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建
摘要:质量建设是发展现代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引导学校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是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健全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抓手。本土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对运行成效起决定性因素,我们探索的“七有”自我诊断、自我约束、重在改进的自主常态化内部质量运行机制,对实现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可控,可追溯,对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七有;系统化;标準化;信息化;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1-0117-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质量强国战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增长,由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当代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着手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通过对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寻找保障质量的关键控制点,运用制度、程序、规范、文化等实施控制,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全面质量管理PDCA(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纠正action)循环程序,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自定目标、自立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断与改进”的自主循环提升保证体系和可持续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实现学校管理的五个转变(认识上由管理变为治理、态度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方法上由零散变为系统、标准上由主观变为客观、形态上由一时变为常态)。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领域“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教育部办公厅颁布〔2015〕2 号《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以来,全国1418所高职院校按照“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建设学校内部质量管理平台是高职院校对自身教育教学质量负责的保障活动,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已初具雏形,功能逐渐明晰,并开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开展补弱补短补差工作,努力促进办学质量的系统提升。但在自主性、特色、系统性、科学性、信息化等方面还很不平衡。通过三年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学校探索出“管理有理念(以人为本、自主改进、常态纠偏、重在改进)、人人有目标(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可量化、可监控)、事事有标准(制度成册、流程上墙、规范操作)、过程有诊断(领导巡视、部门常态监测、定期通报)、诊断有改进(问题导向、追根溯源、责任到人、限时整改)、改进有成效(持续改进、组织定人限时见成效、成效可视可量化)、保证有力度(认识到位、组织机构到位、经费到位、考核到位)”的“七有”质量运行机制,实现质量内部治理体系的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常态化。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了系统化。对学校目标链、标准链、诊断点、问题库的管理,实现对学校规划以及重点任务的任务分解和监控统计,形成各层面的发展质量报告,最终为决策层掌握各系院部、处室计划执行进度实时信息,掌握各系院部、处室重点任务、日常工作完成度信息,监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总体目标及子目标达成情况,各层面问题发现及改进状况等提供可视化服务和消息预警服务,为学校诊改工作的开展提供平台支撑和保障。为学校、老师、学生专业、课程各层面个体提供个体发展指引的系统,通过个体数据与目标标准之间的对比和差距分析,找出目标差距,发现弱势指标从而改进解决,实现个体的自我检查、自我改进、自我发展来促进学院整体诊改工作进程,实现全方位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综合质量的目标。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了标准化。以学校现有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质控点及绩效考核量化指标为根据,分别对部门、院系、师生的考核办法、考核标准、考核过程、考核结果进行科学的设计,确保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标准。科学设置平台指标体系需要的格式和内容,统筹指导全校各部门搭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实现指标精准完备。在指标库完备优化的基础上,深度融合、对接、存储学校现有平台数据,并集成在统一门户上,做到数据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将学校已有的运行系统数据和后期新上的应用系统的数据打通,做到数据唯一、数据真实可用。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了信息化。构建了由基础设施层、智慧能力层、智慧应用层、智慧服务层和智慧决策层组成的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确定了“以诊改工作为主线,采用自顶向下、应用驱动的策略,加快以大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建设,大数据中心、智慧校园一卡通,师生网上服务大厅,实现了标准统一、数据统一、接口统一、支付统一、身份统一、门户统一,消除信息孤岛,业务系统数据实时采集,共享与交换,基于大数据进行诊改画像。通过对大数据中心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挖掘,对涵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的300多个指标进行灵活配置,实现平台常态化数据源头采集全覆盖综合校情、学生画像、教师画像、综合预警、专业画像、课程画像,根据画像结果,找到不足并加以改进。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了常态化。诊断是改进的出发点,决定改进的质量和效率,诊断强调自我、融入过程、重视研析、追求常态。定期对教师、学生、校友、雇主等利益相关者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开展数据分析,形成了多样化数据分析报告,在关注人才培养过程诊断时,利用状态数据和相关分析材料,建构了常态化的质量预警机制。在专业建设预警方面,各专业团队依据建设标准及信息反馈,重点考量各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对接程度,校企合作功能的发挥、社会服务教师的参与度等。在课程建设预警方面,课程团队重点考量课程标准与课程所承担任务的切合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状态等。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尽早消除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使8字螺旋诊改落到实处。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三年多的运行实践,既定目标基本达成,截至2018年底,十三五事业发展重要指标目标达成度为95.3%,专业层面重点任务目标达成度为98.6%,课程层面重点任务目标达成度为99.1%,教师层面重点任务目标达成度为92.3%。学生层面重点任务目标达成度为94.3%;全面梳理学校各类制度文件和优化学校工作流程,理顺部门、岗位职责,合并简化工作流程9项,修订工作流程21项,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全面覆盖教学、学习、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完成业务流程到服务流程的转变;建立教育阳光服务平台,畅通师生诉求渠道,做到回复处理率100%;优化专业结构,撤销专业11个,新增专业8个,新增了专业方向7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生类专业体系。1254门课程资源实现在线开放,认定2门国家级(湖南省唯一)、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与28个国(境)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数4个、课程标准22个,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6项,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教师教科研水平和社會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生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美誉度和师生满意度显著增强。高职发展智库对近两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最终获奖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学校以获奖成果数6项排名全国第七位。在RCCSE、ECCEQ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名列全国第九位。
建立自主常态高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体系建设、平台搭建和厚植质量文化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攻坚克难、遇水架桥、创新发展,协同融合,力求在“变中求进”、“进中求新”、“新中螺旋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Z].教职成厅[2015]2号,2015-06-23.
[2]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Z].湘教通{2016}290号,2016-06-15.
[3] 周俊.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35-38.
[4] 杨应崧.诊改不是加给学校的“紧箍咒”[N].中国教育报,2015-0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