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医学院(厦门,361023)
果类食物是人类赖以维系膳食营养的重要物质。早在唐代的《孔颖达疏》里即有“木实为果,草实为蓏”的记载。在中华民族“尚五”文化和五行学说的影响下,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明确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一较合理的饮食结构理念。其中的“五果”包括李、杏、桃、栗、枣(以下同)。
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载药丰富,内容详实,其中收录了“集草木之实号为果蓏者为果部”,包括上述五果在内的五果类12种、山果类34种、夷果类31种、味类13种、蓏类9种及水果类6种,共计105种果物[1]。五果不仅能够提供营养物质,而且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有云“果蓏之土产常异,性味凉毒,岂可纵嗜欲而不知物理乎?”因此,笔者立足五果的性能,针对五果阴阳五行的归属、五果性味应五脏及其在食养和食疗方面的应用进行深度解析,旨在发掘其科学性品质,为科学应用五果提供有益参考。
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互对立,又彼此统一,是宇宙万物所遵循的根本法则,与人和自然密切相关。五果被人们最先感知的是其经口尝后的滋味,同时各具其自然属性。《灵枢·五味篇第五十六》有述“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2]根据《素问》所载,“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基于五果之味,得出:枣、桃归属阳,而李、栗、杏则归属阴。
又据《纲目·果部》所述,经李时珍考证后,五果之实各有其独特之味,与《内经》所述比较,除杏略有差异外,其余基本一致,即李“苦、酸”,杏“酸”,桃“辛、酸、甘”,栗“咸”,枣“甘”,进一步按照五行学说中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以五味为初步标准,将五果之实划归至对应的五行,得出各自的五行属性,包括:李之实属木,杏之实属火,大枣属土,桃之实属金,栗之实属水。
上述对五果的阴阳、五行归属结论,为明确其性味、归经奠定了重要基础,更为其食养、食疗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食物的性能是食物基础理论的核心部分。而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是食疗,食疗的理论指导则是食物性味学[3]。前述内容已较多地说明了五果与五味的关系,整体而言,五果与四性的关系尤为重要。《纲目》所载的李之实“微温”,杏之实“热”,大枣“温(热)”,桃之实“热”,栗之实“温”,按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的原则,五果之性均属阳,与五果之味的阴阳归属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即人体食用五果后能够提升活力,温煦脏腑,兴奋机能。这一结论与“五果为助”相符。
同时,结合食物五味的理论,“酸”李具收涩、生津之功,“苦”杏可降泄、通泄,“甘”枣能够补虚、缓急,“辛”桃有发散、行气血的作用,而“咸”栗则具有软坚、趋下的功能。这与五果在食养、食疗应用中发挥的功用相吻合。
《纲目》虽然没有明确五果各自的归经,但通过对五果相应的五行、五味进行归属和分类,并进一步推演至五脏,其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人肾。”以及《素问·五藏生成篇》所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五果之中,李“酸入肝”,“肝病宜食之”。杏“苦入心”,“心之果,心病宜食之”,归肺、心经。大枣“甘入脾”, “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归心、脾、胃经。桃“辛入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归肺、大肠经。栗“咸入肾”,归脾、肾经。从而明确了五脏所宜的五果食法,为其食养、食疗提供科学依据。
“五果为助”是指在饮食中增加补益或营养人体的果物,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而且有助于中医治未病,达到促进机体健康、延寿的目的。现代研究进一步印证了五果的食养作用。例如,现代营养学认为,杏不仅是含胡萝卜素的果品之冠,而且又是含维生素B17最多的果品,实验表明维生素B17是一种有效的抗癌物质, 对癌细胞具有杀灭作用[5]。现代医学表明, 红枣中的多糖、芦丁、维生素C、 五 环三萜类物质、皂苷、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 等成分对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作用有显著效果[6]。五果之栗子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患者具有调养之功效[7],等等。
五果主要是通过五脏对五味的精微物质进行吸收变化以营养周身的,即五味通过五脏调和、生克制化,用于医疗摄生[8]。当五脏中某一脏功能不足时,可以通过五味来调节补益五脏,此为五脏所宜食法。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再者,《素问·藏气法时论》所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此为五脏病五味对治法[9]。《纲目》所述的李“去痼热,调中”,杏“止渴,去冷热毒”,桃“益颜色,解劳热”,大枣“安中,养脾气”,栗“厚肠胃,补肾气”,在食疗中需针对五脏证候,并结合五果的性味辨证施治,方能奏效。
五果芳香怡人、酸甘适口,兼防病治病。然而,仅是“五果为助”,并非“五果为主”。虽属无毒之品,但“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即过量或不当的食用五果均易导致毒性(偏性)的发生。因此,《纲目》在五果的过食和食忌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见表1)。
表1 五果之过食与禁忌列表
从上表可知,为了降低或避免五果食用不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根据前人的总结和实践,需辩证地掌握《纲目》述及的五果过食与禁忌常识,以便科学应用。
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养生与健康意识亦逐步增强,饮食安全与膳食营养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点。“五果为助”带给人们的是色香味沁人心肺的感知,时珍有云:“熟则可食,干则可脯。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辅助粒食,以养民生。”五果仅是果类食物的代表,今后仍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本草文化,不断发掘其他果物的科学本质,为科学知果、科学食果、科学用果提供重要的借鉴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