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土“非遗”活态传承,优化校本特色课程

2019-09-10 10:39冯宇红董小华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活态湛江市古龙

冯宇红 董小华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份中华文化的瑰宝本身就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课程资源。

要充分、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开设特色校本课程,首先就要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作为主要目标。对非遗的传承,主要有静态和活态两种形态。静态传承主要指的是对非遗的静态记录的保护和收藏。活态传承,既包括内容的“活”传承,又包括形式的“活”传承。换言之,就是焕发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内在生命力,使之从内容和形式上获得创新,获得未来的延续发展。如何开发、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校本特色课程资源,探索“非遗”教育的新途径,实现本土“非遗”活态传承,这是作为区域性校本课程开发者和管理者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课题组在赤坎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协助下,以湛江市第九中学和第十九中学作为试点学校,通过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以“簕古龙的前世今生”和“亲近网龙”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优化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出一条基于本土“非遗”活态传承的课程建设之路。

一、“古龙”和“网龙”简介及其体现的文化精神

湛江赤坎区位于湛江湾西北岸,因区内土壤属砖红壤,土色红赤,地处丘坎,故名“赤坎”。赤坎历史悠久,宋代已具古商埠雏形,到清代逐渐发展成繁华的港埠,是湛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独特的人文风情和文化积淀,突出了亚热带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交融的“红土与碧海”文化特征。目前,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8项,其中就包括了“簕古龙”和“网龙”。簕古龙是湛江市赤坎區文章湾村世代相传的舞龙艺术,始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广东省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调顺网龙是湛江赤坎区调顺岛村特有的舞龙艺术,自明建文初起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2012年被广东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它们具有以下几点相似点:

(一)用料就地取材,制作技艺独特

“簕古龙用生态植物制作,就地取材,工艺独特,回归自然,原始质朴。用原生态植物鲜簕古叶片组成龙身,鲜菠萝皮铺成龙鳞,橙子作龙眼,柚子皮作龙鼻,菠萝皮作龙额,菠萝叶作龙眉毛,剑麻片作龙舌,榕树气根作龙须,簕古果嵌成龙牙,活灵活现。既体现中华民族以龙为吉祥象征的传统,又融进道教避邪的簕古、柚子诸物为材料,原始质朴,加之工艺精致,造型美观,是独具特色的驱邪吉祥的生态龙”。

网龙的造型和制作同样别具特色。调顺岛是一个半岛,与陆地隔海相望,村民以农业耕种和海洋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调顺网龙传说是牛与龙的结合,突出农渔生产生活特征,象征生产和原始生殖崇拜,龙体采用众村民热心捐送的废旧渔网、绳缆与竹木,草叶编织扎作而成。寓意‘集百舟田野之网草,呈百家村民之祈愿’。”

(二)“年例”特定表演项目,体现本土民俗

中国民间在迎接农历新年时,都有一项习俗,既群体大型祭祀活动。“年例”,即年年有例,是粤西地区人民特有的贺岁方式,同时也是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年例”的核心活动是敬神、游神,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及宴会亲朋好友。其主旨是敬拜庇护神及祖先,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子孙繁衍。簕古龙和网龙正是在“年例”中特定的表演项目。

“簕古龙特定于文章湾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年例”敬祭天后圣母众神活动时表演。”“簕古龙产生缘于一段传奇的历史。宋末抗元名将陈文龙及家人,相继为国捐躯。次子陈梦雷为逃避元兵追咎,从福建迁徙雷州仙梦村(今沈塘镇大陈村)隐居。清朝初期,陈梦雷后裔一分支迁居赤坎文章湾村……有一年,文章湾村发生瘟疫,50多人相继死亡,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村民认为是邪魔作祟,十分惊慌。于是依据茅山道教“簕古可避邪”的记载,用道教避邪的簕古、柚子等植物为主体材料,制作成簕古龙,沿着村巷巡舞,驱邪镇魔,禳灾祓难,巡舞结束,簕古龙身上的簕古叶,每家每户派发一片放在家中作辟邪物,保佑平安。后来村里每年年例正月十九日都制作簕古龙巡舞”,传承至今。

(三)别具特色的舞龙艺术,蕴含人文精神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龙文化上下八千年,源远流长。簕古龙和网龙继承传统崇龙意念,是中华龙文化中的奇葩,除了勇猛刚毅、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富有旺盛生命力等共同精神特质外,还突出以下两点:

1.团结合作,和睦向上

簕古龙和网龙都是现场制作,村中男女老少共同参与,其乐融融。舞龙表演也是由村民共同完成的,要求舞者们具有高度的合作精神。起舞时由“龙珠”引带,龙身随锣鼓声起舞,讲求步调一致,展示游龙的多姿多彩。调顺网龙还“可行村过巷,穿走田野,又可登船上筏,下水游滩”。正是上下同心,造就了娴熟、奔放的舞龙艺术。

2.扎根本土,敢于创新

簕古龙和网龙的制作都富有强烈的本土特色,选材都源自本土物产,特殊的制作工艺、特别的艺术造型,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正体现了古人取材自然、为我所用的智慧,体现了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的精神。

文章湾簕古龙和调顺岛网龙源于民间,传自民众,历经时代变迁,而一直兴盛,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它们既充分体现了“红土碧海”交融式文化的独有特征,又是研究龙舞文化与民俗信仰的一份珍贵资料,更蕴含了丰厚的人文精神与底蕴,是值得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丰富的课程教育价值。

二、基于本土“非遗”活态传承的校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现实困境

本土“非遗”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基于本土“非遗”活态传承来建设校本课程,其重点在于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强调当下对非遗的再创造、再利用,以丰富灵活的活动形式延续“非遗”的向前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

一是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技艺的过程等,学习传统技艺。

二是通过表演和艺术创造,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美,培养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三是通过参加传统习俗、节庆活动,了解本地风土人情,体会独有的文化意蕴。

四是通过实践考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以及时代演变,认识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传承意识。

五是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深入探究,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中华民族丰富的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底蕴的培养。

六是与信息技术融合,进行相关文化创意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实现创新转化。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所需要的充分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开发、整合“非遗”课程资源,实施特色校本课程,却遇到了比较多的困难和问题。湛江市第九中学校址在赤坎区文章湾村,湛江市第十九中学地处调顺岛,正是簕古龙和网龙艺术的源生地,对开展相关校本课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调研,发现两校在有关课程开设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习方式较单一,以教师课堂传授、讲解为主,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还没开展有效的项目式学习。

二是学习重点不突出,重参观表演轻考察探究,学生每年都参加年例活动,部分学生还参与舞龙队表演,但对舞龙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缺乏必要的了解。

三是学习空间较封闭,还没有实现学科整合,依托学科特色创建“非遗”特色校园。

四是学习评价较滞后,没有很好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开展多元评价,只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尤其对学生活动背后蕴藏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挖掘不够。

五是学习成果缺乏时代特点,尤其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文化数字创意作品的设计和制作。

因此,如何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校本课程,实现“非遗”活态传承,需要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

三、基于“非遗”活态传承的《古龙的前世今生》与《亲近网龙》课程优化

近两年,在教育行政部门(赤坎区教育局教研室)和高校专家的指导下,湛江市第九中学“‘非遗’簕古龙的前世今生”和湛江市第十九中学“亲近网龙”校本课程,在原有特色活动的基础上,以非遗文化历史渊源、特色工艺、文化内涵、发展创新等方面为课程教学范围,充分考虑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果的创新性,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并经过反复调研和多方论证,确保“非遗”校本课程的可操作和可推广。

(一)以实践体验为基础,让传艺有新人

为了避免课程内容苍白单薄,对“非遗”的学习传承首先要成立传艺社,以“教具”为载体,编订校本教材,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致工艺、繁杂的制作过程、标准的表演技巧等,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承。湛江市第十九中学以“‘非遗’网龙进校园”项目,邀请顺网龙标志性传承人——黄车炳老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解网龙的历史起源‘艺术特色。并聘请他为研究顾问,把调顺网龙的基础套路技艺编辑成校本教材,由此形成校本体育特色教程。由此成立学生网龙表演艺术社团,定期请舞龙师傅到学校教授学生舞龙的基本技巧。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魄,而且潜移默化培育“龙文化”精神特质。学生网龙表演艺术社团的成立促进了“非遗”技艺传承的常态化和机制化。社员们得到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在湛江市各种传统艺术展演中崭露头角,获得多方好评。

(二)以考察探究为重点,让传承有新法

对“非遗”的深入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艺传承中。还应指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起源发展,考察探究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本土地域特色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文化寻根。考察探究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會调查、研学旅行等。”

要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展开主题研学、实地考察非常有必要。为此,湛江市第九中学“簕古龙研学社”开展相关考察活动。在开展“簕古龙知识知多少”小调查的基础上,到所在社区观摩、学习“簕古龙”制作及表演,并重点采访“簕古龙”传统舞龙艺术的传承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年85岁的陈水禄老人,深入了解簕古龙的文化知识及精神内涵。

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获取“非遗”资讯,带着问题进行开放式研究,将学习的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探索,形成理性思维,养成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进而引导学生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自觉投身于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考察活动有效,教师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有充分的预设,并制定出相对应的预案。

(三)以创意物化为突破,让传承有新路

“创意物化”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目标之一,强调“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要适应时代需要,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以创意物化为突破口,探索教育新路径。

1.依托学科特色,创建非遗特色校园

要拉近学生与“非遗”的距离,还需结合非遗艺术打造品位高、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湛江市第十九中学以“龙腾校园”为理念,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小龙人”为目标,依托美术学科教学特色,从校园景观、校园专栏、文化活动等方面创建非遗特色校园。美术课将版画创作和网龙艺术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富有个性的美术手法表现网龙的魅力,创作出别具特色的网龙主题版画作品,实现了非遗文化的跨领域传承。

湛江市第九中学则依托语文科组,通过组织“走进‘簕古龙’的前世今生”调查小报告写作、思维导图创作,并在校园里展示专题成果,将传承簕古龙艺术及其文化精神与语文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实现了新形式的非遗文化传承。

2.依托非遗集市,构筑非遗传承平台

非遗集市是近年来将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市民非遗保护意识和传承能力的新方式。2018年,在赤坎区教育局的协助下,赤坎区文化局以生活化融入为切口,成功举行了“展演多彩非遗绽放文明之花”赤坎非遗集市活动。活动以非遗展演传播、体验传承相互结合的方式,呈现赤坎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工作的成果。簕古龙巡游、调顺网龙等多个非遗项目参与其中。学生带着簕古龙、网龙的课程学习成果,参与非遗集市,向广大市民宣传非遗魅力,这对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3.探索“非遗+科技”“非遗+互联网”,实现非遗创新性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非遗课程需与时俱进,课程成果要实现“非遗”时尚化表达、生活化融入以及社会化普及。探索“非遗+科技”“非遗+互联网”,指导学生制作非遗宣传数字作品,使这些成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质,就成为非遗文化得以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湛江市第十九中学开展“我与网龙的故事”微视频创作活动,湛江市第九中学开展“簕古龙的前世今生”电子宣传画的设计活动,都是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非遗活态传承的有益探索。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点内容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立德树人、树立文化自信的高度来看待“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教育意义,遵循科学性、时代性、人文性、民族性等原则,以“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为基本目标开设特色校本课程,从时代衔接、技艺学习、学科融合、渊源探究、精神传承、创意物化等方面加以落实,优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从而实现课程的立体化发展。学生向“非遗”大师拜师习技,培养工匠精神及艺术素养;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培育解决问题的良好素养及高度的合作精神;创作“非遗”作品,树立传承意识和具备创新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感受、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文底蕴,培育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力,实现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人文底蕴培养的实践研究——与湛江本土文化融合的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GD16XJY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方宏健,顾作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一、二)[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03.

[2]廣东省博物馆.天南重地—雷州历史文化[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2.

[3]政协湛江赤坎区委员会.赤坎文史 第2辑[M].湛江:湛江报社,2010.

[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03-2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Z].2017-10-30.

[8]湛江簕古龙.赤坎区人民政府网[EB/OL].2018-03-14.http://www.chikan.gov.cn/content/2018-03/14/content_2181889.shtml.

[9]调顺网龙,演绎新时代文化.赤坎区人民政府网[EB/OL].2019-02-18.http://www.chikan.gov.cn/content/2019-02/18/content_2358953.shtml.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活态湛江市古龙
日本民俗保护与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湛江市滨海旅游对策研究
朋友间的分寸
《留住手艺》
医学图书馆社会服务需求调查及服务延伸的对策与思考
湛江市售蔬菜亚硝酸盐含量调查及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倪匡悔带 古龙喝酒
古龙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