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来,在国家号召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许多学校都大力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活动,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但是许多学校却带着功利性的目的来进行体育教学工作,扭曲了体育教学的原始目的。多数学校把课外体育训练纳入本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课堂体育教学和课下体育活动的比重逐渐减轻。本论文针对这种现象展开分析。
关键词:课外体育;体育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1-065-01
1课外体育训练的意义和特点
课外体育训练是指在教学单位的教学任务之外,本单位或者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的体育训练活动。相对于学生来说不具有普遍性,课外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部分,服务的是部分具有体育运动天赋和特长或者喜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是各学校体育工作的两个部分。它们的目的分别是对在校生进行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满足他们日常生活活动的需要,同时增进身体健康;体育训练则是满足部分对体育有兴趣的学生的需要和培养有天赋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参与竞赛,以及升学,等等。
2课外体育训练的价值分析
由课外体育训练的含义可知,其主要的职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帮助其提高技术能力、竞技能力,对于其价值的体现就是让学生参加体育竞赛,获取比赛名次。以下是具体分析。
2.1优异的竞赛成绩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可
很多学校以体育竞赛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对外窗口,来展现本校在体育教育工作上取得的成就,用来获取主管部门和周围院校的认可,可以当作是本校的一个特色,也是本校综合实力排名的一个加分项。也就是说,相比于刻板的体育教学工作,体育竞赛更能直接获得领导的认可。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不良影响,很多学校都为了要提高自己的名气以及获取炫耀资本,想通过课外体育训练来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借此来互相竞争,获得肯定。最后就使得很多学校偏离了原来既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目标,过分重视体育竞赛的成绩,以此来炫耀自己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
2.2竞赛成绩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体育竞赛具有竞技性、公平性、公开性、功利性、不确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各地市通过举办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为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学校体育水平的机会。每个学校都希望在这个舞台上有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争金夺银取得佳绩,展现自身良好教学质量和积极的精神风貌,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地区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众多优秀的生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就是因为这个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将重点放到了课外体育训练中去。
2.3通过课外体育训练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邀功论赏
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的体育组和主管体育的校领导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抓好学校的体育工作,而体育成绩成为考核评价学校领导政绩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学校体育的评价,现有的手段就是上级领导的查课、做优质课、以及体育竞赛成绩。相比之下,体育竞赛有着更明显的优势:一年中赛事的数量多;竞赛成绩更加直观性。因此,这对于处在比较边缘位置的体育组,就更想努力通过校外体育竞赛这个舞台来表明自身的存在,彰显自己的实力,为学校争光添彩。实现自身体育老师的价值。同时校领导可以拿着成绩邀功,请求上级拨更多的教育经费,用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这样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执行的是功利性的教学方针,歪曲了学校体育教学三大部分的正常关系,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和健康发展。
3课外体育训练常用的方法
3.1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在固定的条件下,按一定的要求,重复进行某一练习,而每次练习之间的间歇使机体基本恢复的一种训练方法。常用于极限或次极限强度负荷的训练,强度可达极限强度的90%以上,在发展最大力量、最大速度的训练中也常用此法进行训练。使用这种訓练法应注意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大小,练习的间歇时间长短和机体的恢复状况。
3.2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一次练习之后,严格控制练习间歇时间,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练习的训练方法。
3.3循环训练法
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或练习点,运动员按规定顺序、路线,依次循环完成每站所规定的练习内容和要求的训练方法。是一种综合形式的练习方法,比较生动活泼,能提高运动员的练习情绪和积极性。也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方法。
4结论
孩子是国家未来发展之本,是民族建设之根。国家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全社会都给予重视。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十分重视国民体育活动的发展。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也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重要结合点,探讨课余训练的文化认可。使得人们在思想和观念上更进一步明确和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对发展和提高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但是我们在发展体育训练的同时也要明白,国家重视的是学生身体素质的走向,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开展一切校园体育活动的原动力,学校不能本末倒置,过度重视训练竞赛,看中其所带来的利益而忽视了体育运动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杨铁黎,宋尽贤.关于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宋继新.竞技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钟启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刘伟.南京市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研究[J].运动,2018(14):55-56.
作者简介:
张云帆(1994.04—),男,汉族,籍贯:河南省林州市,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运动训练,研究方向:体能、幼儿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