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堃
摘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力工具之一,能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能使枯燥无味的语文学习大为改观。信息技术使知识活化、具体化,同时还能创设一些文字无法表现的情境,实现多方的人际与信息互动,在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整合资源
《春联》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知识小品文,它以五副春联为例介绍了春联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讲究对仗、富有声律美的特点。课文看似浅显有趣,读来朗朗上口,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中,我发现整合教材上和春联相关的内容,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创设学习情境,架起沟通生活的桥梁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课的伊始,我创设了今年春节学生们要亲自给自己家挑选一副春联的生活情境。首先,我通过语言渲染:“伴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离春节越来越近了。这几天,我们一直在感受着春节的来历、春节的习俗。还记得春节里都有哪些习俗吗?”引导学生回忆春节里的热闹和喜庆。接着,我通过视频展示了人们在“春联市场”挑选春联的情景,声像合一,真实生动,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围绕春联回忆着曾经做过的事情:挑选春联,用毛笔书写春联,在大门上贴春联,愉快地读春联……感受着火红的春联带给人们的喜庆和祝福。此时此刻,我相机向学生明确了此次学习的任务:今年春节,请你为自己家挑选一副合适的春联,把它贴在大门上。学生们一听任务,个个跃跃欲试。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真实性任务”,认为在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解决了问题就是奖励,因此容易产生内部动机”。
二、整合课内外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网络是一个丰富的信息库、学习资源库,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超文本特性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我从网络上搜集了和春联相关的视频,进行筛选、重组,制作成微课《桃符和春联》。它以富有中国特色的皮影戏为基础,生动有趣地讲述了春联的来历,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在一边听一边看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听觉、视觉系统对春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神荼、郁垒的传说中知道了春联来源于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春节贴对联已成为民间习俗。原来,年年见到的春联竟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种民族自豪感闪现在学生们的眼睛中。
我國春联的种类很多,内容也是丰富多彩。除了课文中的五副春联,“练习7”中还有几组春联和对对子的练习,第25课《古诗两首》中还有一首《元日》也和春联有关。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些课内资源整合到一起进行教学。同时,《春联》的课后习题中提出“搜集两三副春联,在班级交流”,这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课外知识的积累,也提醒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关于春联的搜集,可以取自阅读的书本中,可以取自生活中,也可以借助网络。网络中的资源尤其丰富。学生们从这三个渠道搜集到了很多春联,在小组交流之后,又从内容、种类等方面进行了归类整理。
三、贴近儿童生活,搭建生活应用的平台
在儿童的生活中,过年贴春联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不过贴春联也是大有讲究的。一开始,很多学生都说自己会贴春联,认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我反问他们:“你们真的会贴春联吗?你们懂得每副春联的意义吗?”很多学生陷入了思考的状态。接着,我请学生带着思考任务观看微课《春联正确的贴法》,看后来贴一副从没见过的春联。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他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把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知识的过程与生活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观看微课的过程,就是学生调动已有生活经验,通过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微课的直观性、包容性、开放性,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加深体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于是,学生们自主习得了分辨上下联的方法:“上联仄声下联平声”,解决了在生活中难以区分上下联的问题。
四、搭建支架,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指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尤其是概念知识,绝不是抽象的独立于情境的实体,它们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理解。”同时,建构主义提出并强调了“支架式教学”,即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对于春联的学习,最高级别的认知活动应该是运用已学知识创作春联。为此我设计了一份“自主学习单”,主要内容如下:
1.春联“对对碰”——我会连线。
家家致富家家乐 大地沐春晖
神州有天皆丽日 祖国无处不春风
山河增秀色 处处迎春处处歌
2.对对子。
桃红对( )
地北对( )
古木参天对( )
3.“咬文嚼字”补春联。
风拂千条柳 雨( )万朵花
4.试着对一对。(像写春联一样写在卡纸上)
山美水美春光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四人一组,通过小组学习,分两次完成自主学习单。第1、2题的设置是通过字数相等、词类相当,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对仗”,难点是通过“古木参天”,进一步体会“词类相当”。有个学生对出了对子“平湖飞瀑”。但另一个学生借助图片,通过直观展示,发现这个对子不合适。因为“古木参天”是说古木这一个事物“很高,好像要插到天上去了”,而“平湖飞瀑”说的却是两个事物,它们词类不相当。小组学习让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对仗”的秘密,随口而出很多对子:“雪峰插云、新苗茁壮、新苗初生、新芽破土……”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进行了第二次小组学习活动,运用创作春联的主要方法——对仗,试着创作春联。自主学习单上的第3、4题都是补春联,难度系数逐渐增大。在“咬文嚼字”补春联中,对于“风拂千条柳 雨( )万朵花”,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吹、润、打、落、洒、唤……这些字放到春联里都合适吗?学生们认为它们都能做到“词类相当”。那到底哪个字最好呢?一段春天的风景视频,让学生们又有了新的感受:“拂”是轻柔的动作,对的字要符合春天的特点,“润”更合适。对对子,不仅要词类相当,如果能对出春联的意境美、情感美,那才是对对子的高手!
潘新和在《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把语文课堂扩展为整个现实生活世界,把语文学习变为学生的真实生活,把以前彼此孤立的、缺乏生机的听、说、读、写环节,转变为学生充满活力的言语生命实践。”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促进“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使它们融为一体。全方位的立体信息空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