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耀云
摘 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这里可以看出,数学是生活里重要的一部分。而计算是数学的基础,也是数学的核心,离开了计算的数学,就像是无木之本、空穴来风。而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小学数学的规定:“要让学生具有对整数、小数、分数进行四则计算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数学一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需要一些正确且高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出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现今社会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普遍存在,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是学生将数学学好的前提。教师应该从生活中发现素材,以充分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學六年级下册中的知识点《负数》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在地上画一个“数轴”,叫几个对这一板块不熟悉的学生上来,具体为教师发布口令,学生听教师的口令进行计算,然后在数轴上移动自己的位置,例如:小明从负五的位置向正方向走三步应该到哪里了呢?小红从正六的位置向负方向走八步应该在哪个位置呢?在游戏中,学生通过正确计算赢得游戏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也将知识与生活进行了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将知识轻松地记在了脑海中,而且在生活中也能够对知识进行应用自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有很多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在应用于计算的时候,还是会出错,具体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就是在计算时对题目理解不透彻或者是马虎导致的没有看清楚题目,造成了最后的计算结果失误。学生正确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在平时练习题目的时候逐渐养成的,所以想要矫正学生错误的计算习惯,教师就要在平时多监督学生。例如,小鹏做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老师就可以和学生进行简单的交谈,询问学生是否在看题目时没有仔细认真地思考,而落下了哪一部分或者是理解错了哪一部分的计算,导致了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要叮嘱学生在看题目时认真仔细,严谨地完成解题。如果是小丽做题的速度较慢,致使最后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将题目完成,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不是对这一类题目还不是很熟悉,需在平时多做一些练习。教师在找到学生的错误根源后,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指明正确的方向。
三、在帮助学生做练习题时,应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想要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就要在平时多做练习。而每个学生在练习题目时候出现的问题都大不相同,这时候教师就不能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要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问题实施不同的解决方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例如,小蕊在做练习题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做题效率很低,而教师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帮助小蕊多找了一些不同的题型,让小蕊多见一些题型,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具体方法,帮助小蕊提高她的做题效率;而小豪和小蕊的情况就不同,小豪的解题思路每次都是正确的,但是结果总是错误,老师看出他在解题过程中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总因马虎而丢失一部分的计算或者是重复添加一部分,教师就在小豪的身边监督着小豪,在错误的时候及时对小豪进行指导,帮助小豪养成在解题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的良好习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质,为不同的问题制定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多练习一些题目,使学生能够做到对知识的熟练应用。
四、帮助学生养成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
很多学生在解出一题之后,就着急地去计算下一题,而连自己的计算结果写错了都没有察觉,导致很多学生心痛失分。而严谨的检查结果的习惯不仅能保证学生的计算结果正确,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教师应该善于培养学生在计算完成之后要对结果验算的意识,正确指导学生进行验算的方法,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例如,在学生进行加法计算的题目时,可以反方向地用减法进行验算,加法和减法是互逆的;同理,乘法计算也可以用除法验算,乘除法也是互逆的。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口诀以方便提醒学生在计算之后进行检查,例如,“抄题解数及时查,计算时候反复查,托式时候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
结束语:
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关于“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数学中的一些基本计算,学生应该做到结果正确,而且在计算时用到的计算方法要简单且高效。能够在生活中熟练运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的初心,也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做题目时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权奎.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朱一畅. 小学高年级数学“数与代数”课堂练习设计现状及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