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远 刘喆 聂华新 刘泉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了学生应自备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个核心素养。近年来,教育系统不断转变育人理念,加大理论研究,建设特色课程,注重教学实践,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具体至11~12岁学生,即社会责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客观上需要篮球课程的支撑,尤其是学生需要自觉将外在的篮球教学训练转化为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主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事实上,11~12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实施的路径广、采用的手段全、可选择的内容多。然而,在落实进程中,有一个需要理性思考并审慎把握的关键点,即篮球教学中的意志力培养。本文着眼于11~12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篮球教学为研究对象,切入学生意志力培养微观课题,阐述了在篮球教学中培养该年龄段学生意志力的优势,分析了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探讨了有效解决的对策与方法,得到培养兴趣、营造氛围、夯实基础、比赛历练等结论。
一、篮球教学在培养11~12岁学生意志力上的优势
(一)竞争性强
11~12岁学生的篮球教学属于小学体育教学范畴,分支于篮球育人体系,具有鲜明的技术性、对抗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通常户外实施多、参与学生多、技战术训练多。篮球作为一项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对11~12岁学生实施篮球教学过程中,由于他们骨骼成分中的胶质较多、可塑性较大,正处于速度、腰腹力量、柔韧、耐力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加之他们对篮球运动充满好奇,内心渴望参与各种篮球竞赛。为此,教师应结合该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训练,引导其勇敢面对每一个竞争对手,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篮球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使学生迸发出更为惊人的潜力,促进意志力的培养。
(二)合作性强
合作性强是11~12岁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鲜明特性,也是培育其意志力的优势之一。在日常篮球教学训练中,通常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技能战术训练或比赛,客观上需要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调动同伴的积极性,并在战术布局、传球跟进、防守配合中增强团队意识,形成统一的整体。比如,在开展“二打一、三打二”配合性训练时,教师可以增强个人基本技能为基础,不断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反复训练多人的传切、掩护及突分配合,逐步缩小组员之间的差距。实践证明,只要队员集体观念强、精诚团结、善于合作,不仅能够将整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队员的意志力与坚韧度也能得到较快提升。
(三)顽强性强
11~12岁的学生正处于生长与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篮球教学及竞技型比赛中,如果自身缺乏较强的意志力,就会对进攻、运球、接球、传球、防守及投篮、原地持球突破、抢球、防外线接球第二位、防传球封堵、防运球移动等技战术感到枯燥无味,缺乏篮球运动的定力,尤其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往往心灰意冷,无法抵抗竞争的压力。比如,在3000米或5000米长跑运动中,一些学生经常不到终点就放弃。通过篮球教学,尤其是将一些辅助性活动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长跑的步数与速度,而且能丰富篮球的育人内涵,增添训练比赛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我培育吃苦耐劳、顽强对抗竞争环境的能力。
二、影响培养11~12岁学生意志力的因素
(一)教师层面
11~12岁学生在生理及心理发展方面既不同于婴幼儿,也有别于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正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开始,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别人合作,心理上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意识不强,不注重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营造情境式教学模式,不善于利用篮球教学训练或竞技型比赛强化学生协调配合意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顽强拼搏意识。另外,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训练内容、开展比赛活动等方面缺乏针对性,随意加大训练的强度与密度,内容过难、节奏过快、要求过严、标准过高,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篮球教学的兴趣。
(二)学生层面
11~12岁的学生群体中,有些学生迷恋于手机,沉浸于网络游戏,时间一长,不仅导致视力下降,而且分散了学习的精力,减弱了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主观上不愿参加篮球训练活动。在篮球运动中,学生之间直接对抗,少不了身体的接触与碰撞。有的学生球性较差,缺乏自信心,加之篮球技能战术需要与临场发挥相结合,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处理不好进攻与防守(是“突”还是“投” ),其勇敢拼搏的精神动力就会受到影响;有的身体素质较弱,在消耗体力大、紧张有序的训练比赛中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心理耐挫性较差,遇到困难心灰意冷。以上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知难而退,参与篮球教学训练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到意志力的培育。
三、在篮球教学中培养11~12岁学生意志力的对策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要在篮球教学中培养11~12岁学生的意志力,首先要从其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入手,循循善诱,调动其参与篮球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讲解拍球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手感球感”“行进运球”“障碍运球”“投球”等基本技术,并进行简化的小篮球对抗训练,开展“传接球”的配合、“过人假动作”“二打一”“场上的跑位”训练等等。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加上编排球操,使动作具有实用性、表演性和实用性,并加以展示。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能激发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内在动力,使其真正爱上篮球,为培养意志力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营造氛围
快乐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动力源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结合该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从构建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入手,找准问题,對症下药,采取多种措施,创设积极向上的氛围。比如,注意观察学生上篮球课的情绪变化,设置辅助性训练设施,穿插播放一些节奏鲜明、热烈活泼的音乐,并针对具体的训练项目灵活采用训练方法,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期间,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竞争机制,运用成绩引导、特长榜样、训练比赛等方法适时实施技能战术激励策略,激活学生能量,从根本上解决篮球课堂教学氛围沉闷的现象,助力学生自我培育勇往直前、不畏艰辛的品格。
(三)夯实基础
篮球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培养目标多元。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根据篮球动作灵活、多变、色彩丰富的特点,坚持循序渐进、规范开展、培养球性、夯实基础的原则,将技能战术作为训练比赛的核心部分,对篮球基本功训练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运球为例,可分解为高运球、低运球、运球急起急停、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背后运球等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将运球作为个人进攻、摆脱防守、协调配合的手段之一,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细化运球教学指标体系,选择适宜的动作方法让学生把握动作要点,并采取语言指导与反复示范、模仿练习、分解练习、限制性练习等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增强教学效率,提升训练质量。
(四)比赛历练
篮球比赛是针对11~12岁学生进行篮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意志力的有效路径。为此,教师要正确制定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健康、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等比赛目标,扩大比赛形式的改革范围,细化比赛主题、目的、对象、时间、地点、要求、规则等内容,尤其要在比赛中灵活采取初赛、决赛、淘汰赛、决赛等方法,使学生在相互切磋和竞争中增强进攻、运球、接球、传球、投篮、原地持球、防守、抢球、防持球突破与移动等基本技能,积累比赛经验,为培育坚毅的精神和不松懈的意志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责编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