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2019-09-10 07:22:44刘玮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王国维红楼梦美学

刘玮

摘要:王国维被称为“引进德国哲学第一人”“中国近代美学第一人”,这些称号凸显着王国维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本文以王国维早期代表作《<红楼梦>评论》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内容及思想内涵进行阐释,进而阐明王国维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开拓性”贡献。

关键词: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哲学;美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王国维作为引进德国哲学的第一人,第一次使用西方哲学和美学理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这是他运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解读《红楼梦》的成果。本文以《<红楼梦>评论》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及思想内涵进行阐释,揭示其哲学及文艺美学之意义。

一、创作背景

王国维1898年到上海工作,业余时间在东文学社学习日语和英语,在田岗左代治的书稿中接触到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心甚喜之”。1901年留学日本接触到西方思想,不久便因病回国,带回许多哲学类书籍,这些书籍成为王国维“独学之时代”的主要学习内容。在此期间苦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但不得其解,故辍而不读,然对叔本华之书“大好之”[1]159,“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1]26。

可为什么他偏偏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情有独钟呢?众所周知,叔本华的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王国维之所以能够和他产生共鸣,和他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首先,王国维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在年少时就经历了许多战争,这些对他的学术转向和生命走向都有很大的影响。其次,王国维年幼丧母,后又经历了丧父、丧妻之变故,他自己也一直体弱多病,时时受脚疾之扰和病痛折磨。再加上仕途之路也比较坎坷,两次考举都以落榜告终,投身于新学,不受重用。“体素赢弱,性复忧郁”是王国维对自己的总结。

王国维一直被痛苦所困扰,在悲苦之中又始终想要寻求解脱。他认为最佳的解脱之道乃是美术,而文学是美术的顶点,其中的悲剧又是文学的顶点。所以,王国维选择运用西方哲学思想来解释我国带有悲剧色彩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并发表了这篇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的《<红楼梦>评论》。

二、人生哲学

王国维的人生哲学源自叔本华,他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是欲望,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每一目标,在达成之后,又是一个新的追求过程的开端,如此辗转以致无穷”[2]233,“欲之为性无厌”,之所以有欲望是由于“不足”而产生的,不足之状态使人感到苦痛,自造的苦痛却不能放手,欲望不得到满足使人感到苦痛,可是即便欲望得到满足依旧会使人苦痛,因为欲望若是得以满足便会心生厌倦之情,若是不能满足便处于苦痛之中。“故人生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厌倦之间”而不得解脱。能消除苦痛与厌倦者我们称之为快乐,可是快乐只是作为包裹苦痛的外衣,人们为了得到这仅有的一点快乐,满足这“快乐的欲望”,要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或劳心,或劳力,戚戚睊睊,以求生活之道”,可是在求得快乐之后,苦痛之感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带来更加深刻的苦痛。王国维正是在这样的悲苦人生之中寻求解脱之道[1]66。

苦痛为人所不欲,为了不忍受苦痛的折磨,人类纷纷寻求逃避苦痛的方法。“人欲医此苦痛,于是用种种之方法,……一切嗜好,由此起也”[1]145。认为‘嗜好”或许可以医治苦痛,嗜好之中最为高尚的嗜好莫过于美术,可是,“若夫终身局手利害之桎梏中,而不知美之为何物者,则滔滔皆是。且美之刘吾人也,仅一时之救济,而非永远之救济”,人活在自然界中,不可能时时都与美术相伴,总要与周遭世界相处,所以美术也不能成为摆脱苦痛的良药。于是,王国维主张“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出世就是要拒绝一切生活之欲,他借《红楼梦》中的人物来例证这一点。金钏、司琪、尤三姐和潘又安选择自杀,这不是真正的解脱,他们只是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人世者;而柳湘莲和芳官出于无可奈何选择出世也不见得可以解脱,他们只是在逃避现实;唯有惜春、紫鹃和宝玉,他们自愿摒弃一切生活之欲,是真正得以解脱的出世之人。但宝玉的“解脱”和前两位又有所不同,真正的解脱方式有两种,一种“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种“存于觉自己之苦痛”。前者似神明般解脫,常人难以企及,而后者,如贾宝玉“以生活为炉,痛苦为碳,而铸其解脱之鼎”。前者是一种“宗教式”的超自然解脱,而后者是一种“悲剧式”的、具有美学意义的解脱。故《红楼梦》之主角非惜春与紫鹃,而是贾宝玉[1]71-72。

那么间题来了,这种解脱之道,当真是最高的价值理想吗?按照当今世界的伦理观念来评判贾宝玉,他是一个“绝父子、弃人伦、不忠不孝”的大罪人。可是,王国维认为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源于祖先的“谬误”,而宝玉选择解脱是“知祖父之谬误,而不忍反复之以重其罪”的大忠大孝之举。所谓“一子出家,七祖升天”(《红楼梦》第117回),“解脱”非但不有悖于伦理学,反而是伦理学的最高理想[1]77-78。

三、文艺美学

王国维主张“无利害”审美观。他认为我国历来美术家都太重实用性,忽略了“纯粹”之美,使得“美术无独立之价值”,而忘“美术之神圣”[1]120-121。美固然是“无利害性”的,可殊不知美术对人的影响却很大,它能使人在面对痛苦时,得“一时之救济”[1]54。但是,物我之间确实存在的利害关系,要想“强离”二者之关系,必须是能力极强之人才能做到,“于是天才者出”,把一切美“复现”在美术之中,使人在观美之时忘记物我之分别,“超然于利害之外”[1]67。

当人们进行审美时,选择观物本身而不是观物之关系,此刻的“美”分为两种:一种是“优美”,另一种是“壮美”。前者,人观其美之时,对自身无任何影响且其心处于“宁静”的状态。后者,在观其美时“大不利”于自身,且以人力无法反抗,使得人的“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壮美看似不如优美,其实却更能使人乐在其中。

“凡人生中足以使人悲者,于美术中则吾人乐而观之”,那么,《红楼梦》正是带有这样美学价值的作品[1]67。

王国维称《红楼梦》为“彻头彻尾的悲剧”,其精神大背于吾國人以往的乐天精神。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到了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他把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由大恶之人极力为之的结果;第二种,出于盲目的命运导致的结局;第三种,是剧中人物出于无意识,且由于其所居之位而不得不为之,所导致的后果。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正是第三种悲剧,也正是这样的美术可使人“由此感发”,让人的精神得到“洗涤”[1]73-76。

四、意义

在哲学领域,王国维阐发了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虽说有佛教哲学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源自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他用西方哲学解释中国文学,因此被称为“引进德国哲学的第一人”[3]。但在学术界也有质疑的声音,即王国维对叔本华的解读并不符合叔本华的原意,属于一种“生吞活剥”,这反而不利于中国人学习真正的西方思想[4]。但不管怎么说,《<红楼梦>评论》在“西学东渐”史上的开创性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在美学领域,王国维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分类、美的要求和正确的审美观,《红楼梦》刚好完全符合王国维对于美术的要求,也由此,王国维称其为“唯一的”“绝大的”著作[1]67。此外,王国维还发展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无利害”学说。这些理论虽然都源自西方,但这也为中国美学的近代转向提供了一个契机,也正是为此,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称其为“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

在文学领域,王国维提出要重文学作品本身,阐释了《红楼梦》的“悲剧价值”。在“余论”中,主张用“考证精神”探寻作者来历,使红学研究脱离了从前牵强附会的“索引式”解读,为日后红学“考证派”开辟了新道路[5]。此外,王国维用哲学与美学思想作为文艺批评之基础,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中国文学批评向来缺乏理论体系,《<红楼梦>评论》层次分明、眼光独到,开创了文学批评派的先河[6]。

总而言之,王国维在近代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的学术思想至今仍然需要被人们严肃对待。

参考文献:

[1]王国维.静庵文集[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商务印书馆,2009.

[3]蔡元培.蔡元培选集(上册)[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邓晓芒.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八大文化错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5):10-16.

[5]李春祥,红学二百年[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6]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王国维红楼梦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王国维《录鬼簿校注》考
戏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24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手不释卷”的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