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8:广州增城区绿道规划建设实践与探索

2019-09-10 05:43何爱曹凯滨周婷婷
小城镇建设 2019年10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

何爱 曹凯滨 周婷婷

摘要: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西方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广泛开展绿道的规划建设运动,而国内的绿道规划及建设实践活动起步于广东增城。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十余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绿道建设实践进行总结,梳理各时期绿道规划建设的不同特征,探讨新时代绿道规划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绿道规划建设;实践;探索;增城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0.016?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0-0112-07?文献标识码:A????

2008-2018: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Zengche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HE Ai, CAO Kaibin, ZHOU Tingting

[Abstract] The greenway is a linear green open space. Since the 1990s, Western countries have extensively carried ou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ampaigns for greenways, while domestic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s have started in Zengcheng, Guangdo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practice of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Zengcheng in the past ten years, to sort out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s.

[Keywords]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exploration; Zengcheng District

引言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和审美等多种功能。西方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广泛开展绿道的规划建设运动。绿道思想由美国风景园林师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最早提出,其作品《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是如今绿道规划的缘起[1]。

国内的绿道规划及建设实践活动起步于广东增城。国内对绿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2014年,研究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增城。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绿道线性空间设计方法[1-8]、绿道效益评价[9-11] 、绿道旅游品牌塑造[12-16]和绿道建设运营管理[17]。从研究对象来看,对乡村绿道研究多,城市绿道研究少。此外研究多就绿道论绿道,关注其旅游功能,对绿道的复合功能研究很少,缺乏对单个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的系统研究和新时代绿道规划建设的策略研究。

增城是广州市辖区,位于珠江东岸,面积16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1万,是全国著名生态旅游示范区。增城首创绿道规划,积极打造城市绿道品牌,不断完善和构建生态空间体系。增城率先建有国内最美、最长、最安全、穿越景区(点)最多的绿道网。进入新时代,绿道规划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思考。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十余年增城绿道建设实践进行总结,梳理不同时期绿道规划建设的不同特征和经验,对新时代背景下绿道如何规划建设进行探索,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与借鉴。

1广州增城区绿道建设历程

1.1?2007—2008:局部试点,把绿道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公园化战略的重要抓手

1.1.1建设背景

为践行“科学发展观”,2007年增城发布《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实施意见(2008—2012年)》。 增城以实施公园化战略为重点,突出抓好以城市道路生态廊道为主的绿化建设,用公园化的规划要求、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和文明特征来统筹城乡建设。通过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乡”,推动全区域绿化美化 [13]。

1.1.2建设成效

从2007年到2008年,增城探索和尝试建成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共71公里,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北部山区镇,荔城街20公里、 增江街7.2公里、 正果镇6.8公里、 小樓镇12公里、 派潭镇25公里。其中,从增城城区到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长达约50公里。

1.2?2009—2012:全面成网,融入珠三角绿道网,形成全域绿道网络结构

1.2.1建设背景

2009年广东省发布的《珠三角绿道网规划》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总长约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其中,长约470公里以山川田海为特色的2号绿道主线沿珠江东岸布局,起点为广州从化流溪河森林公园,经增城等地50多个发展节点,终点为惠东巽寮休闲度假村。增城绿道位于2号绿道主线上,在完善区域绿道网络和自身深入推进公园化战略背景下,增城提出打造全域绿道网络结构。

1.2.2建设成效

增城推进全区绿道和公园体系建设,用绿道网络串联全区公园、河湖等生态空间,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网络化生态游憩空间。截至2012年底,累计投入1.7亿元,先后建成了366.9公里绿道及23个绿道驿站,共连接20多个生态公园和51个村庄,整合100多个景点和景区。其中,著名景点景区有白水寨风景名胜区、莲塘春色景区、天然沙滩浴场、鹤之洲生态公园、太子坑森林公园、蒙花布乡村公园和湖心岛景区等。

1.3?2013—2018:重点补充,与各类规划和计划结合,重点地区不断完善

1.3.1建设背景

为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决策。增城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中等规划生态之城”建设。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千园计划”等抓手,将绿道延伸到乡村和城区,完善公服配套,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道空间结构。

1.3.2建设成效

绿道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选项目。自2012年启动美丽乡村创建以来,截至2018年,增城区11个镇街下辖284个行政村,共有115个美丽乡村通过验收。2014年实施“千园计划”以来,全区共建成1102个公益性开放性公园,通过绿道串联公园,推动绿色生态向群众家门口延伸。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整合周边山、水、园、林元素,2016年完成全长11.3公里的增城挂绿湖环湖绿道建设,形成独特的“城—山—水”景观风貌。截至2018年,增城区财政共投入绿道建设资金4亿多元, 建成约533公里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种功能的绿道和沿线村庄改造成的24个绿道驿站。增城以绿道为媒介,不断延伸和扩展旅游产业链,形成产业关联性强、综合效益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2广州增城区绿道规划实践

2.1与时俱进,开展绿道系列规划

2.1.1?2008年编制《增城市绿道规划》,打造绿道网络空间

规划提出把增城绿道打造成“发展绿色经济之道、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规划以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增江画廊水上绿道和自驾车游绿道为主体形成总长500公里的三大绿道网(见图1)。

规划形成 “一轴、二道、四线、多节点” 结构,以增江为主轴,以初溪大坝为起点、 正果镇黄屋为终点,全长49公里的增江画廊百花绿道,是以联系增城北部的增派公路和增正公路为主线的自驾车游绿道。此外,打造四条自行车休闲健身道。分别为:从初溪水利枢纽工程至白水寨风景名胜区长约50公里的增江西岸自行车道1号线;从初溪水利枢纽工程至正果黄屋村增江东岸全长约40公里的自行车道2号线;位于朱村街万亩农业生态基地和朱村森林公园朱村生态农业基地的自行车道3号线 ;环挂绿湖的自行车道(都市型)4号线。增城绿道规划理念创新性强,从全域谋划,关注绿道对旅游的带动作用,规划了自行车绿道和水上绿道,为保障规划的落地,提出了绿道规划建设指引,对绿道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属地管理和市场运营等策略[6]。规划提出的绿道线路,对带动增城生态旅游发展作用显著。

2.1.2?2012年编制《增城市北回归线绿道规划》,突出特色,带动沿线发展

北回归线绿道位于增城的北部,呈东西沿北回归线走向。东面起点为正果镇湖心岛游船码头,西面起点为小楼镇约场村,横跨正果镇和小楼镇。绿道主线长21公里,支线60公里。规划提出利用北回归线这一重要的地理与文化标志,结合“增城绿道”旅游资源,沿着北回归线建设“北回归线绿道”,进一步推动增城的旅游开发建设,打造成“国内首条北回归线绿道、国际性旅游养生绿道”。功能定位为“以北回归线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绿道”。

增城的北回归线绿道以北回归线为走向,北回归线附近的绿道及其节点为核心,以绿道为基础背景,打造全球第一条北回归线绿道(见图2)。利用现有的绿道旅游资源,以北回归线文化为依托,通过低成本的建造和维护手段,营造一个集地理标志特色、自然风貌、田园景色、健康休闲和民风民俗于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色绿道系统。

规划提出形成“一心两翼”的空间结构。以建设比较成熟和有一定的知名度的小楼人家景区为主核心,通过北回归线绿道主线,向东西两翼发展,串联现有成熟的湖心岛景区、蒙花布乡村公园和正果佛爷寺,积极建设沿线旅游区,形成一个多功能特色的旅游系统。规划通过东西向“北回归线绿道”的建设来丰富现有南北向的绿道,形成增城独特的“十字形”绿道网络,串连增城北部东西方向上的各个景点。北回归线绿道的规划关注慢行绿道的规划,通过详细的实地勘察,规划出一条经济合理的绿道线路,并对重要节点做了详细规划设计,突出功能节点的景观标志性。以点带线,进一步完善北部绿道主干网络,对增城北部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作出了重要探索。

2.1.3?2016年编制《增城区古驿道规划》,绿道与古道融合共生

增城绿道线位与古驿道历史线位基本一致。2016年开展古驿道田野调查,梳理增城古驿道线路,开展增城古驿道规划编制。规划尝试用绿道串联,带动沿线三旧改造、村庄产业振兴和文化传承。规划提出增城古驿道文化线路网络由“主线+支线+绿道连接线”构成。规划形成由“6条古驿道主线”“13条古驿道支线”“4条绿道连接线”组成的绿道与古道融合共生空间结构。“4条绿道连接线”为利用增城现有绿道,与古驿道共同形成完善的慢行交通网络,总长约92公里(见图3)。

此规划综合考虑古驿道现状遗存、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因素,通过驿道将各文化要素进行串联,构建体验增城历史文化、展示增城传统民俗的文化线路网络,同时也是对增城现有绿道的补充和完善。规划依托绿道线位布局古驿道线路,在绿道设施、绿道标识系统的基础上,注入古驿道的文化元素,体现古道文化特色,避免重复建设。在绿道和驿道衔接处,设置驿道和绿道转换的标识系统和服务驿站。该规划近期建设的绿道和古驿道主要分布在增城中南部,进一步完善了绿道空间布局,促进绿道向城市空间延伸,与古驿道形成良性互动。

2.2规劃实践总结

2007年,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城提出了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绿道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建设起来的。2008年增城编制全域绿道规划,经过三年时间,形成“一轴、 二道、 四线、 多节点”的网络结构。

2012年,增城抓住重点和自身特色,编制北回归线绿道规划,利用北回归线这一重要的地理与文化标志,结合“增城绿道”旅游资源,打造“北回归线绿道”。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2014年增城实施千园计划和万家旅舍计划,通过绿道网络串联全区公园、河湖等生态空间,推动绿色生态向群众家门口延伸,提升了生态和旅游环境。

2016年,增城开展古驿道规划和增城区“一江两岸三带”规划,2017年开展十个特色小镇建设,2018年开展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增城不断以规划和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绿道规划建设向纵深发展,如梳理增城古驿道线路,用绿道串联,带动沿线三旧改造、村庄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通过补充和结合,提升绿道的品质和功能,修复破损的绿道。在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下,增城绿道还在不断补充与完善中,在规划中建设,在建设中完善规划(见表1)。

3新时代广州增城区绿道规划建设的策略建议

3.1以人为本,优先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绿道规划建设应该优先满足群众需求。绿道的服务主体是人,因而人在绿道中的使用需求、人的心理行为研究在绿道设计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以人对绿道的使用和感知为根本出发点,制定使用主体的真实需求及与之相适应的规划[12]。如在绿道规划的重要驿站节点布置合适数量的共享单车,在绿道沿线设置一些健身活动设施,增加绿色出行和休闲运动的可达性。如依据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等不同状态下的疲劳时段,推算设置绿道沿线休憩驿站及驻足点的间距。城乡绿道规划建设应该区别对待,城市绿道规划建设应在本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考虑旅游需求。

3.2进一步完善布局,城乡绿道区别对待

3.2.1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上,突出绣花功夫

增城在乡村绿道方面成绩突出,但在城市绿道建设方面较为薄弱。城市绿道与传统公园绿地相比,在可达性、可用性、安全性、服务性、生态性等方面具有更高的优势[8]。增城要加强对已有城市绿道的维护和修缮,结合重点开发片区和新建城市道路延伸绿道。使城市绿道与城市绿地、广场、公园及景观节点等相衔接,激活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形成整体化、一体化的旅游休闲网络。区域绿道一般建在城市的外围和边缘,需要市民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到达[3]。增城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南部人口多,但是绿道不足,无法满足居民近距离亲近自然和就近开展游憩活动需要。因此,城市绿道网络应考虑对城区主要生活区的覆盖,以15 分钟的步行距离作为接驳时间,覆盖城市主要生活区[8]。绿道规划建设结合城市更新,通过城市人居环境整治、道路改造和社区微改造等,与绿道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特色明显的联动发展新格局。

3.2.2乡村绿道规划建设上,坚持经济合理

绿道建设要科学规划。既要坚持尊重自然,根据地形现状因地制宜,不破坏地质地貌,严格保护水源山体和民居建筑,使绿道与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协调,还要经济合理,不搞形象工程,做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估。增城早期绿道主要分布在北部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北部本地人口较少,一些偏僻的生态型绿道更是人迹罕至,导致部分绿道荒废。新时代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多元投入,充分整合农、林、水、城建资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在有需要的地方增补绿道,完善网络,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積极带动社区参与是发展的重要核心[16]。降低政府建设维护绿道成本,还需要鼓励农民参与绿道建设,发动广大农民更加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中去,积极参与绿道的管理和维护。

3.3擦亮绿道品牌,复合绿道功能?

3.3.1突出绿道品牌特色,推动绿道竞争力

绿道是增城特有的优势品牌,要进一步擦亮品牌,提升品质,将其打造成为增城的亮点。进一步推进“增城绿道”旅游的发展。职能部门要做好年度绿道实施计划和方案,按计划完成年度绿道扩建任务。同时,进一步完善驿站的导游导览等综合服务功能、绿道沿线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提供绿道及相关景点、服务设施信息的获取、处理、发布、宣传、查询及进行利用的功能,扩大绿道的宣传效应及实用的便利性,在新时代赋予绿道带动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新使命。

3.3.2城乡统筹谋划,发挥绿道联动效应

以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和重大项目落地为抓手,积极推进绿道网建设。坚持“以藤结瓜,造瓜连藤”,通过绿道的联系纽带,将城市游客带入农村。绿道对于乡村环境和开敞空间的改造或增加可以激活周边区域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价值显现以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对区域美丽乡村的发展形成触媒作用,激发全域乡村美丽生活[7]。增城应该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以及各类项目开发等,通过绿道网络串联各个乡野公园、古村落、旅游景点和重要公共设施,打造乡村绿道精品线路,以道兴业,以线带面,发挥联动效益,促进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增城。

3.3.3复合绿道功能,打造“绿道+”

(1)“绿道+古驿道”模式

采用“绿道+古驿道”模式,以“道”兴村,打造乡村振兴走廊。把绿道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以增城“绿道+古驿道”线路为载体,结合增城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群、特色小镇及田园综合体建设,形成以线串点、以线带面的乡村振兴走廊,为沿线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沿线村落经济的发展。古驿道沿线行政村约150 个村,占据增城区村庄总数的50% [18]。增城区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绿道、风景区等旅游资源,采用“绿道+古驿道”模式,依托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田间绿道,利用闲置物业发展农家乐、万家旅舍等,引导农民返乡创新创业,就近参与旅游开发。

(2)“绿道+碧绿”模式

采用“绿道+碧绿”模式,以“道”美城,打造城市景观走廊。通过“一江两岸三带”建设,优化增江沿线绿道空间结构,拉通沿江绿道及挂绿湖绿道,最终形成38公里的环江环湖绿道网;同时,梳理横向通往增江的步行道15条,总长8公里。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高标准建设的广东万里碧道要求”,增城可先行开展试点,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计划,开展绿道和碧道同步建设。通过整治黑臭河涌,开展生态修复,建设滨水绿道,改善城区生活品质,增加市民游憩空间,实现一举多赢局面。

(3)“碧道+体育公园/文体设施”模式

采用“碧道+体育公园/文体设施”模式,以“道”聚人,打造市民休闲走廊。结合正在开展的增城体育公园布点规划,将绿道延伸到体育公园布点区域。对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增加体育功能;结合城市更新,合理利用临时闲置的场地、旧厂房、老建筑和街巷空间,改造增加符合周边市民需求的各类体育设施。完善文体设施,加强与绿道的联系。串联城市馆、体育馆、文化馆和少年宫等。把绿道建设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结合城市修补工作,在重点片区和节点突出特色,在局部细化连网高标准建设。实现服务市民休闲需求,带动旅游发展,绿道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结合的目标。此外,建议完善新城区挂绿湖绿道系统,打造可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环湖绿道。在已建成533公里绿道的基础上,试点打造徒步径、缓跑径等健康步道,推进全民健身与绿道深度融合,提升全民身体素质水平。

4结语

增城绿道规划与建设在不断探索,不断践行新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绿道规划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增城正谋划打好绿道牌,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绿道特色,通过绿道整合沿线资源,通过绿道带动环境提升,通过绿道带动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最终达到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增城“中等规模生态之城”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毛颖.增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机制研究[J].规划师,2011, 27(1):111-115.

[2] 刘铮. 都市主义转型:珠三角绿道的规划与实施[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3] 林伟强.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4] 刘武雄.关于广州、东莞、增城、肇庆等城市绿道建设的规划研究[J].中华民居,2012(1):43,45.

[5] 湛冬梅,邓毛颖.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J].南方建筑,2010(4): 47-50.

[6] 彭靖.增城市绿道规划与创新性实践[J].中华建设, 2012(8):90-91.

[7] 郭培.激发城郊美丽生活的乡村绿道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南京江宁西部绿道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常态:傳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193-198.

[8] 汪益纯.关于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6:7.

[9] 赖伯舟.增城市绿道网项目建设及效益评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0] 邓毛颖.统筹城乡 推进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与效益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0,28(10):20-25.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0.10.001.

[11] 姜媛媛.广州市绿道效益及其存在问题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12] 王建文,谢冬兴.基于品牌要素的绿道体育旅游品牌打造——以广东省绿道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8):43-47.

[13] 林莉.小楼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建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4] 吴隽宇,徐建欣.增城绿道沿线传统村落的景观整合研究[J].华中建筑,2015,33(5):111-115.

[15] 曹凯滨.增城市绿道服务接触系统的优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6] 刘云刚,罗启亮.绿道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增城为例[J].城市观察,2014(1):67-81.

[17] 胡泽兴.中小城市绿道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4.

[18] 何爱.以古驿道复兴带动乡村振兴——基于广州市增城区古驿道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城乡建设,2018(7):63-65.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