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素养下高校武术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9-09-10 07:22马玉吴维民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高校体育

马玉 吴维民

摘要:核心素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重要能力.体育核心素养是基于教育核心素养理念结合体育教育的要素,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的体育教育思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并运用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论,从体育核心素養的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个层面,剖析研究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武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核心素养;武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1-0118-03

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对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大学武术课程由于其独特的文化性、民族性和实用性,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喜爱.据统计我国90%的高校开设了公共武术课程,然而目前高校武术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需要,也没有达到教育部对于高校体育课程的需求.为了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当今教育界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核心素养”最终成为当今教育的普遍共识.体育核心素养也是必然的时代性产物,体育核心素养有效地服务于国家体育教学改革.通过运用体育核心素养理念,从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和健康促新的视角思考高校武术课程,并通过体育核心素养理论,针对目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的方案,以提升高校武术教学的效果,激发高校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武术精神,增强高校学生体质,从而达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宏观目标.

1 体育核心素养理论架构

1.1 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教育理念起于20世纪90年代,通过9年的研究,积极合作与发展组织推出素养的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由此可见素养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综合性表现.素养是基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与态度有密切的关联.我国学者通过参考国际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核心素养概念:“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

1.2 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

结合体育学科性质,本文提出体育核心素养概念:体育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手段,培养学生体育精神,运动技能,以及健康体魄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操,激发学生体育热情,实现终身体育,实现个人终生发展,以及个人发展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品格与关键能力.

1.3 体育核心素养理论基础及框架划分

欧盟等发达国家早在21世纪初期便提出其“核心素养”的思想.我国于2016年,结合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理论基础,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7号文件)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体育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国务院27号文件中强调:“强化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余素梅教授,根据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个层次,以及“体育情感”“体育品格”“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健康行为”6个基本要素.三个维度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都是学生终生发展和全面发展必备的要素.体育精神是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的前提,运动实践是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手段和方式,健康促进是最终的目的.

2 核心素养下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发放调查表,从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学院、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佳木斯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16所高校40名武术任课教师和300名武术选修课的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2.1 体育精神培养缺失

通过调查部分高校公共武术课程中是否包含武术基本礼仪,武术文化教学以及武术学习的刻苦程度,分别体现出尊师重道、传统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

2.1.1 缺失尊师重道精神的培养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看得出武术对于“礼仪”“品德”的重要性.根据调查显示约43%的高校,在公共武术课程中体现“抱拳礼”.“抱拳礼”是中国武术特有的礼仪,其中含有丰富的武术内涵.鞠躬是体现对教师的“敬畏”“服从”.抱拳则体现儒家思想“恭敬”为人处世之道.高校武术教材中将“抱拳礼”解读为尚武崇德,以武会友,五湖四海一家亲.可见武术中蕴含很深厚的“尊师重道”的武术精神.“尊师”是指对老师的感恩和敬畏,“重道”是指重视武术思想.目前高校武术课程对于抱拳礼不重视,根本原因是缺乏对武术“尊师重道”的理解.

2.1.2 武术教学的民族性弱化

武术传承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民族底蕴和文化内涵,武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习武之人以行侠仗义,保家卫国为第一要务.诚如阮纪正先生所说的,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从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武术公共课程严重缺少对于武术文化的教学内容.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武术教学主要偏向“竞技”,武术文化逐渐淡化,武术的地位与其他西方竞技体育课程无异.就套路竟技而言,越来越倾向于表演性质,偏离了武术的击技本质.散打过于强调效果,而忽略本身的文化性教育.

2.1.3 缺乏“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

古之习武者,无不刻苦修炼,十年,二十年坚持不懈才有所成.“自强”是自主奋斗,自信坚强的体现,“不息”则是坚持不懈,不放弃的精神.目前高校武术课程,由于其时长,以及老师要求不严,学生怠惰的因素,远远达不到武术“自强不息”精神的要求.

2.2 运动实践有待提高

2.2.1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单一

如图所示,以黑龙江高校为例分析可得,目前高校武术实践课程主要以简单套路为主,传统拳法和对抗性课程比较少.几乎所有高校都開设太极拳课程,大部分高校开设三路长拳科目,有少部分院校开始散打,器械和传统拳的课程.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可知,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度:散打>器械>传统拳>太极拳>三路长拳.大学选修武术课程的动机为提升防身和自卫能力,武术最吸引人的是其技击能力.武术套路相对枯燥无趣,而散打实战对抗项目比较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目前高校武术开设的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而也不利于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2.2.2 教学手段老套

目前高校武术的教学模式,主要依赖西方国家的教学手段,师范类教学为主,有部分教师会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新兴的多媒体课堂教育模式和手段普及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大纲规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进行训练和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于循规蹈矩充满抗拒,单调枯燥的教学打击了学生对于武术学习的积极性.

2.2.3 学生武术技能不理想

通过调查学生发现,武术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太极拳与长拳由于缺乏对武术内涵的教学,现在武术教学多是“徒有其形”,并没有体现出武术的精气神,一招一式都缺少武术的神韵,课程中缺少对基础素质的练习,并没有达到武术课因具备的运动程度和运动效果.实际的武术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运动能力的目标.

2.4 健康促进效果不理想

健康促进目标主要通过“健康行为”和“健康知识”对武术课程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通过武术课程学生并没有有效地养成武术运动的行为习惯,也没有了解健康知识,因此武术课程的健康促进效果不理想.

3 核心素养下武术教学的思考

3.1 加强教师的体育文化水平

教师是体育精神文化传播重要因素,教师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学生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的教学水平.目前各个高校武术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非武术专业老师对于武术内涵了解不足.加强老师自身的武术修养迫在眉睫,老师对于武术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基础动作上,对于武术的流派,武术的文化,要有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堂教学方面,保留传统的武术礼仪,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品德,从而通多理论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

3.2 注重对于学生武术文化理论的培养

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多是只注重“形”的培养,缺乏理论教学.武术作为一门兼具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锻炼价值的课程.除了发挥其体育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其文化价值.教师应注重其“德育”和“文化”的教育,使其在“形”的基础上了解其“神”,在技能提升的同时得到精神的升华

3.3 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武术的教学手段,多是依赖传统的教授手段.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吸引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学校有必要创新教学手段,通过网络视频,和慕课能方式吸引当代大学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升教学手段.

3.4 优化高校武术课程的内容

目前高校武术课程,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于武术的需求.学校武术对于击技教育边缘化明显,使得学生对于“武术”的理解片面化.学校可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开展击技的教学,增加武术实用性教学,从而提高学生武术的学习热情.

3.5 提升武术学习氛围

学校和社会要加强武术文化建设,开展与武术相关的活动,促进大学师生的武术参与度,普及武术知识,弘扬武术精神,使得武术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会,促进学校和社会,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文化、技能、健康三方面多维度的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体育核心素养理论思想对于提升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效果,以及高校武术课程的改革和促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方面从体育技能教育理论,提升到德育、体育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掌握武术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武术精神”和“武术文化”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以及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实践方面,要求在教授武术“形”的同时增加“神”的教学,并加强武术基本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武术教学强健体魄和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通过武术学习,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04):5-9.

〔2〕岑艺璇,张守伟.国外核心素养框架下体育教育改革的探索[J].体育学刊,2018,25(01):104-109.

〔3〕温织琳.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研究[J].运动,2017(17):71-72.

〔4〕李学军.核心素养理念对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思考[J].武术研究,2017,2(12):80-82.

〔5〕宋加强,吴阳阳,岳明晓,王飞,王雪峰.认知与反思:武术民族性弱化现象的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03):96-99.

猜你喜欢
体育核心素养高校体育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剖解体育核心素养形成中小学学期学习目标体系的研究
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及培养探究
如何在体育微课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策略
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小学足球教学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