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梓维
〔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教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真实写照。对此,国家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有了明显的提升,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送审稿)》的出台,从法律层面上对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鼓励作用。目前,民办高校主要包括营利性高校和非营利性高校两大类。本文针对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盈利模式展开进一步研究,并指出营利性民办高校在获得适度利润的同时,应合理支配发展过程中获得的盈余,以此来扩大教育规模,在产生适当盈利的同时也能够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营利性民办高校盈利模式经营管理
现代民办高校在经营管理方面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利益最大化的核心原则相一致。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经营管理过程,不仅需要严格控制各项经费的支出,还需要实现利益、自筹资金、自负盈亏。民办高校在自身办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盈利具有一定的营利性特征。笔者重点对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盈利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营利性民办高校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意见。
一、民办高校盈利模式分析
(一)民办高校盈利模式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于盈利模式存在不同理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Adrian J. Slywotzky认为,决定行业是否盈利的要素,是决定行业盈利的各项因素的相关性,当相关性越大时,行业的利润率就越高,反之亦然。Byron J.Finch指出,盈利模式是企业内部各个经营要素间的关系,其中常见的经营要素包含行业地位、盈利能力以及生产资料等在内。Tucci和fush认为,盈利模式是公司赚钱模式之一,并且在众多赚钱模式中处于指导地位。学者张宝清认为,盈利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只有围绕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盈利模式及盈利效果进行分析,才能对目标公司的盈利能力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陈月波在研究中将企业盈利模式划分成四点,其中包括利润点、利润来源、利润渠道以及利润形式。
基于以上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的盈利模式要根据教育行业的公益性、企业性等特点。将科学的政策规划、结构规划、业务渠道规划和供应链规划为核心,通过出色的盈利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与教育行业发展相关的各项因素,实现收益最大化。
(二)各发展模式的盈利模式分析
盈利模式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包括利润点、利润源、利润杠杆以及利润屏障,这些要素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自仰恩大学成立以来,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促使我国民办高校从创业维艰逐渐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多种不同发展模式并结合构成要素,对我国民办高校进行盈利模式分析(见表1)。
二、营利性民办高校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较窄
我国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比较窄,除了学生学费、股东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之外,基本无其他的融资渠道与方式。加之部分民办高校自筹资金能力有限,进而造成整体筹资情况不佳,办学资金不够充足。目前,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不仅对社会捐赠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并且也缺少对社会捐赠者的相关激励机制,因此导致我国社会捐赠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二)利润源单一,营利性质不明确
由于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因此民办高校收入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近年来,学生学费占全部收入的比例持续保持在80%左右。此外,民办高校主要以投资性办学为主,此类学校通常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同时国家也赋予了这类民办高校取得合理回报的权利,这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进而导致营利与非营利的性质和发展划分不明确。
(三)利润杠杆不够灵活,影响学校的发展
目前,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对一些民办高校的生产经营和投资行为承担着无限责任,从而导致了利润杠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部分营利性民办高校为了能够加速发展,脱离其自身条件限制,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与学校的发展战略存在偏差,反而造成了学校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四)利润屏障设置不科学,影响教育教学活动
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初期基建和后期修缮、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培训、相关学科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以及教职工工资和学生奖助学金发放等,由于其比重过高,很多超过了学校自身的承受能力,因此获得的回报率较低,最终会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三、推动营利性民办高校盈利模式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促进投融资多元化,提高利润点
从法律上明确界定营利性与非营利性高校。非营利高校可以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而营利性高校为了摆脱束缚,成为独立民事主体,可以通过注册登记成为“企业单位法人”,享有独立民事主体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因此,民办高校的营利性能够得到法律的认可,更加有效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民办高等教育,保证了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资金支持。营利性高校股权结构设计要更加合理化、多元化,避免“一股独大”的情况出现,否则一旦大股东(或公司)出现经营困难或破产倒闭,就会危及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二)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利润源
民办高校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应当把握学科前沿,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突出各专业优势及特色,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利润源。营利性特征对促进学校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较高的教育质量和评价又会获得社会的认可,树立起良好的学校形象,进而实现扩大利润源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发挥利润杠杆作用,衍生发展教育产业
扩大提升民办高校的规模和实力,需要增加办学资金。建议民办高校与银行联合,并与银行建立良好的信贷关系,从银行获得巨额的办学资金。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下以及在国家相关法律的保障下,走“校办产业”的道路获取利润。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加大社会捐赠的力度,同时完善社会捐赠资金的使用监察机制,即透明化、公开化并严格执行,确保捐赠资金不被滥用。对于违规使用者或组织进行严格惩治,以此保障资金安全,增强社会捐赠者的捐赠信心和安全感,杜绝“郭美美事件”再次发生。为进一步拓展办学资金融资渠道奠定更为坚实的社会信任基础。同时,根据有关法律流程,把部分筹措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利润杠杆作用,把学校衍生出的教育产业扩大发展。
(四)优化利润屏障设置,形成盈利创新模式
优化监督管理监督机制与利润屏障,设立专职管理机构。与工商、税务等部门围绕利润屏障开展联合,加强对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监管,核查其收费标准,避免出现“高收费、乱收费”的现象。同时,还应当积极探索并推动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建立,制定一系列专业化、科学化的评估指标,把评估结果与政府的管理政策及支持力度相挂钩,进而有效促进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的优化以及盈利模式的创新。
(五)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减轻营利性高校税费
国家对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过去一些民办非营利高校希望转型为民办营利性高校,客观上存在两种管理的实质性区别。民办非营利高校需要清产核资、理清税费、重新工商注册等,国家应该在税费上给予优惠政策。新设营利性高校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国家也要在税费方给与优惠政策,增大营利性高校的盈利空间,提升学校的发展实力,更好地服務全社会。
四、结论
目前,国家对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允许民营非营利性高校选择成为营利性高校和新设营利性高校,这些高校都需要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这是营利性高校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以及政策性融资的基础。因此,选择一个适合教育和行业的盈利模式,是高校决策者必须面临的抉择。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