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
摘要:文章以扶贫视角下布拖县旅游开发对策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布拖县旅游开发可行性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分析,随后分析了布拖县大力发展旅游扶贫的作用,最后结合布拖县旅游资源实际,提出了一些扶贫视角下布拖县旅游开发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扶贫视角;布拖县;旅游开发对策
布拖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其作为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地区,受历史、自然地貌、当地群众思想观念封闭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发展较为薄弱,资源利用不足,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属于我国精准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基于此,通过进一步探讨布拖县扶贫旅游开发对策,寻找扶贫突破口,对于改善布拖县贫困现状,引导布拖县人民实现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布拖县旅游开发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优势条件
首先,布拖县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位于乌蒙山连片特困区西部,同时也是四川大凉山重点扶贫开发地区。其次,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的“专项扶贫”来看,特指出了在扶贫工作开展中应大力发展产业扶贫,使得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实用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培养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最后,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扶贫范围”中特划分出了乌蒙山区、大别山区、秦巴山区等连片特困山区,彰显了国家对于布拖县扶贫开发的重视程度。此外,近些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乌蒙山区的旅游扶贫开发的力度,促进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技术输入、人才供给、经济投入等方面予以了良好的倾斜与支持,为布拖县旅游开发带来的空前的机遇。
(二)基础配套设施条件
布拖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属于高寒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受上述客观因素影响,致使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很多村组道路不通,致使当地群众出行困难,信息闭塞,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布拖县旅游取得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然而近年来随着布拖县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实施,例如交通“双百分百工程”、“彝家新寨项目”、“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等,使得布拖县的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有效的完善,为布拖县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旅游资源条件
布拖县在人文旅游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聚居地,同时也保留着最为原始、完整的彝族民俗文化,如彝族的“火把节”便发源于该地。布拖县民風淳朴,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古老神秘,一直以来素有“中国彝族火把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且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非常有利于度假观光、休闲娱乐等旅游产品的开发。目前已存在的特色旅游产品有“彝族年”、“毕摩苏尼”“火把节”等,民俗表演有“阿都高腔”、“斗鸡”、“斗羊”“朵乐荷”、“爬杆”等。除了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之外,布拖县也拥有着良好的自然风光,非常适合于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例如自然旅游资源有乌依乡万吨山原始深林、金沙江大峡谷、乐安湿地等。
二、布拖县大力发展旅游扶贫的作用分析
增加布拖县人均收入,改善布拖县贫困现状。布拖县当前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牧业经济为辅,然而由于处于高寒地区,生产经营较为粗放、广种薄收,因此经济效益低下。然而通过大力发展布拖县旅游业,落实实施旅游扶贫开发,并进一步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布拖县重要的特色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可以有效提升布拖县人均收入,促使布拖县人均收入得到有效的改善。
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布拖县属于区半农半牧县,因此在农村富余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据相关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布拖县全县农业总人口为17.7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数为9.4万,占总人口54%,而在这些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剩余劳动力为5.6万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8%。据世界组织旅游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名就业人员,那么就会间接带动其他行业增加5至7个岗位,与此同时,旅游业每直接增加收入1元钱,那么就会间接带动其他行业增收4.3元。由此可见,布拖县通过大力发展扶贫旅游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实现自身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对于本身经济水平提升也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意义。
促进布拖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产业升值。加强布拖县扶贫旅游开发,促进当地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能够有效改善优化布拖县经济产业结构,使得旅游业促使当地农业、牧业进一步发展,例如可将农牧业产品进一步开发加工为商品,实现产业、产品增值,为布拖县开创出更多的增收渠道,提升服务业在布拖县经济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三、扶贫视角下布拖县旅游开发对策
(一)科学合理的进行旅游定位,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价值
布拖县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为避免出现旅游同质化问题,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旅游定位,以布拖县自身民俗文化为基础,着重凸显布拖县旅游特色,成功打造旅游文化名县。例如在十二五期间,布拖县在旅游形象塑造上,以“火把节”为切入点,提出了“高原明珠,火把之乡,避暑圣地,绿色布拖”的旅游定位,有效彰显了布拖县旅游文化特色,实现了旅游形象个性化、差异化。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布拖县旅游产品的创新,以展现彝族风情为核心,打造一年四季都能够观赏体验的旅游产品,优化丰富旅游产品结构,例如在民俗文化产品定位方面,可以分为“彝族村寨体验游”、“彝族节庆活动体验游”、“彝族民俗风情体验游”等,在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定位上,可以分为“富氧湿地度假游”、“生态峡谷探险游”、“高原摄影艺术游”等,从而推动布拖县旅游产业实现全面快速的发展,使得布拖县旅游资源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布拖县经济得到有效发展,最终真正实现旅游扶贫、脱贫致富。
(二)农旅互助,实现产品升值
当下布拖县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仍是农业经济,旅游业发展依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在实际进行扶贫旅游开发时,应认识到布拖县旅游发展现状,切勿急功近利,通过将布拖县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使得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实际进行旅游业开发时,可以充分借助当地民俗文化,例如彝族美食、银饰、传统服装等开展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与此同时,借助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养生旅游等。此外,还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由当地农民直接提供产品,也可以作为产品加工工艺的主导者,由企业负责统一的管理,并提供场地、资金支持,从而将布拖县农产品如野猪肉、土鸡、乌洋芋、荞麦等进一步加工做成旅游商品,实现农业产品的升值。除了农业产品,以代表彝族特色文化的传统服饰、银饰等也可以进一步开发加工成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相应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当地农民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农旅互助,有效实现产品升值,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发展,使得农民与企业之间真正实现“双赢”,更有助于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增加其经济收入。
(三)自主创业,增加收入
为确保布拖县民族风格与地域特色得到有效的彰显,针对于当前布拖县住宿尚不发达的现状,难以满足遊客实际住宿需求。再加上遊客来布拖县主要目的即是为了更加近距离感受彝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因此这为当地彝族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彝族当地居民可以利用彝族各种文化元素如彝族服饰、手工艺品、乐器等,将其作为特色主题融入到家庭旅馆的设计之中,从而既为遊客提供了住宿,同时也为遊客提供了零距离感受彝族文化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再为遊客提供饮食、购物等配套服务,从而可以有效增加彝族当地居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针对布拖县扶贫开发方面,通过借助其自身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增加布拖县人均收入,改善布拖县贫困现状,与此同时,还能够促进布拖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以旅促农”、“以旅促牧”,增加农产品、牧产品附加价值,从而有效推动布拖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秦,曾静,马雪倩.扶贫视角下布拖县旅游开发措施探讨[J].金田,2015 (4):349-350.
[2]付莉萍,李秋蓉.社会治理视角下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以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为例[J].昭通学院学报,2017 (6):38-42.
[3]龙腾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怎么打[J].新城乡,2016 (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