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忆川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好文本细读的方法,要做到:第一是通过文本细读来抓住语文学习的激趣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兴趣;第二是通过文本细读介入到课文细节学习中,强化学生对课文的品味,引导学生掌握并理解课文;第三是通过文本细读方法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本细读;小学语文;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的进步,各学科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向专业化的方向转变。小学语文教学进入到中段即三年级之后,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就开始逐步到课堂教学中,其中文本细读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一方面是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要,通过文本细读来介入阅读教学,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学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语文师资力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语文教师接受专业教育也越来越普遍,因此专业的文学批评方法也随之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既要充分掌握校情、学情,又要将文本细读的内涵通过小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使之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为语文教学服务。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激起课堂教学、强化课文品味、培养学习习惯等三方面,论述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重视文本细读,激趣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细读方法的介入,这是因为通过文本细读方法,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切入课本,寻找课文激趣契机,提高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来看,他(她)们在小学阶段对知识的渴求是非常强烈的,同时也周围的事物也很好奇。语文教师通过文本细读,逐步引导小学生找到他(她)们感兴趣的知识点,并通过这一知识点来设计教学,既可以实现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以引领学生在较专业的文学世界里翱翔,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素养。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中的《泊船瓜洲》一诗为例,由于学生对这首诗相对较熟悉,而且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出来,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这首诗其实不好讲:讲浅了学生不爱听,觉得老师在“炒老饭”;讲难了,学生未必能理解到位,且可能没兴趣听。针对这种顾虑,笔者通过文本细读运用来激趣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教学切入时,就利用文本细读找到“钟山只隔万重山”一句,设计教学互动:在诗中“只隔”是什么意思,如何来表现诗人对钟山的不舍与依恋之情?在讨论互动中,学生分为两种意见来展开讨论,第一种认为“只隔”为了对应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解释距离之短,但诗人却用“万重山”来反衬自己的不舍之情,因而“只隔”与“万重山”形成对比来增强诗人的依恋之情;第二种是“只隔”是为了冲淡万重山的情感,为诗人复相位后愉悦的心情相对应,从而联系第三句。而笔者提出“只隔”如果用“却隔”来替代,其效果会发生何种变化?学生们看到这样的假设,马上就很有兴趣将前面两种意见结合起来作对比,并通过逐字逐句的文本细读更深入去学习本诗。这样一来,文本细读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又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二、善用文本细读,品味语文文本细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不能如高中甚至大学那样专业,因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这么深刻与复杂。语文教师要善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并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文本细节的品味,引导学生掌握并理解课文,使之具备一定的文学品鉴能力。如上述“春风又绿江南岸”关于“绿”字的典故中,无论是“到”、“过”,还是“入”、“满”,甚至是“吹”,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没有太多的语言障碍,但“绿”一字却用得最为传神。语文教师要把这种传神之处通过文本细读揭示出来,并与学生一同分享,才能使之更好地掌握并理解诗歌。
而善用文本细读,最可取的方法是将通过课文细节的品味来介入教学。在人教版五年级许地山的《落花生》中,很少人会将花生的好处与做有用的人之道理联系起来。而这恰恰是品味课文很重要的细节。透过花生的好处,“父亲”用“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做结,才引申做此文的中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而文章的行文风格与语言运用,又给此文中心作为最好的注释。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精致的结构、没有生动的情节……有的只是朴素而简单的娓娓道来,却把此文的中心进行了很好的升华。笔者经过一定的教学设计,以文本细读来引导学生品味上述细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品味效果超出了意料,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同。
三、利用文本细读,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文本细读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其都是通过微观的课堂教学来体现。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本细读持久的影响来自于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于文本细读下的教学设计发生了很多的改革,原来教师通过讲授形式的知识输出,演变成学生在互动讨论甚至是品味过程中双向交流,这就必定要求加强教师的引导与加强学生的主动探究。语文教师的引导既可以通过问题导向,也可以通过情境导向,但其着眼处都在于文本细节的解读,即文本细读;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基于对文本细读的差异化。如《泊船瓜洲》的“只隔”设计,语文教师通过讨论范围的确立与进程控制,就可以轻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学生引入到有效的文本细读讨论范畴。而学生的主动探究,但体现出其对文本解讀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包含了以前的理解、自我的感受、情感的认同等。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来统一这种差异,才能做到让学生从内心理解课文,实现品味课文的目标。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因此,文本细读通过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总之,小学语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要通过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品味课文为主线,通过介入课堂教学来推动学生语文素养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董晓茹.小学中段语文文本细读教学方法探究[J].教师,2018(22):41-42.
[2]黄胜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104-105.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第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