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的契合

2019-09-10 07:22曹洪滔张倩
关键词: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

曹洪滔 张倩

[摘要]探索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的契合是推进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应然逻辑。文章在分析社会工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工程本质的实践性与共享发展实践性的逻辑一致,社会工程方法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建构落实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社会工程设计为其贯彻提供了基本思路,社会工程实施和协调为其践行提供了过程指导,社会工程管理、评价与反思为其发展创新提供了借鉴。而共享发展理念社会化贯彻的顶层性、落实的实践性、成果的普惠性等为其社会工程化建构和落实提供了基本原则。

[关键词]共享发展;社会工程;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探索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的契合是推进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应然逻辑。共享发展理念不应只是作为基本指导,而是必须实践的发展思路,是需要实现的发展目标,是需要践行的行为准则,是未来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实践方略。研究社会工程与共享发展理念的相关性,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应用落实的必然要求,有对于推动其体系化、制度化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工程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社会工程“是改造社会、建设社会和管理社会的科学”[1]31,它“创造性地运用自然科学技术、自然工程的思维和逻辑于现代社会改造之中,从实践、工程、改造、变革和批判的维度去把握现代社会,把社会工程设计的理念与思维嵌入人类改造和建构现代社会的伟大实践过程,让设计、规划、创新的理念引导和推动现代社会转型,使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富于理性、主体性和创造性”[2]104。与马克思主义相比,社会工程产生的时间虽相对较晚,但它所界定的研究主题与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各个规律和范畴的阐释揭示了人、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建立起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合,达到了解放自身、发展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而这个统一的连接点即是实践。从这一点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工程都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统一,它们的契合,预示着社会工程与马克思主义逻辑追求的统一。

(一)社会工程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学术界对社会工程的研究成果虽不是很多,但其内涵和本质的界定已经比较明确。“社会工程,一般系指社会主体以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以社会技术为操作中介,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改造社会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3]2社会工程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其马克思主义渊源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形态

人类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从实践到理论,即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形态,在一般抽象的基础上形成规律化的认识。这就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然而,从实践到理论并不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因为人类生存发展必须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为前提,形而上的理论并不能达到推动人们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的目的。认识并改造自然,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因此,以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才能达到认识并改造自然的目的。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认识过程要实现由实践到理论之后的第二次飞跃,也即是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理论用于解释实践、指导实践。这些基本的认识,运用到自然科学中,即是实现科学到技术、工程的转变,达到自然规律被人们认识并应用于改造自然的目的。在这其中,技术和工程无疑发挥了桥梁的作用,借助于它们,人们完成了对自然规律的应用。而在社会科学领域,正确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应用毫无疑问也需要中介环节或者机制。也即是说,从理论到具体实践,需要通过中间环节进行转化。凡是不能被实践践行的理论无非是由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理论没有能够与实际紧密结合。当一般性理论用于实际的时候,如果不加分析而直接套用,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也即是将具体的实践是和具体的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相分离,步入了纸上谈兵的误区。另一方面则是将理论作为神圣的教条,将理论原则拿来用于实践对象的操作,缺乏中介或者中间操作模式的自然切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离不开第一方面原因解决是必然要求,第二方面的实现则是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间转换不可或缺。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无疑需要社会工程这个中间转换。

(二)社会工程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形态

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奠定了基础。在社会建设中,毫无疑问也存在着其固有的规律,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社会事件的相互联系表现出来,规范着人类的行为。“社会规律是指社会事物之间的必然、稳定的联系和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它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内在逻辑,通过社会事件之间的必然关系表现出来。”[4]37對于社会工程来说,其建构也必然是建立在规律基础之上的,它是合规律、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对于社会工程,它的重点体现在依据社会规律、社会规则而开展的环节设计上。也即是说,社会工程实践就是运用制度体制机制建构和调整社会关系,达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进而实现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因而,在本质上看,社会工程规律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社会工程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规律的系统化阐释,是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因此,无论是对社会工程的认识乃至建构,是遵循自我规律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统一。把握社会工程的基本规律,无疑为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社会工程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工程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是有目的实践活动,社会工程活动也不例外,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工程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工程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指向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建构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它既包括制度设计也包括制度变革,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于社会工程活动来说,其最高追求无疑也是制度设计和制度变革,并最终实现为人服务的目的。第二,社会工程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应用展现了新的实现形式,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作用不仅仅需要制度设计和制度变革,更需要各种各样的社会形式。社会工程活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进而达到验证理论体系、丰富方法路径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作为形而上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社会工程活动的理论指导,为社会工程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也即是说,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谈社会工程活动,社会工程活动就会迷失方向;离开社会工程活动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束之高阁的神圣教条,这二者是不可割裂的。

总之,社会工程“‘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5]28,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应用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中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社会工程视域探索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建构,有助于实现工程思维和工程逻辑的社会化践行,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社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中介和桥梁。因此,研究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契合,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社会工程与共享发展理念的契合

(一)社会工程本质的实践性与共享发展实践性的逻辑一致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实践本质和作用进行的深刻理解,推动了人类哲学史的伟大革命,这也是人类推动哲学变革的关键所在。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标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虽然社会实践的方式、水平和结果各异,但社会实践的目的都是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就社会工程来说,一方面,其本質的实践性表现在人类通过有目的的社会制度建构、社会体制机制建设、法律法规的实践建构,形成维持和保障社会运行的完善体系,这个体系的建构不仅是实践的,也体现在这个体系是在规范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而达到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社会工程本质的实践性表现在通过规律把握实践,达到实践与规律的统一。因此,社会工程的本质在于通过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建构新的社会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人类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尤其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实践的协同性、系统性与社会工程的协同性、系统性逐渐高度契合,这就使人类发展理念的社会工程建构具备了可能。共享发展作为今天乃至未来中国发展实践逻辑遵循从根本上说是对发展实践的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使发展成果在广大劳动群众中实现共享。从前文对共享发展内涵的阐释可以知道,共享发展不仅是对发展过程的要求,更是对发展结果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共享发展理念是实践的理念,重点在于实践。因此,社会工程的实践性与共享发展的实践性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结合为共享发展理念的社会建构提供了新的方法。

(二)社会工程方法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思路方法论指导

在国内学界,最早提出社会工程方法的是科学家钱学森,他对社会工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社会工程的基本方法,即是系统建模、系统仿真、系统分析、系统评价与决策以及社会工程的控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学术界鲜有人对社会工程的方法进行研究。在2000年,王洪波在《社会工程的概念和方法》一文中对社会工程的基本研究方法进行了界定,他提出了“社会工程的基本方法是协调分析方法和整体性组合方法”[6]48。他明确了社会工程就是要研究社会结构的转换问题。通过对社会系统的协调互动规律和整体协调规律的揭示,为设计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开辟道路。社会工程中对社会结构的分折和设计方法,它所体现出来的研究基础、目的、内容和取向,规定了社会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协调分析方法和整体性组合即整合方法。我们认为,无论是协调分析方法还是整体性组合方法,只是从系统论视角整体上谈到了社会工程的基本方法,并没有更进一步的将社会工程的方法具体化。在之后,田鹏颖教授在《论社会工程的本质和方法》一文中,对社会工程方法进行了哲学视域下的研究,提出了实证方法、抽象分析法、解释学方法、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等。这些方法既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包括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就像社会工程是工程问题与社会问题的交叉一样,这对社会工程方法的应用必定有所启示。毫无疑问,社会工程的方法为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提供了思路,凡是涉及到共享发展的问题、制度、政策及其实施等,社会工程都能够给予一定的启示。

(三)社会工程设计为共享发展理念落实提供思路

社会工程设计是社会主体通过思维活动实现对社会工程活动的统筹、规划和管理,进而实现建立调整、完善和改造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制度机制。因此,社会工程设计即是通过调节社会关系达到社会目的的工程活动。对于自然工程来说,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建模等一系列方式实现对问题的解决。而社会工程要比自然工程复杂的多,它要处理的是各种不能用数据表达的社会关系,它要建立的是能够涵盖大多数情况的制度机制,也就是说,社会工程面临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的目标比自然工程要复杂、困难并难以预料。这决定了在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时社会工程设计都需要实践上的创新。在这一点上,社会工程设计的创新性与共享发展理念落实思路的创新性是一致的。同时,社会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到问题的方方面面,它的各个环节和部分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够使社会工程的各个环节按照既定的方向运行并取得效果。对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不仅仅需要政府在制度的完善上下功夫,更需要充分调动各个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到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中来,还需要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控,任何一个环节的迷失都不能使共享发展切实落实。因此,从这一点上看,社会工程设计的协调性与共享发展落实各个环节的协调性是一致的。总的来说,社会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科学的过程,“尽管理性的人类没有能力从总体上完全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更无法保证完全科学地对某种社会工程进行设计以及自上而下地推行某种社会工程”[7]173,然而,通过系统的统筹设计、科学周密的论证,完全可以在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四)社会工程实施和协调为共享发展理念落实提供过程指导

与自然工程相比,社会工程涉及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大、更复杂,它专业化程度更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分工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伴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在整个社会中的交叉与精细化分工同向同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和人员的参与。因此,每一个社会问题工程化的解决都需要相关各方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很明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社会问题处理方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对社会工程实施和协调进行科学的管控,以便有效保障社会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工程的实施和协调可以为共享发展理念落实提供过程指导。因为,一方面,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涉及范围广,不仅涉及到政府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也涉及到各种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不仅涉及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更涉及到社会制度等;不仅涉及到制度,还涉及到体制机制和政策;不仅涉及到物质、精神,还涉及到自然环境。这与社会工程参与组织众多、组织系统复杂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关涉各方,其落实不仅要协调相关单位、人际关系,还要协调各个单位、企业下属单位、子公司、下一层级之间的关系等。因此,社会工程实施和协调为共享发展理念落实提供过程指导。

(五)社会工程管理、评价与反思为共享发展理念贯彻创新提供借鉴

社会工程实践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管理、调控和反思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给共享发展理念贯彻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工程实践中,组织领导机制的优化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抓好领导机制建设。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涉及到各个性质的单位、各个层面的人员、各种社会资源,这些资金、人员、资源的调动和利益的分配需要建立统一完善的领导体制和机制,以保障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最大的效果。在社会工程实践中,工作责任机制的建立有助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建立合适的工作责任机制,以利于加强对各方面的组织协调,确保建立围绕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工作队伍。在社会工程实践中,检查监督与评估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适时的检查监督以及对各个环节的评估是实践按照既定计划执行的基本保障,唯此,才能及时发现实践中存在的各个问题并尽快予以解决。这就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实践也应该建立起科学的检查监督与评估机制,以确保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能够见到实效、人民满意。尤其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劳动群众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和基本保障,因此,评估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的程度和好坏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了这些,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才能实现。

三、共享发展理念社会工程建构的原则启示

(一)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基础推动共享的物质基础建设

共享包含了对生产力的所有要求,如果失去了这一个基本的条件,其目标就不能变成现实,可以说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生成的社会财富(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层面的)是共享有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标志。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因而具有大幅度提升人类社会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而社会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传导至生产工具的变革并最终大幅度缩短人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使人逐渐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保有了时间基础。正像恩格斯所说,“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8]222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实现改革的全面深化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进一步积聚改革力量、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这就要求,第一,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从发现到投入到生产中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直接和迅速,必须一如既往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和技术方面进行突破,唯此,才能提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大力提升社会生产能力,增加社会财富。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财富生产能力的增加,只有不断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成果,才能使发展的成就落到实处,共享才具备了物质基础。第三,深入推进分配体制改革,实现社会财富的均衡分配。科学的分配体系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关键,均衡分配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将社会财富按照相对公平的分配方法分配给全体劳动者,进而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二)在价值导向上以人人共享为目标追求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共产主义,那么其最终的价值目标则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这里,人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阶级,而是所有的劳动者和人民群众。在通往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坚持公平正义以实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是必经的阶段和必须完成的使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公平和正义是没有国别差异、超越时代跨度的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立足消除资本主义制度所产生的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财富的两极分化,是从性质上对这一追求的回应与构建。在这条公平正义和人人共享的探索过程中,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我国传统的文明中、从世界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形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这是对我国社会这一根本价值的体现和反映,就是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人人共享的不懈追求。在共享发展理念全面的民生构建体系中,和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反馈中,不难看到共享发展理念继承了中国多年来的理念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等价值取向的达成。在步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围绕我国改革发展成果的分配进行系统的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人人共享价值追求的必然逻辑。就当前来说,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应坚守三个层面的要求。补齐短板是第一个层次,即保证最基本的平等,努力减小收入的差距。在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社会“蛋糕”,提高收入分配格局,继续减小收入的差距。让中等收入人群慢慢成为社会的主体,占据最大的人数。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这个中等收入人群比例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两极小,中间大”的橄榄状的财富分配格局,让绝大多数的人受到发展的好处。最后便是享受同样的结果。这个层次的象征是共同繁荣,所以让“先富者带动后富者,实现全体民众的共同繁荣”的最终目标。总的来说,共享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和“尚未富裕起来的人”共同且平等地享受带改革发展的成果,不仅机会的一样的,而且享有的结果也是大致相同的。这是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三)调动各方面资源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就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也体现在共建中。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但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做到像社会主义的中国这样高效。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劳动者的积极性之所以被抑制,就在于共享演变成了平均主义。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各种资源活力,才能够实现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共建与共享是统一的,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共享是共建的目的。调动各方面资源,实现共建是前提。在所有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无疑是最重要的,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因此,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是人民群众,社会发展要以人民群眾为依托。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要积极鼓励就业创业。调动各方面资源,要加强对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的管理、使用和调度,使各种资源能够物尽其用。因此,调动各方面资源及人员的积极性,是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

(四)制度建設以生产力生产关系统一为根本遵循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内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度及其决定的体制又不尽相同。当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还处在不是非常发达的阶段的时候,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供给也必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推进制度建设无疑是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关键。当前,以中国现有的生产力基础和制度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体制机制并不能完全有效保障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共享发展的制度的构建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必须依当前的生产力发展为条件,在对现存制度条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合理地对现实体制机制进行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并针对影响共享发展实现的因素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要求采取相对的对策,逐步解决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实现共享发展的目标提供有效借鉴,给广大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建设以适应当前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必须不断强化认识,使之成为共享发展理念实践建构的制度依据。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2]田鹏颖.社会工程——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8(4):96107+207.

[3]田鹏颖.从社会技术到社会工程——关于构建“社会工程哲学”的初步设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

[4]王宏波,等.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应用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3541.

[5]张雷声.社会工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0(8):2630.

[6]王宏波.社会工程的概念和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552.

[7]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王立国

On the Combination of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ocial Engineering

CAO Hongtao , ZHANG Qian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69, China)

Abstract: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 and social engineering is the logical logic for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origin of social engineering,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consistency of the practicality of 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shared development. The social engineering method provides the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sharing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social engineering design provid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Ideas, social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ordination provide process guid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s. Soci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s.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provide a methodological basis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is shar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inclusiveness of the result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engineering. The basic principle.

Keywords:Shared development; social engineering; Marxism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