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怀
摘要:解开“运”的面纱,就可以解读到明代商贸小说《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所刻画的市井生活的真面目:对成熟市场的描绘,对商人冒险行为的讴歌,完美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无不满溢出商贸文化的生动韵律。
关键词:商贸盛景;气韵;性格
古代短篇小说《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龟龙壳》出自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它是明代成就最高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两拍”中描写经商和海外贸易的优秀篇目之一。作者凌蒙初,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曾以副贡授上海县丞,后擢为徐州通判并分署房村,晚年抗拒农民起义,最后呕血而死。
拟话本小说《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叙述了的故事是:明成化间,苏州人文若虚从事商贩活动,生意场上屡遭败绩,被人讥为
“倒运汉”陷入无法成家立业之境地,后同其他商人出海,用张乘运等人资助的一两银子,买了些洞庭红橘,竟然在吉零国获利千倍;返程途中,商船佳海湾避风,独自登荒岛之顶,拾得千年龟龙壳,梦想之外,被波斯胡人以五万两银子巨款买下,转眼间成为闽中巨富。小说通过文若虚转运发家的历程描绘,折射出了深刻的文化内蕴。下面,笔者从文化思考的角度,探析一下这篇小说的独特价值。
一、从小说中我们窥见了明代商贸文化的繁景盛况
(一)小说中的商贸文化的背景
商贸,是人类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以物的交流方式满足人的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从经济发展史看,商贸发达,国家就会强盛,百姓就会富裕,社会才能安定。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重农轻商思想严重,主张强本抑末(将农谓之本,将商谓之末)。在“利与义”的关系上,重义轻利。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中国商贸市场发育不良和经济发展缓慢,故商贸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迟迟不能产生。小说《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篇目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说,我们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领略到宋代都市风情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从凌蒙初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中领略到明代商贸活动的胜景。
明代社会通过百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农作物良种的引进,纺织、制瓷、印刷、采矿、冶铁等科技水平的提高,加之土地兼并的严重,出现了拥有大量资产的手工业户“机户”和丧失土地出卖劳动力
“机工”形成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新的萌芽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大量的商品需要市场,到明中叶,投入市场的产品和手工产品多达200多种,除了南京、北京、苏州、杭州、福州等大城市的商品经济非常繁盛外,江、浙东南沿海一带小市镇发展也很快,那里集市、庙会云集了四面八方的商贾,加快了物资吞吐流转的速度。明代造船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航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曾经创下郑和七下西洋的记录。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需要交易市场的广拓,航海平台的支持使商人们的目光瞄到了海外。小说中的主人公文若虚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海外发财的。
(二)小说对冒险的海外贸易的赞颂
小说的主人公文若虚生来天资聪慧,琴棋书画、吹弹歌舞样样略通,但他亦自恃其能,不去营求生产,做吃山空,以后晓得家业有限,看见別人经商图利的,时常获利几倍。便也思量着做些生意,然而却“百做不着”。不但挣不到利,往往连本都搭上,甚至连累伙计,因而得了个“倒运汉”的浑名,无以成家立业。至此我们可以想见,商贸繁盛的苏州使文若虚耳染目睹了经商的好处。但初涉商海缺乏经验的盲动和机遇不去垂青,使得他又与利无缘。但他不甘心屡屡的失败,耐不住倒运的沉寂,却要搭上开往海外的商船,见识见识异域的风光。设想他乡的经好念,落得个时来运转,一下子成了巨富。由于作者反复强调“运”,从小说的表面,我们似乎看不到文若虚发大财有几多的风险,但仔细琢磨体味。他那种历风险海外求财探宝,敢闯敢干的胆量,决然冒险的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堪称中国的鲁滨逊。在无情的商海里,敢创、敢干、敢冒险的人。往往才能得到优厚的利润回报;反之,高额的利润回报又吸引、诱惑着那些欲发大财的人去冒险。正像书中写到商船来到吉零国感慨“原来这边的货拿到那边,一倍就有三倍价。换了那边的货物,带到中国也是如此,却不便有八九倍的利息,所以人都拼死走这条路”。作者在描写船开出海口时的情景:“银涛卷雪,雪浪翻银。”只几句话,让人读之不寒而栗。更令人惧怕的是回程中忽遇天气骤变,风高浪急的景况:“乌云蔽日、黑浪掀天……舟中是方扬的米簸、弦外是正熟的饭锅。”不难想象,船到此时即使没有葬身大海之稼,也足以令人魂飞胆颤。难怪乎船到荒岛前停泊避风,众人都被风颠浪簸得疲惫不堪,畏缩不前,惟有好奇、敢闯、具有冒险精神的文若虚,独自抖擞精神,扳葛附藤。爬上荒顶,在后怕“喂海龙王”的凄怆中,惊奇发现了床般大小的败龟壳。正是因为敢创敢干敢冒险,加之机遇的垂青,使身上只带一两银子的文若虚,不但获得了卖洞庭红的一本千利,而且得到了出售“滞货”亀龙壳的无本万利。尽管作者为其时代的和个人的思想所局限,将文若虚的际遇归结为“运之然,实则为敢闯、敢干、敢冒险的结果”,这恰恰反映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揭开“运”的面纱,我们便可解悟出,轻描淡写的叙述便成了浓墨重彩的讴歌,作者所歌颂的就是商人的“敢”字精神。从故事中我们自然领略到,明代中期航海贸易的发达繁盛,为那些寻财逐利的人提供了无限商机,高额的利润回报虽然没有像帝国主义靠枪炮血腥掠来的那样容易,但经商者凭一番舍身的奋争,也能水到渠成。这为今天商战中绞尽脑汁挣利的商家膛目和钦羡。
(三)小说对贸易市场的完善成熟的细致描绘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作为一篇商贸小说,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过两次大的转换,虽然交易的地点各异,但交易伙伴都是老外,只不过前次与众民后次对巨贾罢了。但对此两处,作者都不惜笔墨,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和描写。文中除描绘海外风情、市井百态外,着重描述了商贸市场的成熟,而商贸发育的成熟正是商人大显身手的舞台市场成熟,不单单体现在店肆的多少上,首先体现在交易方式、交易规则的完善上。作者写文若虚去吉零国卖洞庭红,交易的媒介是银钱。但吉零国银钱不以重量而以等次。龙凤纹的最贵,其次人物纹,又次树木纹,最下等的是水草。纹,但同质而铸,分两不异。在交易过程中,平等自由,谈妥价格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文中交代道大宗的买卖也可以物易物。文若虚在交易时大智若愚,只要水草纹的,拿回国以银之中,重量为价,使得既图新鲜又贪便宜的吉零国民积极抢购,文若虚既挣了洞庭红的地域差价,又捡得了银币国之间兑换上的便宜。而这,正是海外商贸追求高额利润的手段和所企望的。
在写回到福建卖龟龙壳时,更显示出商贸市场成熟和现代味。商船一靠岸,马上就有经纪人来拉客谈生意,从中穿针引线,提供信息,商人们亦有固定的客户。文中写到文若虚等人不识宝货,而玛宝哈又藏而不露,双双在相互试探中侃出了价格。最后找了担保人,订立了交易合同,对反悔者要进行处罚,最后握手成交。交易合同的使用,是在商贸发展较高阶段上出现的,是规范买卖双方行为利益的一种带有法律性的保证,是市场交易规范的重要标志。
明代商贸文化的繁盛,不仅仅体现在交易之中,而且还体现在商人们的价值观念上。这点重点体现在作者对波斯胡玛宝哈招待刚刚上岸准备与之交易的客商上。作者写到,主人玛宝哈“手执一副珐琅菊花盘盏,请客商亮出自己的货单,以便排定座位。原来波斯胡以利为重,只看货单上有奇珍异宝值上万者,就送首席,以货轻重排次,无论年纪与尊卑”。以尊卑(往往官职、男女、名望)和长幼序,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交际、宴饮礼让方式,这里让外来的胡人给打乱了。但国朝的商人们习以为常,“众人都猜拳行令,吃得狼藉一片”。人的价值观念,既有民族的传承性,又反映着时代的韵味特色,还体现着与世界的共融。按照中国儒文化积淀的传统,中国人特别是士的阶层,都是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即使不得已触及“利”,亦怕沽上“惟利是图”之嫌,也要声明不为利再三;而与不言利所配套的,是轻工商,重农桑,长期沉浸于自给自足的田园适意之村时,先觉的哲人与求温饱的小民,与外来的文化却达成了默契。从宋末思想家叶适的“工商皆本”,到明李货言商人“挟数万之资,历风涛之险”对经济发展好处,这种思想的启蒙,小市民像外国人一样极力逐利行经。这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偏颇有力的矫正也是社会的进步。商贸的发展最终是全球的互动,作者写吉零国市民拿下等水草钱买了好东西,欢天喜地,他只是要小便宜的心肠,与中国人一样。不难看出,作者笔下的化外,也带有国朝的印记,胡人玛宝哈亦沾染上了中国人的习气;反之,国朝的商贩们对外来的商贸文化,对以利为重的价值观也有相当的认同。由此看出,商贸不仅是物资的交流,而且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是与文化交流、融合同步进行的,只不过交流中应多取他人之长罢了。从以上内容看,作者在作品的价值取向上是进步的,合时宜的。
再看看所谓的“客纲客纪”,这也是市场成熟的标志。
商贸交易中既有商业机密不能捅破,谈价时的“虚”,甚至漫天要价;又有商场上是敌手,商场下是朋友的诚信、友谊。特别是作者描写玛宝哈交割银两时建议将自己的缎铺作价五千两转让给文若虚,让他有个落脚之地,便于其余大量银两的存放。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言行,让文若虚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此之外,小说对商机的描写也很到位。作为商人,除了个人具有财产可供交易外,他的交易手段固然重要,然而,还必需把握商机,作者写文若虚卖扇子偏遇冷湿天折本就是一个难得的例子。
二、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突破了题材旧模框,漫溢出商贸文化的生动气韵
中国小说自六朝滥觞以来,录鬼志怪、传奇演史、逸闯掌故、仙术琐事、讲经公案、烟粉情爱,无所不有,J唯涉足于海外商贸的却极为鲜见。即使在与“两拍”同时代表着拟化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三言”那里,虽已成为描写的对象,如《施润泽滩阙遇友》写施润泽将拾到的六两银子还回失主朱恩,朱恩十分感激,在他生产困难时,给予鼎力相助,使他发达成为强大的业户。所突出的主要是小手工业者的“友情”,但《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篇,则突出成熟的商业市井,敢闯海浪求得重利商人的投机冒险、侥幸行为,更显示了小说题材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据明史所载,当时明朝与国外交往的国家就有几十个。作为市井通俗文学,作者在突出海外貿易主题的同时,用极为准确而有传神的描写,简洁生动地叙述勾勒出了一幅平淡而又多彩的风俗画卷。文中写到文若虚出海前算命、看财爻,在吉零国返程时众人烧神符祭水神求平安、吉零国卖洞庭红时讨价及抢购情景,交易时买主、卖主、帮闲客的言谈举止都极为真切动人,仔细品味,你就会洞察到明代商贸文化浓浓的韵味。
(二)极力铺陈,大胆地想象,构置了完美而传奇的情节,突出了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和其他拟话本小说同有一个特征,作为描写市井生活的通俗文学,由于它是从说唱演化而为,为了满足听众(读者)的要求,情节的离奇曲折与完美、细节的生动与丰富成为这篇小说作者的追求目的和取向。《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故事的梗概大致取材于《径林续记》,所记苏明一事,后者只对主人公做了简单的记叙,转换到这篇文章中,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恣肆驰骋,尽力铺张。如汉赋般扬扬五千余言,铺设了悬念,使情节曲折有致,层层推进,高潮迭起,出人预料。如买洞庭红时,写文若虚原只要水草钱一枚一个,心满意足,后来由于抢购,猛激增到三枚一个,一两银子变成了三两。偶然获利千倍。然而这才算小巫见大巫,好戏还在后头。意外捡到了“滞”货,狠狠心要了五万,结果玛宝哈还埋怨他在糊弄人,不想真卖。而谜底还在订立了买卖合同之后,玛宝哈称,五万两只是波斯国卖价的十二分之一,文若虚靠冒险发了大财,玛宝哈靠识货发了特大财。奇中有奇,恍如梦幻,几乎令人不敢相信。如此大胆的夸张想象,我们便不难理解什么是“拍案惊奇”了。
一般说来,拟话本小说重情节,人物性格刻画较为粗放,但本篇在勾勒芸芸众生的人物背景下还是用较为传神的写意白描方式对主要人物进行了刻画,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主要人物的性格各自不同。丰富、多重、鲜明独特而又打上时代的印记。
主人公文若虚,为书生出身的落魄小商人,敢于同商场百做不着的倒运抗争,敢于海外去闯天下不惧冒险,他的性格开朗,思维活跃,既有书生的厚朴,又有武夫的胆略,也不乏商人的狡黯。比如在卖洞庭红时,先前谎价一个钱一个,顺利成交,卖得只剩三分之一时,故意谎称留着自家用不再卖,致使买者两个钱一个。后只剩五十多个时,看见有一个骑马急急赶来高叫不要再卖的回头客,他又一次说留着自己用,并说若肯加些价可再让出几颗。结果抬价三个钱一个。同时,作者还刻画了文若虚作为倒运商人小富即安的知足心理。如回程时不愿捎货,别人埋怨他将龟龙壳砍价要的少时,他却说
“若非人家识货,也只好当废物罢啦,还亏他指点晓得,如何还好昧良心争论。”写出了他存心忠厚的一面。
在勾画玛宝哈这个人物时,作者也用了较多笔墨在刻画他重利善欺诈的巨商大贾性格的同时,又写出了他为人爽快,出手大方,欺诈中存有诚信,重利中还有存义的一面。写一步步试探性地买到龟龙壳后,要求立下契约,不让卖者反悔,但成交后还是告诉了实价。如前面提到在五万两银子交剖上,所体现出的良好商德,又带有我中华的儒商味道。
对张大这个人物,虽然笔墨不多,但也刻画得有声有色。如他的见多识广,乐于助人,机智灵活,愿为穿针引线的工作,成全他人好事的品格。作者利用笔下的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既演绎了海外商贸经历,又演绎了整个商贸文化。
(三)《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的瑕疵落魄与发迹的际遇
一概的被作者归结为“运”,并将其贯穿与整个作品之中,这种归因法和曹禺先生《雷雨》中将侍萍的遭遇归结为“运”有点相似。这种人生贫贱皆有命来,无疑冲淡了作品的时代价值,增加今人解读的难度。这是由于时代和作者自身的局限所决定的。这是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特征,资本主义的民主性进步性与腐朽、庸俗、落后的封建社会及其意识相互渗透、交融、汇合时的产物,是作者世界观的落后与写实笔法的矛盾冲突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肯定其巨大进步性的同时,必须注意批判其落后性的一面,以解读出彼时文化的本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