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张本智和的技战术分析

2019-09-10 07:22朱金铭
体育风尚 2019年7期
关键词:技战术乒乓球

朱金铭

摘要:日籍华裔乒乓球员张本智和,作为新一届日本最耀眼新星,在最近几年的比赛中进步神速,在2018年国际乒联巡回赛决赛力克中国主力林高远获得冠军,并且由于其年龄小潜力大势必未来作为国乒未来最大的奥运夺金竞争对手[1]。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录像统计、动态三段指标统计法、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日本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张本智和在2018国际乒联巡回赛决赛进行观察和统计,并对主要技术指标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张本智和的技战术体系和其薄弱环节,为今后国乒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张本智和;技战术;乒乓球

2018年,张本智接连战胜了马龙、樊振东、林高远、张继科这四大国乒高手,成为了日本队冲击东京奥运会的王牌。整个2018赛季张本在巡回赛和亚洲杯12次对阵国乒选手,战绩为7胜5负,胜率达到58%。不仅胜率超过50%,甚至让马龙、樊振东和林高远这三大主力“团灭”,双杀张继科和周雨,唯独面对许昕是两连败[2]。这次总决赛,重返乒坛担任乒协主席的刘国梁评价张本:“这么小的年纪,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的冲击力确实是世界乒坛的一股清流。而且他现在才15岁,未来的威胁会越来越大[3]。”并且由于对张本智和相关分析的文献资料极少,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张本智和在2018年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对阵林高远上使用的技战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阅乒乓球技术方面的杂志和学报以及网上各类技术分析,以“乒乓球技战术”和“张本智和”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选取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12篇文献进行精细研读。

2.比赛观察法

选取2018年张本智和参加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录像经行观看、统计总结出张本智和的打法的运用和技战术的特点。

3.动态三段指标统计法

本文采用的是肖丹丹等人提出的动态三段指标统计法,此场比赛中双方皆是接发球反手拧为主的运动员,该方法更能体现出当今乒乓球比赛由于接发球反手拧的使用而使得相持段相对前移及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保证了比赛双方三段数据相一致,更有利于此次双方三段数据的对比与分析[4]。动态三段法在充分继承传统三段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微調和创新,对发抢段、接抢段和相持段提出了新的内容[5]。

4.数理统计法

通过动态三段统计法对比赛进行分段,然后把比赛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再通过Excel对数据进一步处理,获取相应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本场比赛基本情况

1.比赛简介

这场比赛是2018年世界乒乓球巡回赛决赛,张本智和对战国家队主力队员林高远,以大比分4:1胜林高远(比分详见表1)。选择这场比赛作分析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这比赛都是双方新生代的主力选手,中日双方主力之间的对决含金量很高,双方也是在六个月前中国公开赛林高远4:1张本智和之后又一次强强对话,并且大比分产生了戏剧的调转。第二,这次比赛从整体上看,虽然大比分相差大,但是除第一局外每局比分相差不大,并且反映出林高远前期环节薄弱,几乎都是后期追分,技战术上没有做到很好的针对性,完全是跟着张本智和节奏走,所以此次比赛分析可以看出张本智和的技战术风格。

2.整体上张本智和接发球轮好于发球轮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张本智和在发球轮中得分数(26)与失分数(26)相当,占该轮得分率为50%[6]。而在接发球轮中,林高远的得分数(36)明显高于失分数(20),占该轮得分率为60.8%

由此可以看出,张本智和在本场比赛中接发球技战术的使用更加合理和有效,在关键分的上手也是更为的果断。

(二)动态三段指标统计

1.发抢段分析

据数据分析,在第一局中张本智和发抢段得分数(5)、失分数(3)得分率为62.5%,使用率53.3%。在第二局中发抢段失误上升得分率只有35.7%,在后面三局发抢段的得分率为71.4%、50%、66.7%。

(1)张本智和发抢段优势明显

从表3整体上看张本智和55%的发抢段得分率相对林高远41.2%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使用率为38.8%不高,此阶段张本智和虽有优势,却没有提高自己的使用率,扩大自己的优势。

(2)发球得分统计

在本场比赛中张本智和发球次数52,顺旋转发球48次,逆旋转发球4次,发球直接得分9分,得分率为17.3%,尤其在第一局和第五局发球直接得分数都为3,在顶级选手之间的对抗中这样的发球直接得分率是比较高。从全场来看,张本智和之所以能有较高的发球得分率主要是他敢于大胆的偷袭林高远正反手大角长球。在世界级比赛中,为了限制对手直接上手的机会,大部分选手都是以短球为主。而这场比赛中,在关键分上张本智和选择用反手长球配合正手短球得到很好的效果。

2.接抢段分析

(1)张本智和接发球技术统计

张本智和接抢段得分数(20),失分数(14),得分率为58.8%,所以张本智和在接抢段优势比较大。具体体现在接发段合理的使用不同的回球方式。在比赛中,面对林高远的逆旋转发球,张本智和选择搓摆、挑打、拧拉三种不同的回球方式达到改变比赛节奏的目的。纵观整场比赛事实上张本智和对于林高远的发球选择搓长摆短和拧拉三种方式最多,分别是搓长(11)、摆短(10)、拧拉(18)。

(2)张本智和拧拉得分优势明显

笔者在统计拧拉得分率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张本智和拧拉得分率为77.8%,直接拧拉得分数(14),拧拉失误数(4),总共使用数(18)[7]。也就是说张本智和拧拉只要上台就能直接得分,这样的成绩建立在林高远对于张本智和拧拉回球出现重大失误,以至于直接回球失误。通过国家队教练的深入分析,他们指出由于张本智和拧拉选择侧拧比较多,球质较轻,林高远在调节上出现问题导致比赛回球的严重失误。

3.相持段分析

(1)张本智和在相持段能力略占上风

对张本智和相持段的得分情況进行统计,相持段得分数(15)、失分数(14),得分率为51.7%,相比林高远相持段得分数(14)、失分数(15),得分率48.3%略有优势,整体上讲相持段不是影响此场比赛的关键。

(2)张本智和相持段正手使用率相对较高

如表4所示,张本智和在正反手相持上得分率近乎平均,在之前的中国公开赛的比赛相持段中张本智和的正手得分率是偏低的,在这次比赛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张本智和有意识加强了正手的连续进攻能力。

(3)张本智和相持反手得分能力相对平均

由表4我们知道,张本智和在相持中决胜板反手得失分率皆为50%,相比林高远得分率38.5%有着较大的优势。从同样是六个月前,2018年中国公开赛男单1/8决赛中,张本智和在对战林高远的比赛中反手明显处在被压制的状态。反手稳定性的提高也是此次比赛获胜的关键所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张本智和三段得分率由高到低分别是接抢段、发抢段、相持段[8],相比林高远的三段得分率,可以知道张本智和在这场比赛中获胜的关键在于接抢段的处理上。

张本智和在领先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心理异化情况。通过对比赛的分析,第三局中张本智和开局6:0领先林高远,局点10:3,结果被林高远连得六分,将比分扳回10:9。第四局中张本智和同样也是8:4领先,也是被林高远连扳四分追平。因此张本智和技术能力稳定性与心理调节存在不足。

(二)建议

1.提高自身技战术稳定性

张本智和和林高远两人的技术风格比较类似,坚守近台以速度和变线取胜。这样的技术风格注定每一场比赛都像赌博,万一手感没出来或者状态不好,亦或是心理素质不过关都容易造成很多失误。但是这样的技术风格又很容易爆冷,特别是面对一些一流选手的时候,实力可能不够,可这样的技术风格会使对方很难适应节奏。所以张本智和在未来的训练中应该会加强自身的技术稳定性,避免出现一些无谓失误。

2.提高自身的正手稳定性

针对张本智和的这次比赛,我们可以知道,在经历这段时间的训练,张本智和有意识的加强了自己的正手进攻能力。但是在很多时候,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在近台的高强度正手相持中,经常出现拉不开的手的问题。这导致在动作不完整的情况下回球质量与威胁都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田佳兴.2018世界杯男团决赛张本智和vs樊振东技战术分析[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2018:2.

[2]标题:张本伊藤PK国乒胜率超50%这一次“狼”真的来了!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106176679209508&wfr= spider&for=pc

[3]细品“刘国梁赞张本智和”新浪网 https://news.sina.cn/gn/2018-12-20/detail- ihmutuee0862821.d.html?vt= 4&pos= 8&cid= 56261

[4]王红震.基于动态三段法下的林高远技战术分析——以2017年世界杯与波尔比赛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05):90-94.

[5]张晓栋,肖丹丹,周星栋,房文宇.乒乓球技战术动态三段指标统计法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01):80-83.

[6]赵喜迎,刘永立.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单打比赛发球轮和接发球轮的战术运用特征分析[J].运动,2010(03):11-13.

[7]李波姝.世界优秀乒乓球直板运动员前三板技战术运用规律及趋势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5.

[8]李涛.乒乓球女子胶粒快攻结合弧圈打法技战术训练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技战术乒乓球
对女子花剑近距离交锋技战术运用特征的探究
乒乓球与大铁球
2015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67Kg女子技战术特征分析
迷你乒乓球
乒乓球快速变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