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的人文意义

2019-09-10 09:38◎朱
文化产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方言少数民族

◎朱 辉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17)

语言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是展现民族艺术特征和人文思想的主要形式,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逐步被国家通用语言替代,使得一些方言土语失去了社会生存的空间,一些用靠方言表述的如诗歌、音乐、民间故事等人文形态也随时可能消逝,给人类精神文明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多样性带来了难以预估的损失。因此,加强语言资源的保护,让各民族自身的语言重新焕发活力,让各个地区的方言俚语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让民族有历史根基、文化脉搏,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守得住精神家园中的人文思想,是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的体现,也是用语言资源的保护来筑牢民族精神防线,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方式。

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会徽

一、语言资源的概念解析

(一)语言资源的基本定义

语言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国外20世纪下半叶,主要指语言教学应用到的语言资料,或者国家能够通过一些语种或语言人才的利用取得相应的经济文化效应的举措。到了21世纪,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区域文化的重视,语言资源逐步成为一般语言包含各种价值的总体。目前语言资源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但有一个大致的界定,其包含本体资源,派生资源和国民语言素质资源三个部分[1]。语言本体资源指的是语言本身包含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符号系统;派生资源指的是其使用价值,凡是涉及到语言表述和记录行为的学科领域,都属于语言资源领域;国民语言素质资源指的是公民的语言词汇量,表达技巧和多语种表达能力。

(二)语言资源保护的三个层次

一是语言资料的收集保存。语言资料包含文字、拼读和语法三部分,需要专业的语言收集人才深入实地调研,用书面记录和录音录像的方式归纳、整理和保存下来,通过建立语言资料大数据库或博物馆的形式,让这些语言资料以检索的形式共享共用。二是语言的改造。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唯有通过改造增加词汇量和信息量,才能适应社会海量信息膨胀的需求,让语言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通过激发语言使用的活力来延长其生命力。三是语言资源的综合开发。语言资源保护的目的是让其发挥其作为民族重要文化符号的作用,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提升民族存在感和自豪感,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格局来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和谐共融与博大精深。

二、我国语言资源保护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元文化组成的国家,根据调查统计发现,我国现拥有130多种语言和近200个汉语方言区域[2],所谓“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指的就是我国的语言资源特别丰富。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汉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育制度和西方语言文化的多重影响下,我国的语言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消亡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语言丧失了沟通的工具性

首先,少数民族语言由于特定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和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使得民族语言无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准确的阐述,导致在相关领域的交流沟通中,为了提高其实效性,专业性和准确性,一些少数民族人士会用汉语、英语等通用语言来进行表述,这样会使民族语言资源因自身与社会的脱节而被遗弃。其次,如今的少数民族青年群体已经适应了当代经济发展大势,因求学和求职的原因逐步脱离了原来的生存环境,为了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现代少数民族青年群体面临具有绝对优势的通用语言的影响,会自觉融入其语言环境中,用通用语言来代替民族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这将使民族语言资源失去传承的生力军,丧失最基本的社交功能。

(二)汉语言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替代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虹吸效应带动了周边人口逐步向城市流动。人口流动的过程也是城市文化消解乡村文化、强势的普通话代替地域方言的过程,根据“6至20岁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调查显示,以江浙沪为代表的东吴方言的年轻一代的使用人群比例远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只有10%左右,其中苏州更是只有2.2%。这是因为江浙沪的城市化水平高度发展,在以普通话为城市的通用语言,尤其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普通话教育上至成年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子,形成了全民使用普通话的新局面,虽然这与利于社会沟通、经济信息的快速交换,却是对地域方言的同化,让民族方言表述的民俗文化艺术资源濒临断代灭绝。

(三)语言资源的研究保护工作滞后

目前语言资源的保护还停留在非官方的社会活动领域,政府目前尚未定制完整、专业、权威的语言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在资源投入的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教育机构重普通话,忽略民族语言或地域方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语言资源的保护没有延续性,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传承缺乏动力,保护现状没有合理规划,尤其是无文字及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保护还存在技术运用不够,人才储备不够,专业科学分析不够的问题。二是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资源分布呈现出:民族语言主要存在于西部偏远地区,纯正汉语言方言存在于广阔的乡村区域之格局,西部地区和乡村区域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受制于地理隔阂、社会信息封闭现状,给语言资源的调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之语言资源涉及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专业领域知识,知识覆盖面广,理论要求高,除了对一手语言资源进行收集归纳外,还需要进行严谨的分析,对我国的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语言资源保护的人文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56个民族都形成了特点鲜明、魅力突出的文化表现形态,这其中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最主要的表达符号,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标志。建立在民族语言基础上的宗教信仰、人文艺术形式和哲学思想体系,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语言资源的保护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尤其是一些口头传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长篇口述史诗,汉语言民间方言曲艺等,需要及时进行实态语料的抢救与保存,然后再通过语言资源的专业分析来研究蕴藏其中的人文价值。语言资源的保护是动态的,持续性的,需要专业人才队伍一刻不放松地与时间赛跑,同时还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和沟通技巧,才能从那些被誉为“活字典”的老人口中,将语言资源整理下来。一旦有了一手资料库,就有了研究的信息源,就能够为民族文化的振兴提供精神来源。

(二)有利于促进语言文化产业发展

语言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其包含以人工智能语音服务为代表的语言科技,比如提供定制的少数民族语言版本的地图语音导航服务;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为宗旨的语言文化创意产业,比如传统相声,京剧和少数民族音乐等;以语言符号作为引申的文娱设计创意,比如包含民族文字的广告设计,以民族语言为元素制作的服装,文化印刷品等。语言文化产业是对语言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产生经济价值,而且还能促进民族语言和民间方言的推广普及。

(三)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交流的水平

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边境地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执行,这些边境地区将成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族群经常是跨境分布,少数民族语言也就成为了国与国之间跨境交流的基本工具,因此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能够保持边境地区民族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边境的安全稳定。与此同时,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华侨基本上都使用的是汉语言方言。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血脉在世界开枝散叶的表现,维系与海外华侨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资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项人文意义与经济效益都能够取得突出成绩的伟大工程,是能够促进民族和谐,边境安全,国家之间经贸、文化交流的有利举措。因此,加强语言资源保护,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资源的投入,利用经济发展的“红利”,带动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方言少数民族
方严的方言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方言
少数民族的服装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浅谈如何有效地实施农牧区藏语文双语教学
对合唱艺术中民族语言影响因素的分析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