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桂芬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生必修科目,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旨在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化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生活化相结合还有许多制约的因素,本文将就此进行浅析。
关键词:小学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生的重要科目,在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道德品德规范,还能让学生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可以说是小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桥梁,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上的生动有趣,又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成了重中之重,因此提高教学生活化的效率变得尤为重要,以下进行简要分析。
一、什么是教学生活化
(一)含义
教学生活化简单说来就是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把死板的课堂内容带入生活中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搬到课堂中来,把“生活课堂”搞活、搞,让学生深知其中,既学了知识又玩的开心,并且真切的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1]。
(二)特点
教学生活化有启发性强、引导性强和适应性强的特点。教师在课堂过程中要充当“启发者”“引导者”和“配合者”,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出解决方案和实施方法,最后配合学生适应多变的社会课堂环境。
(三)作用
1活跃课堂气氛
死板的课堂教学被有趣的情景场景替代,学生们兴趣大大的提高,课堂过程中会有积极的互动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2升级教学模式
以往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被替代,课堂气氛活泼而生动,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被充分吸收,对老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事半功倍的课堂。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就出现很多问题[2]。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考虑方式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创造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所限制。
(二)不贴近实际生活
把生活中的例子生搬硬套,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只会降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质量,无法利用生活化教学给课堂带来活学活用的气氛,使得整个课堂沉闷无趣。这是教学理念的缺失和教学创新意识的不足造成的结果,应作为反面教材让教师们引以为戒。
(三)没有做到课堂回归生活
课堂中的知识点如果没有放在生活中,做更好的理解,那么知识点就是死的,课堂就是死的,一切的生搬硬套和枯燥的课堂最终收获的结果就是知识的缺失,昏昏欲睡的学生,死板的教育者和死气沉沉的课堂。
(四)没有将展示自我作为重点问题
学生需要展示自我,需要建立自信,一个情景引发的讨论如果能够把每个人的处事方式方法带入进去就是一个成功的课堂,但是一些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学生活化的教育者往往会忽略这一点,使得课堂结果大打折扣[3]。
三、制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的实现的几个因素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课程的一门,在实现课堂教育教学生活化存在一些不足,以下分析几点因素。
(一)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
虽然,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根据素质教育新课改和现阶段教学需求而开设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对应的教学方式来作为引导。在传统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环境下,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被绑住了手脚,无法再课堂中发挥大的作用,提高课堂质量。
(二)生活化达不到预期效果,稍显片面
在我国现阶段所说的教学生活化,实际上就是基于理论的情境化[4]。教师在上课时候,并没有从学生的实践角度出发,贴合实际的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造成了教学生活化“发育不良”。而教学过程的片面直接造成了教学成果的缺失和不足。这对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如何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
(一)重视学生个人经验
在学习六年级《走向文明》一课时,教师首先应明白电视是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学生们对于电视很熟悉,那么在提出问题时首先问学生:“电视机带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东西?”引发学生学生积极进行思考。那么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排除“有害的东西”,当然由于认知的不同一定会引发“有益”“有害”的双向讨论。整个教学过程结合学生从电视机中获得乐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阐述对未来科技的幻想。倒入科技主题扩大课堂教学成果。
(二)建立情境导入课堂
在进行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安全的生活》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对火灾场景进行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技能。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课堂演练,同时加入情感置入,把火灾现场进行还原,让学生探讨灭火和逃生对策,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总结经验[5]。
(三)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内容如果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把校外生活和课堂内容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七彩的社会生活》这一单元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跟父母一同去买菜做饭,以及参观父母的工作单位,从而引发问题:我能为家庭做些什么?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大胆思考。
(四)情感导入,提升课堂价值
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和体验,感受学习生活的意义,提升自我价值,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独立自主结局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价值。
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生的重要一课,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學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不仅能促进课堂效果的大大提升,还能建立学生自信、自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的结合生活实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应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月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的实现与约束因素分析[J].时代教育,2016(6):239-239.
[2]罗丽珍."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4):14-16.
[3]徐诚.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18(33):90.
[4]何燕.试论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开展[J].科学咨询,2018(37):91.
[5]王振兴.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8(26):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