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人文精神及现代意义

2019-09-10 07:22:44张宇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乌台诗黄州苏东坡

张宇

苏轼,一个可以亲近的旷世奇才,中国文人心仪神往的文化巨匠和人格典范。苏东坡的诗有苏黄之美誉,词成豪放开派之祖,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书冠苏黄米蔡宋四家之首。他是朝廷重臣,为官清廉、正直、正气、正派。苏东坡是充满人文精神的伟大文学家、天才的艺术家和杰出的政治家,是人格高度完美充满理想智慧的学者。众所周知,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国家稳定、文化异常发达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整个社会充满了对文艺的追求,苏轼就是其中最为的典型的代表。他不仅当朝为仕,还才华横溢。他的作品涵盖了文、书、诗、画各方面,每个方面都异常出众,是个不可多得的文艺全才。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是因为他是繁华社会下也有普通人的心理,作为士大夫的多重复杂矛盾心晴进而人格化的载体,渗透着从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东坡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人。人文的核心是

“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苏东坡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为:关注民生,为民请命。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苏轼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1079年“乌台诗案”受到空前的打击,他默默地忍受了。“乌台诗案”也使苏轼对儒家的仕宦思想产生深深的怀疑,在仕途失意之时,自然倾向于佛家和道家,努力从中找到心灵上的慰藉,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明之处。“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对今人实在意义太大了。看轻得与失,富与贵,荣与辱,保持心态平衡。

富有情趣,博学多才。苏轼为人朴实无华,平淡自然,堂堂正正。虽说苏大学士书生气十足,但从未出卖自己的人格,未出卖过友人,为民请命,身体力行。我们有的人只会做官,其他都不会,无退路可求。苏东坡是有生活情趣的人,书法、绘画、种田、烧菜等,能上能下,样样在行,这容易平抚内心的伤痕。

寄情山水,自得其乐。苏东坡为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匮乏,提供了很好的模式。欲望是人的本能,欲望不能满足是痛苦,欲望满足了是无聊,人生是痛苦和无聊的单摆。事实上,我们今天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样出现于古人身上,仅仅是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挣扎在温饱线以下的人大量存在,今天物质生活普遍丰富,因此精神世界的贫乏凸显出来。苏东坡这种仕途的不得意和人生的坎坷,让他远离市井朝廷,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寄托于佛法禅意、青山秀水之中,这在更大意义上成就了东坡式“自在洒脱、空灵超然。”

处变不惊,无往不可。苏东坡把封建社会中士大夫的出仕与隐居,进取与退让,两种人生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在困境中,他结朋会友,游山玩水,诗词唱和,感受山河之美。当然,我们分析苏东坡的价值与现代意义,真正打动人们的还是他崇高的人格理想与道德理念。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询带领苏轼、苏辙至京应考,途中路过绳池县寄宿奉闲和尚居室,苏轼在壁上题《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比喻事物总会遗留痕迹,人生聚散无常,但应如鸿雁一般,在雪上留下爪印,也不枉为人生。苏东坡将人格和才智,完美地留在人世间,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一、苏东坡的奋斗经历及‘.乌台诗案”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他的父亲苏询到27岁才开始发奋学习,后来苏洵与苏轼兄弟都考取了进士。苏家父子,文章卓越,世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这算是中华文坛史上的奇迹。

尔后参加举人考试,苏轼兄弟二人出手不凡,初战告捷。其后是京都开封礼部组织的进士考试。这场考试出的作文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所作,理论高远,層次清晰,文字老道泼辣,颇具大家风范。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很是兴奋,刚想提笔签下第一名,又担心是学生曾巩写的,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把苏轼的文章定为第二名。

欧阳修回到家兴奋地对儿子说:“三十年后再没有人提及我欧阳修了。”他的话果然应验,因为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在谈论苏东坡。

后来,苏轼、苏辙兄弟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兄弟两人一路过关斩将,被授予进士及第的称号。仁宗皇帝得此良才,兴奋不已,跟曹皇后报喜道:“今天,我已给子孙准备了两个宰相。”仁宗皇帝的这句话,遭到无数同僚的忌妒,也为苏轼后来坎坷人生之路埋下伏笔。

苏轼以儒家人世的积极态度从政,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陈旧举措,他支持和反对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也与党派的利益无关,而是一切以民生为本,一切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处处维护民众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王道,也是深得民众喜爱的缘由。

王安石变法有些政策对老百姓也是有好处的,他认为应该保留。因而在新旧两党之间均受排斥,吃力不讨好,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还因写诗得罪朝廷,于是,一场大祸从天而降,震惊朝野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落在了刚到湖州上任不到四个月的苏东坡身上。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滴居黄州,远离官场。贬居黄州,对于政治家苏轼而言,是不幸的;但对于诗人苏轼而言,却又是万幸的。在黄州,他“寓僧舍”“随僧餐”“惟佛经以遣日”。这说明,他在起居生活上已渐趋佛道。

二、为民谋利的苏轼

苏轼具有伟大的政治理想,以天下为己任,有使命感和责任心,达者兼善天下,坚持原则是他的主要生活与工作理念,同时,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谋利谋实,是他可爱的品格。苏东坡做官为仕,一生始终热爱百姓,所到之处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得民众的爱戴。

1089年苏东坡贬官到江南杭州出任太守。“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他将杭州视为第二故乡,将杭州人视他为亲人。他二度出任杭州:1071年出任通判,在任3年;1089年任太守,与上次任通判相隔15年。

蘇东坡出任太守后,成为杭州老百姓心中亲切的“老市长”,他在五代钱武肃王大搞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将城中六井都一一疏通,解决了饮水这个百姓最关节的问题。他疏浚西湖,在湖上堆积淤泥和葑草,形成了千年传承的有名的“苏堤”,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在一定程度上讲,是苏东坡改变了一座城市。

三、具有伟大艺术成就的苏东坡

苏东坡是天下公认的全能文艺家,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一方面能够情感细腻,吟唱千里共婵娟。另外一方面豁达豪放,还能唱大江东去,无论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一一擅长,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极具创造性,至今无人出其右。反映在艺术上,气势恢宏又文辞瑰丽,诗文风格多变;书法趣味横生,左顾右盼,神采飞扬,丰润秀逸,浓浓书卷意扑面而来。

苏东坡认为中国书画是同源的,他与年轻的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最富有特性的中国文人画。他将诗书画放在一起,奠定中国文人画的历史地位。

苏东坡强调画家要画的是精神,而不是简单的外形。他强调画家必须注意观察细节。书法艺术方面,他不是简单模拟古人,而是从古人的风格里面找出其中蕴含的意境。成为宋代以来以意境为先的杰出书法家。

在书法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来看,苏东坡的书法也是不断发展和演化的。早年他将东晋“二王”作为自己学习的范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世事变迁,到中年后,他把杨凝式和颜真卿作为书法的榜样,到晚年后,他开始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个性意趣的风格,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黄州寒食诗帖》被视为苏轼中年的代表作。元代鲜于枢称呼苏轼的这一作品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又名《寒食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代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是苏轼遣兴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郁郁,表达了作者时运不济,滴居黄州时灰暗烦闷的心境。书法随之起伏跌宕,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四、具有广泛现代意义的苏东坡

中国经历5000年的历史演进,2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这些都给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数不清的文化宝库。其中产生的文化名人更是数不胜数。无论作为诗词、书法等哪个方面,苏轼都是千年来不可或缺的代表之一。因为无论在哪方面,苏轼都是能够名列前茅,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位。正如明亮的珍珠一般,他的光彩无论经历多少朝代的更迭,时代变迁,历经千年,依然是耀眼夺目。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中华文明的有序传承与发展,苏轼是一个永恒的传说,无论历经多信的变化,他始终以一种“千古一人”的姿态为后人所景仰。

苏轼,作为一个千年以前的古人,作为一位风流调傥的才子,一名政绩显耀的官僚,却有着鲜明的超越前人的现代精神特征。他不仅追求完美,无论从人格、品行、思维,都有着那种官场达官贵人所不具备的坚韧、旷达、正直、宽容等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人为这感动,为之思索、为之感悟、为之启迪。

作为中国古代贤臣,苏轼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是仕途报国的优秀代表。虽然他始终没有离开仕途,甚至能够说不是一位成功的官。但他始终作为一位在官场谋生的一员,透过自己的笔锋,始终把那种对世人的纷扰、人间的疾苦看得如此清楚,对社会看得如此深刻,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官场不如意者“归田”“退隐”“遁世”,而且更加深厚、要为沉重、更发人深省。他观察问题的视角,给人们带来一个全新的体验与感受,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更为深远的文化和现实意义,也会给身处当世和未来的时代带来深刻的思考。

猜你喜欢
乌台诗黄州苏东坡
苏轼与“乌台诗案”
公民与法治(2023年2期)2023-03-31 03:19:06
多情最是黄州月
中学语文(2022年23期)2022-09-19 11:54:00
“乌台诗案”的文书运行过程及相关文本属性考辨
《乌台诗案》版本流变再考*
主持人的话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48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7-27 02:42:50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