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理论

2019-09-10 21:32李蕊
大东方 2019年10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了对分工理论的论述:阐明了分工与生产力以及分工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工和社会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消灭分工的具体途径。《德意志意识形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对分工进行系统论述,明确该文中的分工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所有制形式

一、分工理论的来源

(一)亚当·斯密的分工学说

亚当·斯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史上首个研究分工理论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分工学说的讨论为以后的经济学家研究分工提供了良好的思维模式。他论述了分工理论的积极方面的同时突破以往经济学家研究分工的思维模式谈到了分工的消极方面。作为继承者的马克思以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为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展开论述分工理论。马克思评价到:“斯密的后继者们,只要他们的观点不是从比较陈旧的、已被推翻的理解方法出发对斯密的反动,都能够在自己的专门研究和考察中毫无阻挡的前进,而且始终把亚当·斯密作为自己的基础”。①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消灭分工”的口号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虽然具有空想性,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工理论的诞生同样也包含着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理论的影子。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在他们也对分工理论进行了细致探讨,认为分工理论是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并突出了分工深入发展会限制人的发展的消极方面,以此为缘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喊出了“消灭分工”的口号:圣西门认为分工是造成社会公共财富分配不均,造成贫富差距悬殊的罪魁祸首,主张“消灭分工”;傅立叶认为要想达到“和谐制度”,必须消除城乡之间、男女之间、职业分工之间的差别;欧文同样指明,要“消灭分工”。

马克思恩格斯以亚当·斯密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为基础,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论观点,形式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

二、分工理论的具体内容

(一)分工理论与生产力和所有制形式的辩证关系

1.分工理论和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分工

从分工产生的历史过程来分析,分工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在文中论述分工理论时表明每一次生产力的扩大发展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知识水平、劳动工具的效能、劳动对象等生产力构成因素的发展变化直接影着分工所遵循原则的确定,所以分工得以产生、发展的动力和前提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分工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分工的发展标志着生产工具专业化、生产者处理生产对象熟练程度的发展。分工使生产过程细化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分工的发展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明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将直接表现于民族分工的发展水平高低,由此更能突出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

2.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的辯证关系

(1)分工制约所有制形式的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所有制形式及其运动,以此为基础,表明伴随生产力、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出现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及其运动。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时,促使社会的分工更专业化,在发达的细化分工背后是对劳动者同相对应的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关系的变革,这也就催化新的所有制的产生。从此角度分析,分工的细化发展制约着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发展。

(2)所有制形式对分工具有反作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劳动产品及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分配会影响再生产投入,从而促进或制约分工的发展;另一方面,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资源的分配的原则和方式,决定分工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意识形态下的资源分配的原则就是少数资本家掌握多数资本,多数人处于被资本家剥削的状态,不占有生产资料。这种所有制形式下就会产生多数人为了生存,努力使自己被资本异化和奴役,进一步将个人的活动范围固定化的现象。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成为异化状态下劳动者生存的基本手段。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分工的发展,而分工的发展又影响着所有制形式的变更。所以必须要处理好分工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解决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分工的消极影响

1.分工与社会意识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考察首先是从社会意识形态开始的。马克思认为意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意识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分工和交往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马克思表明分工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时才成为真正的分工,当分工达到“真正的分工”时,必然使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之间发生矛盾、社会状况制约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意识会歪曲现实社会。

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了社会意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商品交换现象、思想体系的颠倒,点明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虚假的观念体系”维护资产阶级阶级利益的唯心性——资产阶级经济中生产、分工和交往劳动者的剥削、压迫的合理性,以此来巩固资产阶级的利益,稳定资产阶级的统治。

2.分工导致了阶级的产生

随着分工的发展,尤其是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时,私有制也就从家庭奴隶制发展到整个社会的奴隶制。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分裂,没有生产资料的工人为了能维持生存,不得被动去选择不利于自己的分工方式。在这种分工下,不同的利益诉求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阶层,阶层内部的矛盾也日渐激烈。这时为了协调这些不同利益诉求者的呼声,“虚假的共同体”——国家也就应运而生。但实际上它并不是真正的共同利益集合,本质是作为统治阶级的阶级在能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基础上调解社会矛盾,把自己狭隘的阶级利益美化成全社会的共同利益。

分工催化了阶级的产生,使得被压迫阶级处于统治阶级的领导下,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也愈来愈大。

3.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化发展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②这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就是异化现象。分工产生之后每个人就具有了自己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身上的,而且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它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③处于分工范围内的人不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从事的职业,这样状态下的劳动者是片面的人、不完整的人。

(二)消灭“真正的分工”

1.消灭分工的必要性

分工表征着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分工的消灭必将表征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分工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因而消灭分工最终将彻底消除私有制,从而消灭阶级利益的矛盾,实现人类平等的社会;分工导致了人的异化,因而只有消灭分工才能打破束缚人的枷锁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和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是消除了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所以消灭了分工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铺平道路。

2.消灭分工的途径

要解决由“真正的分工”所引起的各种利益矛盾以及私有制不平等分配所致的劳动异化、活动范围固定化,就必须消灭这种分工,进入自愿分工的阶段,要使其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使劳动者成为坚定的革命力量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下缺少生产资料,自身被该劳动状态下产生的异己力量支配,只能求得低级的生存需要。久而久之,多数的受到异己力量支配的的劳动者才会对现存的经济制度产生强烈的不满,埋下革命的种子。当劳动者的发展受到最强烈的限制时,劳动者就会联合起来发动革命以求取自身的正当权利

2.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达

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消灭“真正的分工”。前者是革命的根本动力,只有受到异己力量支配的的大部分人联合起来去反抗资本家对自己的奴役,才有革命胜利的可能性;后者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为只有消灭分工所带来的异化现象,人劳动者从被动选择分工到自由选择分工,才能从“异化”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三、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明晰该著作中分工理论会促进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学习,同时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现实社会,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高惠珠.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当代解读—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冯晨关.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初探[J].学理论.2017

[5]刘利品.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理论以及对当下中国的分工思考[J].思想理论研究.2017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8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53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作者简介:

李蕊,女,1996.12.18,汉族,硕士研究生,学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