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献宗
◆摘 要:养老金调整机制是我国基本法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收入再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退休职工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经过调整养老金的利息后,我国养老金调整机制日趋成熟,但各地区在待遇调整上存在差异。使得政府的经济负担增加。研究养老金调整机制,将更好地实现我国养老金的合理分配,维护人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本文评估了近年来养老金调整机制运行的成果,优化了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
养老金具有保障退休人员生活质量不下降,保障人们与其他国民共享经济成果的作用。学术界对我国的基本养老金制度展开积极研究。像穆怀忠以社会福利补偿理论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指数、徐延军提出的建立复合调待指标以及杨俊提出的借鉴德国的改革经验等等论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养老金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我国已经多次调整养老金。在我国养老金的多次调整变迁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养老金调整机制理论分析
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人缴纳部分,一部分是社会缴纳部分。调整养老金所需要的资金是由当期的税收和企业职工缴纳的养老金組成。这属于收付实现制的财政处理方式。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了调整基本养老保险所需要的资金。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缴纳组成。社会统筹是国家缴纳的部分,个人统筹是个人缴纳的部分,按着基金制度的运行模式转存到个人账户。因此调整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应该调整企业的部分,不应该调整个人的部分。中央财政用一般性税收收入进行调整今本养老基金,也体现了现金收付制,即当月收入当月增加。因此,养老基金的调整比率应该和收付实现制的调整比率一致。
二、我国养老金变迁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时间和调整基数的变迁并不一致。由于这一特点,对当年的调整基数和当年的养老金的收取并不利,因为当年基数是作为当年或者明年上半年的基数调整的参考。调整基数的下降,无疑损害了基数调整的准确性,损害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利益。目前,我国可以特殊调整的人员包括企业退休科技人员、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工人等基本养老金相对偏低的人员。从退休人员覆盖的范围的调整可以看出,我国基本养老金不断的调整,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照顾。但是这种照顾却忽略了基本养老金偏低人员,诚然上述的人员对新中国的成立具有特殊意义,理应多加照顾,但是社会福利是公平的,不应偏袒任何一方,不能将这一项视为忽视基本养老金偏低人员的理由。在调整比率方面,用名义平均工资增长率纳入基本养老金体制内,可以促使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一致。考虑到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使用名义平均工资增长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他的宽泛性,缺乏精算,违背了养老金的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也不符合国家对养老金制定的规定,可以说,养老金调整机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
三、我国养老金变迁体制的优化
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案,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法案刻不容缓。考虑到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养老基金调整方案。精准的计算公式是建立基本养老金保障机制的前提,基本养老金比率的确定是由名义工资收入总额增长率确定的。这并不违背第二部分所阐述的观点,因为名义工资收入总额增长率密切相关。考虑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用名义工资平均增长率作为调整比率,还是很有优势。养老基金的调整应该具有公平性,既体现对特殊群体的照顾,又可以保障他们的权益。对特殊群体调整标准,既是对他们为我国的建设给与的肯定,也有利于激励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上面的调整机制应该是一起实行的,如果有既属于弱势群体,又属于特殊群体,那么他的养老金的调整应该也是双向的。利用弱势群体的养老机制和特殊群体的养老机制相结合,给以领取者最大的照顾。养老金的精算公式和和发布养老金的时间应该是固定的,不能自行变更,以保证在特定期间的经济数据,增加数据计算的连贯性以及准确性,应以严谨科学的计算公式为基础。让基本养老基金的计算是符合我国的国情。以保证符合最广大的人民权益,利用公平和效率坚固的调整机制,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老年生活。为他们可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四、结语
作为我国企业职工基本保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是决定“老有所养”目标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变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构建科学的计算公式,不仅要保证基准年缴费基数的适应效率,还要调整合理界限的特殊调整范围。提高年度基本调整的公平性,确保年度调整程序的制度化,为养老金领取者的老年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华迎放,张兴,郭婕,郭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研究[J].中国劳动,2019(09):68-90.
[2]兰虹,陈鑫玮.我国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9,30(03):19-25.