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式学生群体与辛亥革命

2019-09-10 07:22周志贤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清末辛亥革命

周志贤

摘要:清末,由于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诞生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第一代学生群体。这个学生群体自身具有革命倾向,加之革命派的鼓吹,遂逐渐走向革命道路,并通过其特殊的方式推动辛亥革命的进展。

关键词:清末;新式学生群体;辛亥革命

清末时期,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始实施自救,逐渐采取一些改革措施,使得社会各阶层进行了重新分化组合,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第一代学生群体,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力量重新洗牌的过程中,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辛亥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清末新式学生群体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逐步开启,中国开始摆脱天朝上国的心态而向西方学习。在教育方面,开始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新式学堂由此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是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教会开始在中国办学,到19世纪末,教会学校已经达到2000所左右[1]。在西学的冲击下,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也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先后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专注于翻译的学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专注于技术的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专注于军事的学堂。维新运动期间,虽然受到顽固势力地阻挠和破坏,但新式学堂仍然得到了发展,创办了著名的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等等。到了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陆续采取了颁布新学制、废八股、废科举等措施,新式学堂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据统计,到1908年全国兴办的各类学校共四万七千九百余所,学生达一百三十万零七百余人。[2]230到清廷覆亡前夕,各类在校学生总数达156万多人。[3]620

在新式学堂产生和发展的同时,留学教育也发展起来。1872年容闳带领第一批留美学生30人赴美,至1875年共4批。以后,李鸿章、张之洞等又派去英、法、德等国的留学生,但总的来说,留学欧美的学生数量并不多,到辛亥革命爆发前也只有大约1000余人。相对来说,留学日本的学生数量要更多,除了清政府选派的之外,还有很多学生自费去日本留学,因此一时数量猛增。据统计,1901年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有280人,至1905年已达8000人,次年更增至23000人。[2]229

综上所述,新式学堂及留学教育的发展,共同造就了清末新式學生群体,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二、新式学生群体革命意识的觉醒

中国历史上教育大都控制在统治阶级手中,读书人或受专制制度的压制,或受科举制度的束缚,逐渐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为什么清末新式学生群体却能突破这一桎梏,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呢?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第一代学生群体,其具有不同于旧式士人、童生的特点,也有自己的利益和政治要求。

首先,清末新式学生群体有强烈的新型爱国主义思想。他们的形成过程是中国逐渐由封建帝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因而他们把挽救民族危亡看成是责无旁贷的己任。著名的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就认为自己的爱国思想是在1905年进入新式学堂后,通过接受新知识、了解国家大事后所激发的。但是,清末新式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思想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爱国精神,传统的爱国精神与忠君观念密不可分,君臣社稷成为难解的情结,而受到梁启超等人的国民思想、西方国家国民观念的影响,新式学生群体把国家与君主、政府相区别,打破了忠君爱国的观念。而此时腐败的清政府使他们感到失望,他们认识到专制统治者非但不能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反而是丧权辱国的罪魁和民众爱国的障碍,因此就形成了“爱中国不爱大清”的新型爱国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并逐渐产生排满的革命思想。

其次,清末新式学生群体开始接受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文化思想,形成了一个具有西方科学背景和独立价值取向的群体。当时的中国人民最渴望的就是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实现民主,而在新式学生群体看来,美国从独立战争中获得了民族的独立,法国通过大革命获得了民主,于是这一群体对独立和革命十分向往。另外,他们在了解西方的过程中,学习了伏尔泰、孟德斯鸡、卢梭等人的一些理论,如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和政治方案后来也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所使用的主要“武器”。可见,正是这种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学习和接受,有力地鼓舞并激励着新式学生群体奋不顾身地投身革命,为实现这些新的理想而奋斗。

最后,除了新式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外,他们革命意识的萌芽还离不开革命派的宣传与发动。孙中山早在兴中会成立时,就把联络知识界作为兴中会的组织方针,1903年前后,通过各种渠道媒介,孙中山与国内知识界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国内知识分子则普遍加深了对孙的认识。另外,孙中山还重视激发留日学生的革命意识,他结识了不少留日学生中的激进分子,如秦力山、李书城、张继等,经常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这些学生又辗转传布于同学中。在与新式学生群体联系的同时,革命派也通过自办学校的方式培养新式学生参与革命,他们把学校作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培养反清骨干的场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立的中国教育会,他们表面是办理教育,暗中却从事革命。此外,还有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大通师范学堂等等,这些革命学校的创办对于激发学生的革命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新式学生群体的革命活动

在学生自身与革命派的多方努力下,学生群体革命化逐渐由认识进入行动阶段,并担负起组织、宣传、发动学潮学运等工作。

(一)组织革命团体

学生群体的革命活动是从组织爱国团体开始的,通过组建社团,学生的反清爱国之举逐渐由个体的行为转变为一种集体的行为,进而成为一种革命运动。这其中,留日学生组织的爱国、革命团体颇具代表性。1900年,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建立励志会,以“联络感情,策励志节”为宗旨,激发了广大留日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它的影响下,留日学生纷纷组织爱国团体,从事反清爱国斗争。如1901年,粤籍留日学生冯斯栾、郑贯一组织的“广东独立协会”。 1902年4月,留日学生组织的“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1902年冬,留日学生在日本组建的第一个革命团体“青年会”[4]。除了留日学界,国内学界也兴起许多革命团体。其中最有影响的革命团体如湖南的华兴会、湖北的科学补习所和江浙的光复会。华兴会是由留日学生黄兴、陈天华等十多人在长沙发起成立的,会员绝大多数是留日归国学生和国内新式学生,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口号从事革命活动。这些团体的出现,为之后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进行革命宣传

在组建革命团体的同时,学生群体还积极创办杂志报刊,进行革命宣传。一开始,学生还只是阅读革命书刊的一个群体,逐渐地他们也开始为自己组织的革命团体创办报刊,如励志会会员1901年主编《译书汇编》,编译欧美政治名著,包括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向读者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不仅在留日学生中,并且在国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类似的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还有《湖北学生界》《浙江潮》《二十世纪之支那》等等。国内学生创办的革命宣传报刊有《学生世界》《童子世界》《女学报》等等,这些刊物不仅宣传爱国救亡,也宣传反清革命。除了革命报刊,新式学生群体还撰写宣传民族独立和革命的著作。如归国留日学生邹容所撰写的《革命军》是辛亥革命时期最重要的宣传文献之一,作者在书中自称

“革命军中马前卒”,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赞美资产阶级革命事业,认为只有革命中国才能走向独立,与世界争雄。还有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这些革命书籍和革命报刊一样,在传播革命舆论,激发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推动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发动学潮、学运

学生群体由于身处学校,还没有走出社会,所以他们的革命斗争方式往往会通过学潮、学运表现出来。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02年11月16日在上海爆发的南洋公学退学学潮,由于公学的腐败以及教员的专制,甚至无理开除学生,促使南洋公学8个班200余名学生一起退学。退学后,学生群体的斗争由反对学堂专制走向反对清政府专制,他们成立了爱国学社,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每周都要到张园演说一次,宣传爱国主义、排满、革命等思想,还在《苏报》以及自办的《童子世界》报上撰写宣传革命的文章。他们的行动为各地受压抑的学生树立了榜样,鼓舞了他们的反抗情緒,导致各地不断爆发退学、罢课、集会等反抗斗争,学生们自称“学界革命”。与此同时留日学界也通过实际行动反对清政府,1903年1月30日,日本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举行新年恳亲会,留学生马君武、刘成禺、邹容等人,在清政府驻日公使蔡钧、留学生监督钱恂都在场的情况下发表革命言论。自此,中国留日学生大部分倾向革命,并公开进行反清革命活动。国内学堂学潮和留日学生学潮,标志着新式学生群体的崛起,他们自觉地把领导近代革命的责任承担下来了。

四、结语

清末新式学生群体的革命与否,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选择革命的学生群体是进步的,而选择不革命的学生群体就是开历史的倒车。本文只是对选择参与革命的学生群体作一个简单的叙述,他们希望通过革命手段唤醒民众、拯救中国,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虽然不能说这一群体对辛亥革命起到最关键的作用,但作为当时最为先进的群体之一,他们对清政府的离心及对革命的倾心,可以说是清末政权走向崩溃的实质起点。

参考文献:

[1]蒋述东,涂洪清.近代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李新.中华民国史(第1卷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李本义.清末留日学生运动对辛亥革命的推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猜你喜欢
清末辛亥革命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清末书院改学堂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论清末粤汉铁路风潮对粤港地区报业的影响
浅谈清末新式学堂与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形成
“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清末陕南地区的书院改制
试论中国近代民权政治发展的历史走向
辛亥革命历史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