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军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指引下,全国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一些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本文基于“互联网+”视角进行教育生态平台建设研究,分析了当今教育生态状况存在的一些不足,研究教育生态中各种因素的关联关系.提出利用生态系统思想建设具有资源整合,强内聚,拓展外延的平台;真正实现链条式捆绑,参与性评估,总线型发展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发展,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1-0127-03
1 引言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催动下,人人是教育者,人人又是受教育者成为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人才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高校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地,拥有数量众多的善于创意、乐于创新、精于创造、勇于创业的青年群体,它们是创新创业人才的苗圃.怎样利用好现有资源,培养创新意识,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活力,是当今高校需要研究的课题.我国不少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马永斌、柏喆通过对清华大学的创业教育进行分析,提出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必须要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融合的角度,打造一个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查阅了很多文献,但是对于生态平台的研究成果不多,本文拟在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进行教育生态平台建设研究,在研究中,注重识别教育生态中的主体因素,利用系统思想进行资源整合,强内聚,拓展外延的方法进行搭建,形成链条式捆绑,参与性评估,总线型发展的平台建设.
2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要素的识别分析
在综合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把创新社团、创新教师、学生、创意实践和创客空间,企业实习基地、专家评估小组、政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深刻剖析各要素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分析各要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落地点,才能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健康发展.探索教育生态中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协同社会资源,共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把各要素之间的递进链条及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理清、理顺,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
创新团体是高校志同道合的学生,为了思维碰撞,拓展思想空间,解决质疑问题形成的具有开放性、建设性及教育性的活动团体,具有多样性及活动性等特点.该团体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获得自我认识、能力感、设定目标等成长经验,是增进自我肯定与决定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2].创新团体具有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排头兵和桥头堡的作用,它的成员就是学生中的一员,与其他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入一体,对大部分学生起到了引领和激发的作用.他们创新成果的认可和成品的演示在學生中起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创新教师和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中的两个重要主体,教师在创新创业中起着引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学校应该同企业建立相互协同机制,建立交流机制,让老师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和产品设计中,拓展教师的视野.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意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该盘活校内实验设备,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近先进设备并进行试验,同时要高度重视与企业基地的交流协作,真正做到校企协作,合作共赢的模式.
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积极引导创客空间、创客社区等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平台的建设,政府应该提供积极的政策、空间,汇集社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平台,创造合作共赢的渠道,提升协同创新、系统创新的能力[3].
专家评估小组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的因素,专家评估小组应该由行业专家、双师型教师组成,不定期地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评估.利用校校、校企合作平台实时进行监控,通过评估的方式促进校校、校企更好地协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3 校内资源加强内聚,校外资源适度融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目标是育人,学校资源是为育人服务的,怎样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加强校内资源的内聚性,加强互联,递进性地发挥育人的作用,同时结合校校资源、校企资源协同运作是我们高校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校内资源包括:软硬件资源、教师资源、跨学科教学体系、实训场地.资源整合是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学校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把学校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系统,取得1+1大于2的效果.现在高校大多数是综合性高校,每个二级学院都具有适合本学科培养的教育教学资源,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校校资源衔接、校企资源捆绑还没有完善的融合渠道.
3.1 校内资源实现有效内聚
内聚是引用了系统模块化设计思想提出来的,是系统模块内部功能的紧密联系程度.校内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就是一个模块,这个模块内部组成就是校内各种资源,资源互联互通程度就是内聚的关联程度的度量.资源内聚,就需要把校内资源进行整合捆绑,发挥整体最优,达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高校各部门应该增强“协同创新”观念,突破各部门的学科壁垒,充分释放“人才、信息、技术、成果”等创新创业元素的活力,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8].各高校制定资源共享的各项管理制度、设计共享模式和框架,并成立协同创新评估小组,及时发现协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进行制度更新.为了更好地使协同创新模式更好地落地,学校要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实体资源,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进行开源化管理,使学生可以在共享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意去预约学校的共享资源.同时资源还要针对当前的一些新技术、新工具通过共享平台向学生进行推荐,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兴趣和方向,并能通过平台和跨学科老师建立沟通机制,真正实现学生是每个老师的学生,老师是每个学生的老师的无障碍沟通机制.
3.2 校校、校企实现双维度资源共享
高校在保持自主办学的前提下,对校外资源进行适度融合,进行优势互补,形成一个柔性、条理性、系统性的动态过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模式,学校之间有共同点也有各自育人特点.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实践条件的互补性完善,达到资源多方共享的目的.各高校以共建实践基地为纽带,生成搭配合理、合作共用的资源共享模式,各高校成为资源建设的共同体,有利于各高校教育资源的综合扩展.构建高校教师交流机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师资、软件、教学成果的共享及多边补充.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立体联动机制.企业发挥能动性,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形成立体式人才培养互动平台.在创新创业战略目标下,企业必须扮演主角,提高竞争力.企业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特色,积极主动去吸引人才,联合培养人才,组建产学研立体联动机制.
目前,校企合作办学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的合作模式,但是很多高校只是在教学计划制定、实训实验室的建立、互派教师方面存在着合作模式.但是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还没有得到重视,创意实验、创新意识培养、项目孵化等方面的合作还很弱化.高校和企业应该加强校企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共享,立足校内资源与企业资源的相互融合,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通过资源平台共享,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方向、需求标准、技术发展趋势之间的互动性.
4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平台的搭建
陈宝生在十九大接受专访时谈道:“要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生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都必须顺势而为,正确定位,有效调整,实现新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正成为新的竞争性领域,那些首先认识到其价值的高校,将抢得先机,将在创业教育教学、创业领域研究、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和创业人才培养领域获得竞争优势[4].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全程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共享的教育模式,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提供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实时互动与资源共享的教育生态平台.教育生态平台以培養创新创业人才为主线,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协调发展、协调育人;有效解决高校的资源不足,创新创业教师短缺,市场敏感性不强的问题;进一步促进课程培养体系的提升、校企资源共享、教师的互聘、学生的互换、学科的互选和学分的互认[5].
在教育生态平台上,政府也应该出台积极的优惠政策,在法律、法规、税收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性的扶持,让企业真正感受到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合作共赢,合作共享.教育生态平台如图2.
5 结语
本文是在梳理多位学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研究成果,分析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生态平台建设,在平台建设研究过程中,教育生态因素的识别非常重要,它不仅是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也是进行多主体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创新创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思维进行分析研究,并利用发展的思维进行系统中各种关键因素的识别.第二,必须认识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是育人的基地,其他因素都是为育人服务的.第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应该灵活运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和设备,并积极在政策方面得到政府支持,与企业建立协同育人的机制,汲取先进管理经验,融合多方资源,构建完善的教育生态平台,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真正实现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50.
〔2〕杜义强,边如欣.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及发展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6):20-21.
〔3〕刘晓光.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建问题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7(4):9-10.
〔4〕李家华.新时代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2017-12/18/content_41997239.htm.
〔5〕刘继军.实施大学三基工程—新浪财经_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meeting/2017-10-09/doc-ifymrqmq20357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