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进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探讨的永恒话题,辛亥革命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不能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抓教材,缺少有效的指导;而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师观,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引入史学研究成果,使学生全面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 教学探讨
辛亥革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重大,是高中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难题。因此,我针对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教学,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探讨。
一、辛亥革命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在教学目标表述这一环节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辛亥革命知识只是纯粹地学习教材中的内容,这并非是教学目标;能力目标与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相分离,而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是以教师教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其次,在教学观念上,教师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理念仍是把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仍以自身的讲解、说明与分析为主,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较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这就导致了学生不喜欢思考,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从而在学习辛亥革命内容时缺少一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也难以被开发出来。
再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讲授了历史教材中所含的显性知识,重视记忆而轻视探究,重视结论而轻视推理,这在无形中就限制了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知识学习的思维空间,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限,降低了教学效果。另外,在辛亥革命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只重视形式上的探究,缺乏探究的实效性,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探究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的主人。教师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以历史教材为主宰开展探究活动。
最后,教学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不少教师忽视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辛亥革命历史内容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完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主要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相关知识,并没有自主地去发现与探究教材内容的规律性。教师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探讨学习,学生的观点与看法难以得到有机整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而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却得不到有效锻炼与培养;学生也没有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缺乏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辛亥革命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教材观是指教师对教学功能与本质的认识,反映了教师对历史教材的使用方式与态度。正确的教材观不仅包含了“教什么”,也要包含“怎么教”,从本质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材不再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唯一依据,它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的参考书。新的教材观是要丰富课程资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面对教材的日益多样化,教师要迅速转变传统的教材使用观念,树立“围绕教材,融合多本”的新观念,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其他版本教材的内容,通过对比研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合理利用其他版本教材的优点,使教学思路更科学。对于教材中的辛亥革命历史知识,不仅要学会使用,还要优化,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职能与角色。首先,转变为教材的主人。教师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活用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对历史教材的驾驭能力与处理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开展辛亥革命历史教学活动。其次,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辛亥革命教学中,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进步为目的,提升学生的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最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合作者与帮助者,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
3.引进史学研究成果
第一,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引进史学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质疑历史教材的意识。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大多都是已达成共识的历史知识,但并不是只有教材修订了,教学内容才随之改动,因为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仍然存在着观点陈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帮助学生质疑历史教材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关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适当地引入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是否科学,如果对这一表述存在质疑的话,那么该如何正确表述才是科学的?”教师通过史学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帮助学生正视历史,并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探究历史知识。
第二,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引进史学研究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涉足历史学,与史学争鸣。高中历史教材一般介绍的都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并不涉及学术之争,在辛亥革命历史内容中也是如此,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思想混乱,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相冲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不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思维中的批判性与独创性较为明显,他们并不满足教材中的结论与观点,他们喜欢争论、质疑和辩驳,喜欢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加一些史学争鸣的教学活动。例如,对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描述都是“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部分学者对其性质则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是王朝更替;有的学者认为是国内民族运动。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在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吸收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并适当引入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史学新观点。历史学者提出的新观念,从表面上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但教师在讲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时可以适当引入,帮助学生理解与认识历史问题。例如,在讲到袁世凯时,教师可以介绍:“袁世凯在清末呼吁立宪、推行新政、筹划京张铁路、训练新军,在当时深得人心。在辛亥革命期间逼迫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在确定‘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连宋教仁与黄兴也表示支持,最终孙中山让位袁世凯,他最终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教师如果这样介绍,学生就会了解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并不是所谓的资产阶级妥协性与软弱性,当时的让位能够加速推翻帝制,迅速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学生就不会对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而感到遗憾。这种史学新观点的引入能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而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总之,在高中辛亥革命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与教师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历史,真正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骆长明.“辛亥革命评价”教学的再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3).
[2]罗泽坤.《辛亥革命》课例教学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1).
[3]常瑞瑾.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