济效益
一、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分析
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组织体育比赛中的收益,例如赛事的门票费用、赛事媒体转播、企业的赞助、纪念品售卖等方面的收益;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举办体育赛事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当地特产推广及售卖所获得经济效益等。
二、经济基础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
社会对体育的需要和实现程度,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调查显示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人们会开始关注健康问题,我国人均GDP在2011年时就已经超过,在2017年就有约为8900美元人均GDP。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增高,更多的人民对健康的关注增加,对健康方面的经济投入增加,参与到运动健身当中的人也越来越多,也为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契机。人民参加的人数众多,家庭、同学朋友都可以组团参加,大家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同时也增加了马拉松赛事的意义,也让马拉松比赛更加热闹。
三、马拉松赛的经济效益
(一)体育消费者数量增加
在第二届广马比赛中,全程马拉松3000名额两小时即被报满;在第三届广马比赛中组委会决定用电脑抽签来选取报名人员,网上近5万人报名,约中选1.7万人,中签率不到35%。在2018年成马报名人数50294比2017年提升了16%,上马2017年20000人的全马中签率为32.26%;10公里中签率为16.25%;健身跑中签率为52.95%,在2017年升级为“全马”后全程参赛人数也从20000人增加到28000人,马拉松比赛参与人数在最近几年不断增长。
(二)马拉松赛事场次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用于运动锻炼中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各地政府以及国企、民企也纷纷开始积极合作,举办体育赛事来增加自己在人民中的影响度。在田协注册的数据显示,全国共举办马拉松赛事由2011年22场-到2012年33场,2013年39场-2014年有53场,2016年有328場-2017年有500场,场次增长趋势明显。需求的不断增加促进了赛事主办者举办赛事的热情和经济效益。
(三)体育用品消费增加
参加体育运动,需要有相关运动装备的改善,比如基础的运动裤、运动鞋、运动吸汗袜、毛巾等等,有的跑者还会购买相关专业书籍、请专业教练训练、运动器材的购买,更有投入多的跑者还会购买热门的智能穿戴设备。
(四)对举办地体育产业及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
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的发展,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相关的就业机会。当人们购买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的消费能增加体育产业的收入;餐饮消费能增加餐饮业的收入;交通费能增加交通运输业的收入;降景区游览费等能增加旅游业的收入;体育保险能增加金融业的收入等等。对举办地各行业的经济发展有拉动。这样的经济效益是每个老板都希望能获得的。如南充阆中古城国际马拉松比赛就有2万多人的参加,在比赛中企业广告的宣传,包括像中国平安、动重庆、路越、海之言以及阆中农商银行、阆中院子、阆州手工醋、南津关古镇等等本地企业还有我要赛、燃烧、微赛、赛会通等等体育运动相关的app软件的推广。
(五)潜在的经济效益
通过体育比赛可以给外地人民充分展示本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能有效的提高举办地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对全面健身思想的传递;要办马拉松比赛政府也会对市政环境的进行整治、基础设施进行改善等,将展现当地的优势,为今后吸引外地企业投资、发展经济服务特供支持;本地居民也会改变精神面貌、转变思想观念、养成积极阳光的心态等等。这些都可以提高当地的综合素质,改善了当地的文化环境,增加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增强对投资人的吸引力。
四、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越来越关注体育、关注健康、关注马拉松赛事。马拉松比赛的开展能促进举办地各行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增长,能对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吉伟.马拉松效应对举办城市的影响研究——以兰州马拉松为例[J/OL].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1):56-57.
[2]张登峰.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2-14+20.
[3]何步文.重大事件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3(04):221-225.
[4]靳英华,原玉杰.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445-1447.
[5]邢金明,刘波,欧阳井凤.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2017,24(02):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