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敬诣
关键词:社团模式;学生;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普遍不足,这种现象固然有客观成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体育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制约对学生缺乏强大的吸引力。面对这个问题,如何将课余体育活动变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探索。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与思考,来探究如何运用社团模式高效开展课余体育活动。
一、对运用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可行性研究
(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对我校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其中问卷调查360份,随机访问80人。男女生各220人。
(二)调查的内容和结果
问卷主要针对学生對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以及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建议进行。根据笔者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总结,发现73%的学生认为课余体育活动非常重要,无法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主要有学习任务重、无场地伙伴等原因。66%的学生表示非常乐意参加社团活动。
(三)对调查结果的理性分析
1.学生对于课余体育活动的意义有较好的认识,并且持积极乐观的参与态度。
2.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不足的现状主要来源与客观原因,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的环境与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学生非常有意愿与有共同兴趣的同学朋友一起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因此创设社团的活动平台,能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形成终生体育锻炼。
二、运用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四点做法
1.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组建社团。学校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将对某项运动有兴趣的学生自愿组成一个社团,根据社团的要求来开展活动,能有效使得社团学生得到锻炼。每个社团都是由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因此社团内部存在着一种客观的亲和力,同学们通过社团这个平台互相交流、共同锻炼,从而提供综合素养,使社团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以学生自治为原则培养社团干部。学生社团干部的任命可以采用学生投票选举的选举产生,平时可以采取学生自行处理社团内部的自治形式。依托体育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与领导力。通过帮助社团领导人完成各项任务,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通过社团干部的团内成员共同投票选拔来鼓励全体社团同学的竞争意识。
3.设定相关制度激发参加活动热情。拥有一套较为科学的社团运行制度是社团良性发展和保持活动的重要保障。如何贯彻和落实制定的社团运行制度是每个社团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开展体育课余活动的社团,可以采用打造“明星社团”“明星成员”“明星团长”等一系列表彰制度来促进社团活动的繁荣发展,通过活动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学生进入社团,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二)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成效
我校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学校的群体活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参加社团组织的健身性、娱乐性活动来放松紧张的精神,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体质。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有效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明显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群体活动。
2.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的时间提供了保证,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对某一项目有了正规、专业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动力,为终生锻炼也打下基础。
3.培养与发现优秀运动苗子。开展社团活动实则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优秀运动苗子的摸底与挑选。如我校高二年级的王迪,参与社团活动后教练员发现其铅球运动天赋,经过专业训练参加省级比赛,获得了省级的铅球甲组冠军。
三、结论与思考
1.新课标开展以来,探索课余体育实施途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开展课余体育的路径中,以社团模式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运用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能,促进全面发展。
2.运用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对学校的师资、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对于个别社团活动的时间、场地“撞车”现象,只要及时进行协调处理,就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对社团经费不足问题,可以通过社员缴费、争取学校拨款、发动学生合理适度利用社会资源等途径进行解决,同时要保证经费使用的透明度,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确保学生参加社团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运用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以下方面问题,一是社团发展均衡性、结构性问题;二是制度的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创新性以及可操作性的问题;三是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问题;四是学校对社团的日常管理指导力度不够,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需加强和指导;五是社团活动中德育渗透欠缺。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丛书,1999,11.
[2]金程.从我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分析[J].看高校课外体育管理,2016,05.
[3]夏丰.体育与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编著,2000,12.
[4]杨宝忠.论学生社团的功能[J].机械职业教育,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