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娜 刘秀萍
做有良心的教育,做让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做老百姓打心眼认可的教育。通过育人体系的整体设计,包括学段贯通、资源整合、课程设置和机制保障等,培养拥有“民族魂、中国心、世界眼、国际范儿”的现代公民,形塑具有“一等人品、一等体魄、一等学识、一等情怀”的未来人才。
——叶翠微
这一年,叶翠微活在聚光灯下。因为他的“淡出”。
2017年8月,叶翠微静静地离开了他工作17年的杭州第二中学。没有公开道别,没有隆重仪式,师生们首先在“传言”的语境里得知,叶校长“淡出”了。
这并不是新闻,但是“中国十大名校长”的“淡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叶翠微的江湖传说越来越多:每次开学第一堂课的爆满;58岁的主动让贤;从公立學校转战到民办学校……叶翠微似乎成了教育界的“一代宗师”,成了年轻人的成长图鉴。
拿什么定义?拿什么开场?这样的“教育宗师”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笔者希望看到光环背后的叶翠微,更希望读到叶翠微关于教育的“道”与“术”。
在教育论坛的场外,新闻之中的叶翠微走近了,挺拔,古铜色,声音有一点疲倦但难掩铿锵。
对于传闻,叶翠微看得很通透。正如他在一个教育论坛上的开场白:“我想主办方请我来,或许是因为我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大家知道我在体制内摸爬滚打30多年,这些年的豪情万丈让我感受到了体制内教育一份独有的风采。2018年,这一年我在体制外,来到了海亮教育集团。从体制内到体制外,我以两个不同的身份、两种不同角色的变与不变来回应教育峰会的主题。”
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这一年,关于教育风云人物、教育界的大事记都在聚焦中国教育的“谋局”。这一年,叶翠微离开公立学校转战民办教育,两种身份、不同角色怎样诠释教育之变,他又将在教育江湖掀起怎样的风云呢?
他说,我是行者无疆。
转战海亮,他提倡“教育的回归”,他要做“真教育”。
为师与师道
叶翠微出身于一个教师家庭,对教育有着一份天然的依恋。
在成为校长之前,叶翠微的第一份工作是老师的老师。22岁大学毕业,没有在学校教过一天书的叶翠微,破格成为湖北省沙市市教学研究室的生物教研员,主要工作内容是教学业务指导。初出茅庐,他接触的老师往往年长于他,课堂经验丰富于他,其中还包括一批在湖北极具影响力的特级教师。
“实事求是,开始不是很习惯。你有没有功力?没有功力就没有话语权。”叶翠微时常自省,下到一线去调研,让他庆幸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本事一直都在。
“行者无疆”一直是他的信条,他出湖北、上广西、进浙江,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说,教育的不二信条是让学生成人,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以前我们的老师,往往只需要把分数提上去即可谋得生计乃至体面,而现在的老师面临着诸多挑战,但要做学生的成长导师这是时代的必然。”叶翠微观察,这几类老师更受学生欢迎,“有实实在在的干货,又特别爱护学生的;充满着青春活力,有教师天然激情的;有自己独特人格魅力和超然气质的”。
在叶翠微看来,凡是在学科教学中有先进教学思想、高位学术功力,在学生和家长中广享口碑的教师,就应该让他天马行空。一所现代的学校应该允许有个性、有特质、有才干的老师在校园里自由行走。如果一所学校的老师被管得战战兢兢,生活得不够优雅、从容,这个学校就没有足够的魅力,学校的价值与意义往往会归零。
叶翠微喜欢听课。不过老师们都知道,在课堂上出点小错,校长是不会在乎的。他唯一在乎的是,教师是否有效调动了学生,是否使学生的认知状态、心智状态、思维逻辑发生了真实的变化。
“我永远只看主流。”叶翠微说。校长的大度和大气,让老师们感受到自由的愉悦。在学校,我们不妨用校园制度、校园机制、校园文化来养一养这些“牛”人,让一个老师比校长“牛”,校长可能会沾一点“牛气”,没有教师的“牛”,就不会有校长的“牛”,校长要善于做“牛尾巴”。
成绩与成长
“超前学”“课业辅导班”“奥赛班”……似乎当前很多中国孩子只要上了学,就像是走上了“彭罗斯阶梯”,再也走不到尽头。前有疯狂的黄庄补课热,后有疯狂的少儿学编程热,教育“剧场效应”的加剧,使得中国家长的焦虑无处安放。
即便如此,“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仍然拷问着中国教育。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回归教育的原点”“把时间还给学生”“用生命对生命”“用学生成长领跑学生成绩”,这是叶翠微的破解之道。
“我们要建一所让师生回归健康和快乐的‘本色学校,而不是对学生考试成绩洋洋得意的‘功利学校。我们要用学生的成长来证明教育的价值与存在意义。”在叶翠微看来,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自然育化”,所以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成长,最终走向成才。我们有很多的教育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分数出发。我们习惯从这样的逻辑出发,其实走得越快往往错得越多。
“从人出发,以生为本,人生相附”是他推动教育变革这条路上最质朴的实践。作为重点中学,他不挑起“军备竞赛”,不搞节假日补课,反而高配体育教师、艺术教师,重装体育和艺术教育设备设施,让学生有更多的体育活动、艺术修炼活动和自主休闲活动,推动学校从见“分”走向见“人”的转变。看似“离经叛道”的教育方式,实则铸就了杭州第二中学“‘211以上知名大学录取率始终保持浙江第一”的神话。
作为曾经的杭州第二中学的“掌门人”,叶翠微培养出很多“学霸”,他又重新定义了“学霸”——“这些孩子之所以能成为学霸,是因为他们不光会做题,还会玩——玩课题、玩社团,会玩出极致、玩出名堂。”
叶翠微推崇“人性教育”,对学校而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主张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由的时光去写诗、唱歌,去玩耍、行走,去交友或者发发呆,在点滴中学会思考……对教师,他主张要真正回到教书育人的“原命题”。让教师从容而优雅,心洒在校园中。对孩子,他主张在成长道路上少一些博弈,多一些“大智慧”。基础教育重在打基础,重在赋予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教育不仅要成为中国硬实力的创造,更要成为中国软实力的创造。
叶翠微在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和“休业最后一课”的演讲都会刷爆朋友圈。2017年春节过后的“开学第一课”,叶翠微以“我在寒假里的几个感动”为题,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他期盼:同学们能有一种真正的宏大思维,去审视自己,更要去审视人类;去审视当下,更要去审视未来;去审视科學,更要去审视创造。唯其如此才能体现一个名校人的生存意义和哲学。最后,他以“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归还给一个陌不相识的人” 为结语,展现了一个校长的浪漫。
“17”与“58”
这一课,是他最后一次在杭州第二中学的全校演讲。
这一年,叶翠微58岁。
“58岁主动让贤”在杭州第二中学是传统。2000年,老校长徐承楠先生在58岁时主动让贤,向杭州教委建议,面向全国,公开招考选聘校长。自此,叶翠微走进杭州第二中学,担任校长17年余。
作为始建于1899年的私立蕙兰中学和1940年竺可桢创办的浙大附中的合体,杭州二中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积淀,是被家长、学生们寄予厚望的杭城历史名校。如今,这所百年名校处处渗透着校园精神下特有的轻松与自在。
叶翠微在这里做了17年校长,也是杭城重点高中中任职最久的校长之一。叶翠微在教育界和学生家长中圈粉无数,被称为“叶大”。他的办公室经常有学生和他探讨问题,每年高考送考,他都会特意穿上红色T恤给学生加油。
“我在杭州第二中学17年的豪情万丈、波澜壮阔让我感受到了体制内做教育的无限风光。当然在我的主导下,杭州二中也赢得了很多的荣誉。国家能够给到一个学校的集体性荣誉,在我主持工作期间杭州二中基本上都拿到了。”
在杭州第二中学的17年,叶翠微创造了浙江省高中圈多个核心记录——考入清华北大等“双一流”大学人数最多;在全国乃至国际科技大赛上获奖人数最多;在国际奥林匹克赛场上拿到金牌数最多。2017年,迎来高考改革后的首次“新高考”,杭州第二中学共有183位毕业生进入浙大,51位毕业生进入北大、清华,在全省再次位居第一。
这个当口,58岁的叶翠微提前退休了。在学校已有良好发展势头和强大惯性下卸任,他说:“我很放心。”
这样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校长,连退场也极具江湖味。朋友圈里,围绕他去向的种种猜测蜂拥而至,蹭着叶翠微的热度,至少有6篇微文问鼎“10万+”阅读量,多篇“5万+”阅读量。
不舍的情绪与去向的揣测在校外发酵。有电台采访他,找到他曾经的学生们,祝福与感激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越洋而至。当时的直播现场,叶翠微没能忍住眼泪。“人嘛,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人生的一大乐趣。这其中的乐趣在哪里?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赛场与赛道
叶翠微选择了海亮教育集团。
有人说,你换了赛场。
叶翠微说,不,我换了赛道。
“我追求无限风光在险峰,我选择再出发。”叶翠微自称为“教育玩家”,在体制内摸爬滚打三十多年,依旧抱有一份初心与豪情,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做教育需要有堂吉诃德式的风采,看到风车还是要敢于出手的。”
杭州自古繁华,耕读为本、教育传家是写在杭州乃至浙江人骨子里的东西。作为民营企业家,海亮集团掌舵人冯海良斥巨资兴办教育,他骨子里厚重的人文气息、平和的心态都让叶翠微深感“惺惺相惜”,“一个老男人看另外一个老男人,‘确认过眼神是重要的,但找到一个安安静静做教育,踏踏实实办学校的事业伙伴是更重要的。冯海良先生给了我再出发的激情。”
“民办教育在中国形成了一种认知定式,似乎就等同于烧钱。”叶翠微和冯海亮这两个“老男人”希望为中国的民办教育“正名”,“海亮教育要做的是真教育,是回归到育人的真教育!”“我们要扛起民办教育的大旗!”
如今的叶翠微身份很多,他是海亮集团的总校长,是湘湖公学的首任校长,还是萧山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新身份让他加倍忙碌,时间常常以小时分割,但他乐在其中,“我们追求的是平和高远的教育事业,就像愚公移山一样,总要有人挖这第一锹土。”
“改革开放40年了,中国已经迈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环境、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快速成长中的新中产阶层对教育的理想更有一番见解,相比成绩,他们更关注孩子的综合素养。”在叶翠微看来,民办教育要摆脱过去的样态实现新发展,首先应遵循教育的根本,立足民办教育的机制优势,努力探索优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解决办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
学校不为当下要为未来,未来的教育给我们昭示着无限的美妙。执掌海亮教育后,叶翠微的“理想学园”是这样的:有着中国美学的山水和人文意蕴、“不唯分数,只唯英才”,关注“人”,关注“人的完整、人的幸福和人的未来”。
2018年春节过后,开学第一课,还是叶翠微的“show time”。他在海亮高级中学和师生们聊起了“一个优秀高中生的成长通道”。他提到“健康≥德行≥成绩”的叶氏定律,希望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成长逻辑,安顿自己的高中生活,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亲历时代变革是为见证者,洞悉时代脉搏是为思考者,引领时代发展是为行动者。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一路走来,叶翠微为自己的教育江湖赋予哪些责任与担当?与历史的车轮一路同行,他又有着哪些洞察与思考?离开公立学校的聚光灯,他又是如何赢得新的光环?
有梦想的人生往往是美好的,叶翠微有一个“西湖教育梦想”。换了赛道,我们期待叶翠微的下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