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血乳酸是评价训练强度的有效方法,可反映肌体物质能量代谢能力情况,通过分析运动员安静状态和运动后血乳酸生成量的变化,探讨血乳酸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评定运动员的负荷强度和专项运动能力,帮助运动员以合适的训练方法有效提高训练效果。
关键词:血乳酸;400米;评价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1-156-01
血乳酸,即Blood Lactic Acid(BLA),是人体内糖酵解的最终产物,又是体内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主要由红细胞、横纹肌和脑组织产生,它既可以作为有氧代谢的底物,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又可以作为糖异生的原料,异生成糖,血液中的乳酸浓度主要取决于肝脏及肾脏的合成速度和代谢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江西师大体院运动训练专业自愿参与测试的3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实验前后身体均处于健康状态)。
1.2测定方法
运动实验开始前,受试者保持身体和心情平静状态下测量其安静时血乳酸值和心率;400m跑结束后,受试者均在原地采取休息放松,测量受试者运动结束即刻、5min、10min、15min后的血乳酸含量和心率;实验过程中采集受试者的指尖血,并妥善保存,之后使用血乳酸分析仪进行测定。
1.3运动方案
实验前,受试者先在原地使用同样的拉伸动作热身,时间为5min,以下肢拉伸为主,防止出现意外拉伤或其他运动损伤,之后正式进行运动,受试者以自身最快速度围绕田径场进行400m跑,前后两次400m跑的时间相差5min。
2实验结果与分析
众所周知,乳酸的产生是由于剧烈运动时氧供应不足,糖经过无氧酵解生成乳酸,但这只是一个浅层次的认识,不同的运动强度对乳酸的生成产生不同的影响。运动后血乳酸水平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各器官的代谢机能以及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关。绝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运动后乳酸的消除有三条途径:(1)在骨骼肌、心肌等组织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2)在肝和骨骼肌内重新合成葡萄糖和糖元;(3)在肝内合成脂肪丙氢酸等。有学者认为血乳酸生成的半时反应大约为15~20min,恢复到安静时水平为30min左右,体能高者比体能低者恢复快。因此,可测量运动后乳酸半时反应来评定运动机能状态和训练水平。
通过对3名受试者血乳酸的运动监控(表1),从血乳酸指标来看,3名受试赛前血乳酸值相差不大,运动后血乳酸变化较大,受试1第一组400m赛后即刻血乳酸为13.34mmol/L,受试2为12.99mmol/L,受试3为11.67mmol/L,受试1第二组400m赛后即刻血乳酸为18.91mmol/L,赛后5min血乳酸为20.09mmol/L,赛后10min血乳酸为20.36mmol/L,赛后15min血乳酸为 22.78mmol/L,受試2第二组400m赛后即刻血乳酸为17.23mmol/L,赛后5min血乳酸为17.52mmol/L,赛后10min血乳酸为 19.94mmol/L,赛后15min血乳酸为20.53mmol/L,受试3第二组400m赛后即刻血乳酸为13.16mmol/L,赛后5min血乳酸为 16.95mmol/L,赛后10min血乳酸为18.78mmol/L,赛后15min血乳酸为19.24mmol/L,说明受试1的400m糖酵解供能能力最好(运动后血乳酸浓度越高,说明糖酵解供能能力越好),受试2次之。从400m运动成绩来看,参考最新的(总局公布版2013.11.28)《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中的数据,男子二级运动员400m跑的成绩约为53s,与本实验中受试者成绩相差较大,受试1第一组400m成绩为55",其对应的血乳酸浓度为11.34mmol/L,第二组400m成绩为1'04",其对应的血乳酸浓度为18.91mmol/L,说明血乳酸的产生会影响比赛成绩,运动得越多或者说运动越剧烈,产生的乳酸也会越多。综合分析,400m运动后血乳酸值有明显差异,成绩好的运动员的血乳酸值明显低于成绩差的运动员,而心率则相反,表明在400m中糖酵解供能系统更大地参与了身体的供能,而且运动强度越大,参与得越多。
3小结
血乳酸指标可用于评定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有氧能力。400m运动后的血乳酸浓度与运动强度、运动量、训练水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血乳酸对训练负荷的变化敏感,是衡量运动强度的有效指标,可反映一个阶段的训练效果和运动员自身机能水平的变化。血乳酸是科学训练时常用的生化指标,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科学训练的原理,而且能科学评定运动负荷强度和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科学指导运动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卫星.韩春远.实用体能训练指南[M].汕头大学出版社,2017,8.第一版:80.
[2]梁杰.运动训练中的生理生化监控探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2.4).
[3]血乳酸指标在短跑项目训练中的应用[J].福建体育科技,2017,10.(36.5).
作者简介:
曾冬明,男(1992—),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