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
摘 要:在“中国智造2025”战略的倡导下,企业用人要求发生了从“量”到“质”的变化。高校为深化教育改革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我国自2002年,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开始尝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方法以来,高校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创业”阶段,在实施方法与模式构建方面还存在大幅度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人才培养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为服务于国家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战略目标,高校奋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用创业促进就业发展。高校通过增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传授给学生除自己专业课外的其他实用性理论知识,例如创新创业的心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辅助性知识,开设计算机软件模拟课让学生自己设立创新型项目并进行一套完整的创业流程等;邀请校友企业或是创业名人在校举行讲座等增加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等;通过举行“互联网+”、“大创、大挑”等创新型项目比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思路。
伴随各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相关培训与课程,学生关于对参与创新创业双创的意识积极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增长,但由于高校的创新创业建设工作大量浮于理论知识层次,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差,导致创新创业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反思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低下
在国家出台关于支持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支持下,高校在校内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势必会促进老师、学生承担新的责任,因此,在老师之间可能出现推皮球行为,或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学生的就业知识培训,单纯完成校方领导交代的任务,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学生也认为创新创业是部分人的事情,参与程度不高,消极对待创新创业课程,从而导致学校改革效果下降。
(二)、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一套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育培训体系,但纵观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大部分的高校仅是完成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且一直在理论知识方面求得完善,例如延伸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及课时。而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得到实践操作的辅助掌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没有得到衡量与培养,导致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依旧是创新创业知识的门外汉。
(三)、創新创业师资队伍不匹配
指导教师是引领学生从事双创活动的领路人作为引领学生进入创新创业知识领域的开门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教师团队应当是一支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创新创业有着清楚了解的教师团队。但就目前各高校情况来看,因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社会企业的挂钩程度小,创新创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储备量都难以满足需求,甚至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由辅导员等代课,形式化授课给学生。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一)、构建完整创新创业授课体系模式
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高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邀请成功进行创新创业的企业名人对全员老师进行专业性知识培训,再通过老师传授给学生。在理论知识传授结束之后,学生分角色对老师的项目进行实践模拟,从项目的形成、风险分析等到最终公司成立经营、再发展等创业、创新过程模拟。从而通过完整的教育模式体系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二)、构建产学联合模式
高校与企业(尤其是校友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一支在校外的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专业相称地将学生的创新理论成果与企业产品的产品研发相结合。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生的创新思路提供实践的机会及理论保证等。进而把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理论与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连接起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企业输出优秀人才。
(三)、构建专业理论与实践相配模式
高校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搭建能够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匹配的实训平台。例如,学校的理工科实验室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训平台,将实验室发展为创新创业发展基地,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或者建立“创客”空间等实验室,设置创新创业模拟平台,通过举行创业模拟比赛,激励学生自行组队分工合作完成创业项目,发掘他们的创新创业潜力,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匹配。
(四)、构建综合模式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模式,是指从师资团队、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管理系统等多方面进行体系完善。提升师资团队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两支教师团队,校内老师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校外老师通过增加创业讲座等传授给学生创业的经验,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建设,即根据创业创新流程进行课程设置,从开始的创业心理知识、企业管理等,到企业再创新发展的需求理论等进行更为全面的理论知识传授;设立实践平台主要是指为学生提供创业实验室,通过增加创业项目比赛等使得学生进一步掌握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应对策略;管理系统指对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平台模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政策支持方面,进行指导帮助等。
结语: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够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为社会输出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更好的发展创新型的产业,满足国家人才强国的目标战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在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高校进行反思分析,优化自身的理论知识课程体系,政府、企业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于奎龙.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构建“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07):42-44.
[2]于鲁汕,王平.“互联网+”时代工科院校创业教育多元化模式构建——评《“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高教探索,2019(11):133.
[3]徐千惠.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化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4(09):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