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涛
摘要:羽毛球双打运动员在球场上的击球动作,是由判断加上快速反应。反应快就能够抓抓场上主动。羽毛球属于在高速运动和变化中进行的比赛项目,在发球后第三拍要想占据主动,不但要求发球的质量高,更要有出色的第三拍的技术。因此,通过对接发球规律的研究,从发球开始,提前预判对手的回球线路,有准备的接第三拍,就能够早判断、快反应,提高第三拍球技术质量。
关键词:男子;双打;第三拍
男子双打比赛具有进攻节奏快,具有回合短和很快的特点,比赛的胜负的往往取决于比赛的前几拍。本文研究发现在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中,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就是双打比赛的前三拍球处理。从比赛数据来看,在第三拍球的处理上,中国选手处于劣势,不能抓住第三转换成得分。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赛数据的分析研究,探讨男子双打第三拍技术,希望能对羽毛球的竞技训练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中国羽毛球男子优秀双打运动员蔡赟和傅海峰。收集蔡赟/傅海峰和郑在成/李龙大五场世界羽毛球精彩比赛视频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查阅并整理、归类各项技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录像观察法
通过对每一拍技术进行动作标号,并记录比赛中运动员第三拍的使用技术,最后再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接发球效果与双打比赛开始的第三拍运用技术
1.处于主动状态下的接发球第三拍效果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双打接发球路线以平抽、回挡网前球靠球场中间位置,以及中后场中间位置,因此,发球时应提前预防和准备接发球路线。首先发球者在发完球后要有网前封网的主动意识,其次后场球员则要预防对手推扑后场,从而扭转被动为主动。
2.接发球被动时的第三拍效果
从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队第三拍为主动的比例较高。接发球方之所以会打出被动的回球,是因为发球时突发后场平快球,接发球运动员准备不足或判断失误,只能采用高远球被动过渡。另一个原因是发球方在第三拍的出色网前封网。大多数情况下,双打突发后场容易让对手快速后退杀球,导致被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发球质量,并抓住第三拍技术压迫对手争取主动得分情况。
3.接发球一般时处理第三拍的效果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对手的发球效果非常好的情况下,接发球运动员只能使用平推球技术或快速平抽球来回球。在这种形势下,如果能够处理好发接发的第三拍技术运用,就可以掌握比赛的主动优势,为拿下这一分增加胜率。因此,第三拍技术一定要有高质量,要求做到出球又快又高,而且放网前球一定要贴网,质量高。击球的线路要有多变的特点,利用快速回球的优势,使对手失去反击的时机,从而只能采用高远球过渡,从而转换成自己的主动进攻。分析发现,接发球方仅能采用平抽球、平挡球、平推球来回球,但因为接发球的球速较快,路线变化又多,因此仍然具备很大的压迫性。因此,在世界优秀运动员的第三拍处理上,主要采用的是化解压力过渡,保证自己不出现失误。因此,位于后场的球员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第三拍反抽的能力。世界优秀男双选手当面临接发球回球质量一般时,大都能够维持一般的局面(占33.8%),更多的要争取主动(占44.1%),越有80%的几率有利于发球方。
(二)第三拍击球技术的应用分析
从数据分析上可以发现,在第三拍的应用上,中国选手蔡赟,傅海峰起初以挑球应用最多,一场比赛中使用率高达32.8%,韩国队最高是32.3%。综上所述说明蔡赟和傅海峰的平抽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碰到韩国队的强项,也不怕硬碰硬。再其次网前拨球21.25%,最低使用率6.8%,平均保持在12.7%左右。这组数据说明网前拨球技术的使用率忽高忽低,机会不是太好找,韩国队的最高使用率是25.8%,最低是6.3%,平均15.9%,韩国选手对网前拨球技术的使用率由逐渐增加到突然减少,说明网前拨球的机会减少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羽毛球优秀男选手接发球效果对比
蔡和傅两位的接发球效果比较好,大多处于主动。当对手在接发球处于主动时,蔡和傅在第三拍技术的运用上大多数是击球效果一般为主,其次被动的情況也较多;当郑/李在处理接发球效果为一般的情况下,蔡和傅第三拍的击球效果大多数为一般;当郑/李接发球被动时,蔡和傅发接发的第三拍的效果则以主动为多数。
(二)中韩羽毛球运动员对比
中韩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对方接发球被动时,蔡/付的第三拍效果的主动率要高于韩国选手。而当对方接发球主动和一般时,蔡/付的第三拍效果的主动率与韩国选手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接发球与第三拍的关系
第三拍技术的处理与接发球技术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羽毛球双打比赛中运动员要在训练中努力提高自己的预判能力。通过对随手的接发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找到其规律,做好提前预判,抓住机会掌握第三拍的主动权,转化为自己的进攻优势,为得分抓住机会。
参考文献:
[1]赵明珠,王震.羽坛分制变革[J].广州市竞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2):87-89.
[2]于勇.新赛制对羽毛球运动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体育科技,2007,3(28):24-26.
[3]房巍.羽毛球新规则的特点及对策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2(3):50-56.
[4]谢成超,杨学明等.探索我国羽毛球运动在新赛制发展趋向研究[J].科技信息,2007(32):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